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细绘,塑造细节

2024-09-03 00:00:00廉玉芬
课外语文·上 2024年9期

如何把人物写活、写真?需要一定的细节描写手法。初中阶段,关于人物的细节刻画,不外乎以下四种方法—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为了让文章更直观,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的若干经典片段为例做讲解。

一、肖像描写——把握人物第一印象

19世纪俄国著名的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也就是说,我们熟悉了某个人的外貌,对于深入了解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性格有重要的帮助。在写作手法上,肖像描写也叫做外貌描写,它包括很多方面的意思——人的容貌、身体形态、衣着、姿势,乃至表露出来的气质风度。肖像描写得当,能够达到“以形传神”的目的,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比方说,在鲁迅的经典佳作《故乡》当中就有这样的细致描写。

其一,关于闰土的描写。当“我”满怀希望看见闰土之后,“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对于闰土的认识,相信大家都是从小学的课文《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来的,他的活泼、自信、可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当我们学习《故乡》这篇文章之后,对于闰土,尤其是那双手的细节描写——“像松树皮”,让一个贫穷、落后、艰辛的旧社会下层老百姓形象跃然纸上。

其二,关于杨二嫂的描写。当“我”和母亲聊着的时候,杨二嫂突然“闯”进来。对于杨二嫂,作者这样描述:“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让人穿越文字的时空,似乎看到了一个拥有一副乡村泼辣神气的妇人,因为她还没有说话,就摆出一副准备打架的姿势,让人顿时想退避三舍。从这两个形象来看,鲁迅以其高超的笔法刻画了文学的经典形象,展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值得我们借鉴。

二、神态描写——呈现人物精神面貌

神态,即神情与姿态,神态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所谓“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于是,我们就能够通过一个人的神态,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神态,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的神态也不尽相同。神态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比方说,在鲁迅的文章《孔乙己》中,当身边的人不断嘲讽孔乙己因为偷书被吊起来打的时候,他的反应是“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让我们看到了他爱面子又自命不凡的一面,充满强烈的现实感染力。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当父亲看到卖牡蛎的衣衫褴褛的水手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买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一句神态描写将父亲之前的愉悦到恐慌的转变,自私自利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总的来说,神态描写是人物形象心理状态的外显,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愤怒、悲伤、沮丧等),我们能够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个性。

三、语言描写——彰显人物个性品质

所谓“言为心声”,一般地,语言常常能够表达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讲过:“人物的对话十分重要,他是人物性格的索引。”言外之意,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我们能够看出人物的个性品质。但是,文字不过是一种载体而已,没有其他的辅助,我们如何才能看出人物的个性品质是怎样的呢?这里,笔者介绍几种常见的语言描写方式:

第一种:人+话。比方说,鲁迅的《故乡》中,当母亲提起闰土:“我应声说:‘这好极!他,——怎样?……’”这是最简单的对话方式,这种方式难以反映人物的个性,这适用于不必特别交代的语境中,但进一步反映人物个性,仍需要深层次的写作手法。

第二种:人+动作(表情)+话。比方说,鲁迅的《故乡》中,关于杨二嫂的刻画:“‘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当中“尖利的怪声”就是形容讲话的语调,一个奇怪、毫无修养的农村妇女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又如:“‘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这选自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变色龙》,这一段语言描写当中有神情刻画、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欺善怕恶、媚上欺下,毫无羞愧之心的情态,让人深恶痛绝。

四、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典型特征

在生活当中,我们知道,要全面知道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这就是古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深刻含义。所以,一直以来,动作描写是表现人物思想和性格特征最主要的方法。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整个形体动作进行具体描述。

比方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篇文章主要叙述父亲送他上学的事情,而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对于这个买橘子的过程,作者是这样描述的:“(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描写父亲去买橘子的过程,特意抓住“胖”的特征,因为“胖”,所以才“蹒跚”;因为月台有一定的高度,所以才会“漫漫探身下去”,整个过程是非常有逻辑性的,更符合人物的形体特征;至于,从那边月台回来呢——“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很自然,父亲需要重复动作才能把全部的橘子带回来;再后来,买回来了,“(父亲)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疼爱儿子的父亲,更表达了父爱如山的主题。作者特意抓住这种“无言的父爱”,让人读后感动万分。连续性的动作描写,呈现了人物形象的变化和发展,这种方式,能够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和典型,充满个性化特征,在人物情感的表现方面,更是让情感凸显,人物形象饱满且丰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著名作家李准曾经说过:“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笔者也想说:把握人物的某个瞬间,一个精准的细节描写,不亚于诠释好一个人物。细节描写,要求我们从生活当中那些看似不显眼的细小环节中,去发现人物富有个性的小事情,作细致的描写,或许是人物的言行举止、行为动作、内心世界、服饰仪表、深情姿态等,这些都能反映人物特有的品质。因此,细节描写是形象刻画人物、生动叙述事件常用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我们也能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也能够为文章增加亮点,让文章迸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