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港口城市,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素有“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北上海”之美誉,也有“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长寿之乡”等诸多“头衔”,更有“一山”“一水”“一人”“一城”四张靓丽的“名片”。
“一山”——“江海第一山”狼山
在万里长江入海口北岸广阔的江海平原上,至今仍残存远古地质运动留下的五座低丘,自西向东依次排列为黄泥山、马鞍山、狼山、剑山和军山,简称“狼五山”。五山之中,海拔最高的军山108.5米,最低的黄泥山仅29.3米。五山最西部有一道石梁伸入江中,谓“龙爪岩”。唐代,五山仍是漂浮于长江口海中的小岛。宋初,五山渐与陆地相连,天圣九年(1031年),狼山上北岸。元、明时,军山又一度没入江中,直到清康熙末年(约1722年)才再度成陆。五山以狼山最为挺拔俊秀、闻名遐迩。狼山得名,一传山中有白狼,二说山形似狼。狼山之名最早见于《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的第五次鉴真东渡:唐天宝七年(748年),“六月廿七日,发自崇福寺。至扬州新河,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风急浪高,旋转三山”。今龙爪岩仍建有鉴真东渡纪念塔。宋淳化年间(990—995年),州官杨钧觉“狼”字不雅,以“琅”字代之,又因北麓山石多为紫褐色,感其“烟光凝,暮山紫”,故称“紫琅山”。“紫琅”也一度成为南通城的别称。五山扼守万里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极为特殊,狼山更享有“江海第一山”之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到此游览,欣然命笔“第一山”。狼山之大山门,及其北麓香炉峰,均题刻“五山拱北”,既指出五山地理形胜在军事上的重要,也表明狼山在五山“居北”“居中”之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狼山号称“江海第一山”,还与其为佛教中大势至菩萨的道场有关。据《通州志》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年),由上即建大雄宝殿、殿阁、方丈室……山在巨浸中,设舟以济,号慈航院,后改广教寺。”狼山开山祖师唐代高僧僧伽,在此建大势至菩萨道场,狼山因此名列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狼山风光独特,古迹众多,前山以佛教禅寺为特色,后山以山石、岩洞为主体,有“南畅北幽”的特点。前山主体建筑广教禅寺,分上、下两部分:下寺称“紫琅禅院”,拥有法乳堂、大悲殿、轮藏殿、金刚殿、藏经楼等;上寺称“支云塔院”,沿中轴线分布有山门、萃景楼、圆通宝殿、支云塔、大圣殿。山巅矗立支云塔,乃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主持智幻为纪念僧伽所建,是一座五级四面的实心砖塔,高35米。民谣云:“南通三座塔,角分四六八。两塔平地起,一塔云霄插。”三塔分别是城内的光孝塔、城东的文峰塔和狼山的支云塔。后山北麓园山石奇绝,峭壁兀立,名天祚岩,也称题名坡,汇集十余处五代以来名人题刻。北麓园内后建“謇园”,含张謇时期赵绘沈绣之楼、林溪精舍等景点。
名人墓葬是狼山景区的另一个特色。山之东麓有石坊三墓,首推“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墓。史料记载骆宾王扬州兵败逃亡南通,死后葬于南通城北黄泥口。清代,当地百姓觅得骆宾王的墓碑,将其墓迁至狼山。与骆宾王墓并列的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僚属金应和清《五山全志》编纂者刘南庐的墓,三墓稍上还有朝鲜爱国诗人金沧江墓。向西拾级而上,山道之左有明嘉靖抚台平倭碑、辛亥革命沙淦烈士纪念碑(亭)。再西行向上,山道之右为白雅雨烈士墓。白雅雨是南通人、爱国学者,也是李大钊的老师,辛亥革命时领导滦州起义壮烈牺牲。此外还有马鞍山东南麓沈寿墓、剑山东南麓特莱克墓,甚至张謇的墓地啬园,也在狼山东北方向不远。足见狼山、五山在南通地位之尊崇。
狼山不乏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佳句,最有名的当属王安石的《狼山观海》:
万里昆仑谁凿破,
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
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仙人何处觅?
