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最美的秋季

2024-09-03 00:00:00张红梅
课外语文·上 2024年9期

★《故都的秋》是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现代作家郁达夫的一篇散文。在这篇文章中,郁达夫借助对故都秋天独特的感受,以情驭景,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文中有秋的悲凉,秋中有情的诉说,在看似平静质朴的描叙中,表达了作者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深切眷恋及忧国之思。

一、独具特色的画面,义无反顾的偏爱

文章的主体部分描绘了北国之秋的五幅画面,分别是“小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嘶鸣图”“秋雨话凉图”和“秋果奇景图”。每一幅画面都用动静、明暗、冷暖、浓淡等对比来突出秋的“清”“静”“悲凉”。例如,“小院秋晨图”中用“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秋晨的静谧,“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来反衬秋日的清冷,“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来表现秋花的孤寂,“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见出郁达夫的落寞。“秋槐落蕊图”中,写落蕊花铺满地的欣喜,写触觉“极微细极柔软”的柔和,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的与众不同的感受。“秋蝉嘶鸣图”中更是把关注的焦点对准“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种因生命的临近终点引人悲感的虫子,更可见出郁达夫自身的生命际遇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审美倾向。甚至“秋雨话凉图”中“都市闲人”的闲话秋凉都成为郁达夫心中美好的故都秋景。而在“秋果奇景图”中,难得出现让人有收获感的果子,作者却并未写枣子红透之时,而是写了“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在郁达夫描绘的五幅画面中好不容易出现了暖色,但也只是写到“微黄”,而一个“枣子红完”,干脆又把红色这一暖色就这么轻易抹掉了。可见,郁达夫从内心里就是喜欢清冷的故都的秋色。

通过五幅画面的描写,郁达夫用他饱含情愫的柔毫,将自然的“客观色彩”和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一种悲凉的故都之秋,创造了一种诗意的风景图,也展现了一种深刻的秋情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郁达夫给我们创造出来的是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天的世界。

在郁达夫笔下,他的目光所及情有独钟之处,一个个独特的意象进入眼帘,构成了一幅幅与众不同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清新而凄美的意境,生动而富有意味,悲凉而不消沉,沉静而不颓废。“一枝一叶总关情”,越是细枝末节,越是爱意深沉。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郁达夫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审美趣味,更从他义无反顾的偏爱中看出他对故都的眷恋和忧郁的情思。

二、感情的“浓烈”与“温润”,刻骨铭心的偏爱

“秋”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季节,它既代表了收获,也代表了凋零。在郁达夫笔下,北方和南方的秋天有着不同的特点。作者以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摹写江南之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怀念北国之秋的浓烈眷念之情油然而生,作者对北方之秋的偏爱跃然纸上。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和作者的眷恋之情。作者先是对比了北国和南国的秋天,指出北国的秋天“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天则“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这样的对比明显可以看出作者印象中的秋天,北国的秋天是那么“浓烈”,南国的秋天是那样的“温润”;北国的秋天是那么实在,南国的秋天是那么浪漫;北国的秋天是那么急骤,南国的秋天是那么悠缓。而作者所喜欢的“浓烈”的味道却是来自“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的韵味,这不仅见出作者审美取向的与众不同之处,更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欣赏和向往。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景语即情语,因此这样的审美倾向也反映了特殊时代下作者的孤独和忧郁的心境。

文章的结尾再次用四组比喻性的对比,以虚衬实,来强调北国之秋的“味”,强化了对北国故都之秋的赞美。“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具体来说,“黄酒之于白干”喻指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于馍馍”喻指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于大蟹”喻指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于骆驼”喻指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郁达夫连用四个比喻就把南国之秋的温润和北国之秋的浓烈、厚实、刚强、博大等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郁达夫对喻体的选择不仅让人耳目一新,又能够化虚为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对北国之秋浓烈的偏爱。

通过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不同之处的对比,可以看出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和秋意的怀念和赞美,对于北国之秋有着刻骨铭心的偏爱,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运衰微的忧虑和悲哀,以及郁达夫独特审美背后流露出来的沉静、寡淡的心境。

三、古今中外的引证,富有内涵的偏爱

文章的后半部分在生动描绘了故都五幅秋景图后嵌入一段文人学士对写秋诗文的议论,这一段的出现似感突兀,与前文对郁达夫心中秋景的描绘迥然不同,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于自然景观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说明感秋处处有,不分国籍不分阶级。“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这种拓展可以看出作者极力在证明自己对秋的偏爱是人类的共性,这无疑是从个人走向了世界,从小我走向了大我,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文化气息,与“故都”的题旨相吻合。郁达夫在纵横联想中明确了“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再次强调“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引古论今终究还是为了证明秋之“深味”非北方莫属,说明了感秋的普遍性、中国文人的特殊性,以及北方秋天的独特魅力,只有故都这样清、静、悲凉的感觉才能承载起他孤独而落寞的心境。由此证明自己的偏爱是情出有因富有内涵的。

同时作者在议论中运用了对比、引证等手法,使得语言富有变化和韵味,也体现了作者的思维活跃和创造力。这一段的议论让整篇文章的情、景、理完全交融起来,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也展现了作者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使得文章不显单调,也不过于伤感,而是疏朗不羁,挥洒自如,增强了文章的厚度,提升了文章的内在意蕴。

郁达夫是一个饱读诗书、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插入的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议论,是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与中外名人诗文相联通,将其与中国文人的感秋传统联系起来,显示了故都秋天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这样的写法连接了历史人文,把对秋景的感悟上升到整个人类文化的层面去认识、去理解,让这故都的秋不仅有世俗的风景,更有文人秋士的诗味,如此不仅增加了读者的兴趣和收获,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更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内涵的偏爱。

四、深沉的眷恋,无所顾忌的偏爱

郁达夫在用各种描写写出他对故都的秋的深沉眷恋后,感觉还是无法表达他那刻骨铭心的真爱,干脆在结尾直接表白:“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说明这既是郁达夫对清静典雅的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同时也是作者因为不能尽情拥有北国之秋的遗憾和感伤。那种悲凉的感觉蔓延开来,在细品中让我们一同感受着作者由内而外的厚重的沉郁忧伤。

再者,“故都”暗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相融合,有着郁达夫迫切的向往和真切而浓郁的爱。还有一笔带过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都是饱含文化底蕴的景观。郁达夫似乎脱离他人的视角注重从自身的主观感受上来展示北平之秋的特色,这恐怕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才会给我们带来新鲜的视角和特别不一样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