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开展思辨性阅读

2024-09-03 00:00:00朱文秀
课外语文·上 2024年9期

2022年,新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的新概念。具体说,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的方式,从文本当中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从中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立场,在这样的阅读中提升自身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从文本的创作背景(单元主题)到文本的主要内容再到文本的艺术手法,我们要像抽丝剥茧一样,全面剖析阅读文本。本文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祖父的园子》为例,谈谈思辨性阅读的有效开展。

一、从主题入手,整体把握

在现行的教材编写当中,一般会将主题、手法等类同的文本放在一起综合比较,这就形成了单元阅读的文本组合方式。《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来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以“童年往事”为主题集合在一起,主要通过记述童年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无限怀念之情,而文章正是记述了祖父的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之情。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从“童年”这个话题开始谈起。童年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极其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有嵌入心魂的最深刻的记忆。从这个主题说起,我们的脑海中很自然地就会有关于童年的相关印记,不妨循着这个印记去勾连、去回忆、去联想。这些东西跟文本有什么联系呢?联系非常紧密。因为这些回忆包括很多的元素在里面:回忆里面有可亲可敬的人,有感动感恩的事,也有难以忘怀的事物,这都是“童年”这个主题里面的最重要的元素。阅读时脑海中如果能自然地浮现这些元素,我们就能前瞻性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从而为阅读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这种阅读方法基于现行教材中关于单元主题的归类。那么,对于陌生的课外文本呢?我们首先可以从标题上去认真把握,去推测其主题。比方说文章标题“祖父的园子”,要么是写现在的祖父的园子,要么是写过去的祖父的园子。还有一些值得设疑的内容,比方说,写的是园子里面的事物,还是发生在园子AktLsO7nNn1hqI0u3FnF0j0HdIPzqzW9FVwQIZgumHs=里面的事件,还是借园子里面的事和物来反映人物的品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为我们的阅读设置了无数个悬念,也为下面的阅读一步步地解除文本疑惑埋下伏笔。

二、从内容入手,理顺逻辑

故事情节(内容)是记叙文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好的故事情节(内容)能够让人沉浸其中,能够引发冲突和紧张感,让故事有层次和起伏,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在不同环境和事件中的反应和抉择,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阅览全文,在阅览全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将表示相同内容的自然段归类,这样我们就能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了。在这里,我们引入“线索”的概念,线索就是文本中能够将所有事情(内容)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在《祖父的园子》里面,通过全文阅读,发现“祖父的园子”自身就是一个线索,串联起以下几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描绘园子的基本样貌(第1—3自然段);第二个内容是“我”和祖父在园子里面的各项活动——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浇水等(第4—14自然段);第三个内容是写园中的景物(第15—19自然段)。第一个内容交代园子的情况,这里温馨、祥和,才有祖父和“我”在这里劳作,最后一个内容明显就是前后呼应的段落,让整篇文章连贯成一个整体。柳暗花明后我们发现:原来啊,这篇文章是作者回忆小时候与祖父在园子里生活的快乐时光,那份对往事的回忆往往让人产生深切的共鸣。而且,在第二个内容里面,细节的东西还有很多,这些细节的描写,为我们能够感受到下文字里行间隐藏着的情感打下基础。

三、从形象入手,读懂情感

在记叙文当中,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也是重要的元素。文本中形象的塑造可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一般地,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内心活动等细节的描写,作家能够向读者传递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当中,故事中的“我”和祖父无疑是两个重要的人物形象,我们需要着重从这两个人物形象出发,揣摩作者的情感。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明晰人和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人物的经历就谈不上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事件的一系列进展才能够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品质,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我们看文本中人物形象刻画的若干情节趣事: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这些“东一脚西一脚”“瞎闹”“踢飞了”等动词,写出了围绕“我”身边的园子里面的趣事,也刻画出“我”所特有的儿童的那份天真、可爱和活泼,深刻阐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踢出的是泥土和种子,可飞出去的却是快乐。也就是说,祖父的园子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快乐。还有在文章的第14自然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而且,作者是想吃黄瓜就吃黄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捉蚂蚱就捉蚂蚱,真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由的存在。总之,从这些语言和动作描写当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作为孩童的“我”的自由和洒脱。而祖父呢?我们看看下面的描述: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当我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把菜种都踢飞的时候,祖父笑了!”从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笑”是祖父的重要特征,祖父这一次又一次的笑,让读者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祖父的慈爱和他对“我”浓浓的爱,这些爱汇成了一条爱的小河,这条小河缓缓流淌,在一遍遍的反复中,我们也在一次次地回味着这份爱,它静静地滋润着作者和读者的心灵,悄悄地在作者的心中流淌,唤醒了我们心中那关于亲情的美好回忆。综合起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我们读懂了作者对祖父、对园子、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怀念之情。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要找到情感的因子,文本就会瞬间“立”起来,我们也会获得心灵的富足。

四、从手法入手,感悟魅力

文学阅读的过程也是一次艺术鉴赏的过程。《祖父的园子》首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和谐的田园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动物是多样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颜色是多样的:蝴蝶——白、黄、红中带着金粉,蜻蜓是金色的,蚂蚱是绿色的。动物的姿态是美丽的:蜜蜂——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胖乎乎、圆滚滚、像小毛球似的。作者在这段对园子的描写中,不仅写了昆虫的色彩,还写了昆虫的样子,这些鲜活的生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园子,可谓画面感十足。此外,拟人和排比手法的运用,让整篇文章意趣盎然。如“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一句,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园子的热爱,在这一刻,我们也走入了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正因为艺术性,文学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当然,本文针对的是教材内文本。相比较课外阅读而言,我们更熟悉教材内文本。课堂学习时还有老师的指引,有同学的交流,更有师生之间的提疑、答疑、释疑等环节。陌生文本阅读其实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开展,一步一步地根据文本的主要内容来进行思辨性阅读。另外,同学们也可以借助网络,自觉去查阅文本的创作背景。像《祖父的园子》,通过查阅,你就知道它节选自萧红的一部伟大作品《呼兰河传》。书中尽是回忆的快乐、自由以及有祖父疼爱的童年生活,读后,那份温馨、幸福便自然而然涌现在读者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