《木兰辞》中的女性英雄主义与文化传承

2024-09-03 00:00:00邵春华
课外语文·上 2024年9期

★《木兰辞》是北魏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民歌,《木兰辞》在流传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修改、加工、提炼,最终形成了这篇兼具文学性和质朴性的作品,整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拥有粗犷和博大的胸怀,兼具雄壮与纤丽的巧思,让一位女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随着新课标的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学生需要不断扩展自身阅读范围,对文章的理解和解读也需要进一步加深,而中国古代传统名篇是一个很好的范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理解。这方面《木兰辞》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不仅仅是因为这篇作品读起来很有节奏和韵律感,让人印象深刻,也是因为这篇文章所富含的女性英雄主义叙事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蕴,都值得我们不断品味。

《木兰辞》并没有明确的作者,是北魏鲜卑族的民歌作品,是当时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相互融合之下的时代记录。虽然故事起源于塞外民族,但是故事里却处处彰显忠勇仁义孝悌的儒学理念,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同时木兰女英雄的传奇故事,也给这部作品增加了很多浪漫气质。本文就以《木兰辞》为例,以讲述其中的女性英雄主义为叙事方法,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份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品味其中的意蕴。

一、浪漫主义叙事,塑造传奇形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从诗篇的开头,故事给我们呈现的就是一幅恬然忙碌的农家劳作情景,织布机吱吱呀呀发出声音,有一位名叫木兰的女孩在勤劳地织布。从叙事的角度来说,诗篇非常直截了当,给读者讲述了故事发生的人物、背景等信息,没有一丝拖泥带水。紧接着就写木兰停止织布,诉说自己的烦恼,将战争爆发、征兵在即的事情娓娓道来,读者跟着木兰的思路不断沉浸到故事中来。一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奠定了故事基本走向,告诉读者木兰身为女子要替父出征的勇敢选择。紧接着木兰购置行装、出征离去。但到了战争场面,木兰却能一改女儿形象,奋勇杀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行军之神速;“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状宿营之艰苦;“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述战斗之惨烈。简单的语言就描述了整个战事的进程。到了得胜归来、解甲归田的时候,诗篇却笔锋一转,写出了木兰的机敏聪慧,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名就返乡,不思富贵。荣归故里,面见亲人时,重新将木兰女儿的一面勾画了出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写出了家人的温馨,也写出了兵士对其性别反转的惊叹。一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反问将故事转向结束,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通过对整个故事的完整复盘,以及关键情节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木兰辞》使用了浪漫主义的叙事手法,通过“替父出征”“百战归来”“拒绝做官”“变回女子”,四个关键性的情节展开,让一位性格坚韧勇敢、机敏聪明、不贪慕权力的女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她既有男性的英勇无畏,也有女性的缱绻柔肠,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是性别上的清纯女性,也是政治上高觉悟的人。木兰的传奇形象,通过这样的情节设置,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力,带来前所未有的“爽”感。这种浪漫主义的叙事,非常需要写作的功底与智慧。《木兰辞》可以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样本。

二、女性主义表达,诠释性别魅力

阅读《木兰辞》我们不难看出,女英雄的形象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男性英雄,具有很强的女性主义表达。比如在文章开头,木兰正在当户织布,一句“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道尽了女性对家庭的不舍与纠结。但是紧接着作者却用“替父出征”的坚决,将传统女性形象进行了反转。女性在面临家族兴衰和国家存亡之时,敢于冲破男尊女卑的世俗偏见和传统观念,像男子一样去保家卫国,驰骋沙场。木兰女扮男装,深入到以男性为主的军队之中,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的障碍,体现了她非凡的胆略和智慧。从木兰选择从军的那一刻开始,叙事诗就跳出了过去传统的性别框架,选择了“长女”而非“长子”来承担家族重任。

木兰的女性主义表达也体现在她对家乡和亲人的态度上。从“不闻爷娘唤女声”的重复书写,彰显了女性对家乡亲人的依恋之情,体现了木兰的女性特质。而到了篇章最后,将视角从战场转到家乡时,木兰又回归到了女性的社会身份之中。结尾处的“安能辨我是雄雌”点明木兰在多层凝视中,拥有了双性同体的身份,并在其中相互转化,凸显了木兰以女性为主体的社会性别。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常常被视作被凝视的客体,丧失话语权和表达力,但是《木兰辞》却用女性化的视角,呈现了女性自主选择社会身份,在男性和女性身份之间自由转换的野心。木兰不是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却用“被迫出走——获得社会认可——重归女性身份”结构框架,勾勒出了在传统封建社会束缚之下,女性勇敢选择自己人生的传奇形象,彰显了其独有的性别魅力。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转变过去的叙事视角,走出过去传统的束缚,从故事的多元化视角出发,讲述故事的发展。

三、折射时代命运,传承忠孝不渝

木兰从军的故事到底起源于哪里,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是有一个大概的朝代指向,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正是连年战乱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进行充分的融合与发展。木兰从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因为连年的战争,导致男丁缺乏,面对兵员不足的现实,国家也鼓励女性出征,扩充自身实力,《木兰辞》因此应运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木兰似乎并没有什么选择,替父出征是为了家族平安,在军中出生入死,挣得功成名就,是彰显对国家的赤胆忠心。木兰是大忠大孝的女子,她保全了对皇室的忠诚,以及对家族的关照。同时她也是大礼大节之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视权贵如浮云,视孝义如天大的情怀表现了她淡薄功名利禄的高风亮节,这一点和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宣扬的仁义孝悌理念不谋而合。儒家认为“忠”与“孝”并不相违,“孝悌”是行仁之本,只有修身齐家才能平治天下。木兰通过替父出征,又不慕权贵的方式,实现了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问题的解决,让木兰的个人主义得到了升华。

在《木兰辞》里,木兰被赋予了典型的中华民族“忠、孝、智、勇”的传统美德,面对家族,她勇于承担家族命运,打破性别桎梏;面对战争,她不畏生死,果敢沉稳;面对功名,她抛却富贵,视之为过眼云烟。木兰就像一个孤胆英雄,带着女性的视角,包含对家国情怀的眷恋,拯救危机,得胜归来。木兰拥有传统士大夫非常推崇的儒家道德理念,也用最终重回传统女性身份,完成了对父权社会的顺从,完整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补足式书写,实现了传统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并且在一代代人的传唱和修改调整中,成为传统儒家文化理念的一部分。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的本质就是书写时代和历史,人物形象在时代命运沉浮下,似乎显得渺小。《木兰辞》也是一样,替父出征是木兰被迫的命运选择,但是在时代悲歌之下,个人的选择却能彰显道德和文化的可贵,木兰在得胜归来之后,所表现的思乡情切、视富贵如粪土的姿态,都是对中国自古以来文人志士所向往的“两袖清风”“不附权贵”精神的注脚。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通过在文章中深化内涵,升华主题,给故事增加更加宏大的背景和铺垫,让文章更具可读性,增添其中的文化意蕴和深度内涵。

《木兰辞》不仅仅是一篇“爽文”式的女性英雄传奇故事,它背后所蕴含的是对女性主义视角的表达书写,以及对传统士大夫儒家文化的传承。《木兰辞》的经久传唱,有着它特殊的历史起源背景,也有着后来文人志士的修改和调整。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女性表达的独特视角、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上它自然而朗朗上口的韵律,让其当之无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并从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