灵槎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
始觉今朝眼界开。
据明《嘉靖海门县志》《嘉靖通州志》等史料记载,王安石在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5年)曾任海门知县,游历过狼山。《狼山观海》气势磅礴,既写出了狼山豪迈壮观的景色,也抒发了诗人心中未酬的雄心,2017年在“致我亲爱的家乡——最美江苏诗词大会”活动中荣膺最美南通诗词之冠。另有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流亡途中辗转南通渡海时留下的一首《卖鱼湾》,其中“狼山青几点,极目是天涯”,饱含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思念。此外,广教寺山门石柱有一副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也极能体现狼山“江海第一山”的非凡气势。
“一水”——“江城翡翠项链”濠河
“城市”一词古来有之,“城”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市”则主要提供贸易活动场所。中国古代城市不仅在外围建有城墙,而且多在城墙外挖掘壕沟,形成护城河。岁月沧桑,我国城市现存古老且完整的护城河仅余四条:苏州、西安、北京护城河和南通濠河。“濠”字本意,即“护城河”。史料记载,后周显德五年(958年),通州筑城即有河。明代为抗击倭寇,通州在城南建卫城,又掘护城新河。如今,南通濠河环绕整个老城区,北宽南窄,形如葫芦。它周长10公里,水面1080亩,最宽处215米,最窄处10米,曲折蜿蜒,灵动畅通,形成“水抱城、城拥水,城水一体”的独特景观,被誉为南通城的“翡翠项链”。濠河的功能也由古代的防御、排涝、运输和饮用,变为如今旅游观光、休闲运动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深深融入南通人的血脉基因。
濠河自然风光与两岸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清澈的河水与亭、台、楼、阁、塔、榭、坊交相辉映,既富含古朴凝重的文化底蕴,也不乏朝气蓬勃的时代风采。濠河风景名胜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2.35平方公里,分东南濠河、西南濠河、南濠河和北濠河四大片区。东南濠河河面开阔,古时这一带无路无桥,通行全靠舟楫。近代张謇在此修造三元桥、启秀桥等堤桥,陆上交通有所便利。这里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文峰塔平地兀立,为南通三塔之冠。清代诗人保大章的《夜泊文峰塔寺前作》诗云:“三元桥畔是知津,小住鱼床作比邻。塔影倒悬明月里,扁舟一叶一诗人。”生动地描写了濠河东南端幽美宁静的环境。西南濠河河面也很开阔,水中有沙洲,洲上建魁星楼。清人李琪有诗描写这一带的景色:“水心楼阁水连天,一带垂杨欲化烟。最是夕阳人问渡,临溪争唤卖花船。”张謇在此建五座公园,现为南通主要文化娱乐区。南濠河河面较窄,河南岸为张謇故居,有一座红色基调、坐北朝南的英式三层小洋楼,由南通籍著名建筑师孙支厦设计,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濠河的百米亲水平台上,还有一组以“强国梦痕”为主题的巨幅浮雕,长84.5米,高1.5米,重现了张謇、孙支厦、沈寿、特莱克等20位对南通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清末民初南通全方位发展的历史缩影。北濠河烟波浩渺,水面最为宽阔,每年端午常在此“赛龙舟”。宋代,官府以“地僻多盗”为由将北门闭塞,并在城墙上建造道观,人称北极阁,目前尚有遗存。
濠河里侧,还有寺街、西南营、濠南三大历史街区。寺街位于南通城北,因天宁寺而得名,被誉为“南通历史文化的根”,古称“有寺才有街”。唐咸通四年(863年),此地建光孝寺,后改称天宁寺,为南通城四大寺之首。寺西北隅的光孝塔建于唐咸通五年(864年),是南通城最古老的塔,民间有“先有塔,后有城,依塔建城”之说。西南营因明洪武十六年(约1383年)守御千户所十营的旧址而得名,之后成为“士绅官宅”集中地,拥有完整的建筑院落。濠南和张謇的关系最为密切,除了河对岸的濠南别业,河里侧垂柳掩映之中还有一座青砖小瓦的建筑——沈寿艺术馆,早年为张謇创建的我国最早的刺绣艺术学校女工传习所,2019年整体修缮后更名为沈绣博物馆。其隔壁为张謇纪念馆,原名濠阳小筑,建于1917年,是张謇晚年的寓所。现修葺为张謇纪念馆,保持了旧有简朴、淡雅、隽秀的风格。
“环濠河博物馆群”是濠河名片上的另一抹亮色。环绕濠河两岸,南通博物苑、中国珠算博物馆、中国审计博物馆、南通群英馆、沈绣博物馆、濠河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等博物馆错落有致。此外,还有新建靠近老城区的中华慈善博物馆。南通因此有“中国博物馆摇篮”之称。
进入21世纪,濠河景区品质和“颜值”不断提升,先后完成濠河夜景亮化工程,开通“水上巴士”,让游客“日游很精彩、夜游有神韵”。近年又打造环濠河慢性游憩系统,全长约18公里的滨水步道实现全线环通。市民“近得了清水,享得了绿色”,真正实现了“城在水中坐,人在画中游”。
“一人”——“状元实业家”张謇
南通的历史名人中,清末民初状元实业家张謇绝对无出其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称赞张謇是“中国民族工业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2003年,江泽民同志为《张謇》画传题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祖国。”2020年,从企业家座谈会到考察南通博物苑,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民营企业家的先贤”。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他出生在海门常乐镇,15岁冒籍考中秀才,后分别跟随孙云锦、吴长,开启十年游幕生涯。1882年,张謇协助吴长庆赴朝鲜平定“壬午兵变”,写下《朝鲜善后六策》等奏章,开始崭露头角。1894年5月,历经26载科举磨难,张謇高中甲午恩科状元,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但同年7月爆发中日甲午战争,又10月因父亲去世,张謇回乡丁忧。次年4月,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年底,丁忧在籍的张謇接受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委派,创办大生纱厂。经过44个月的艰难筹备,大生纱厂于1899年5月23日开机。从1895年着手创办大生到1926年辞世,张謇倾力在南通地方自治,兴办实业、教育、公益,其间于1913—1915年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水利局总裁。他一生集官、学、绅、商四位一体,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张謇毕生倡导“父教育而母实业”,认为“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于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张謇的历史功绩主要集中在实业、教育和以慈善为核心的社会公益。实业以大生纱厂和大生二、三、八厂四个纱厂为核心,配套创办了复兴面粉厂、广生油厂、资生冶铁厂、大隆皂厂、大昌纸厂等20余个制造企业,同时陆续创办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懋生房地公司、大聪电话公司、翰墨林印书局等服务业配套。此外,他于1901年成立通海垦牧公司,“广植棉产,以厚纱厂自助之力”,在苏北范公堤以东,南从川流港,北抵陈家港,垦区纵横700余里。企业盈利后,张謇即着手办教育。他在南通创办了370多所学校,以中小学、幼儿园和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也含聋哑人学校等特殊教育。张謇在高等教育领域颇有建树,是今南通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扬州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的创始人,还是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前身院校的校董。在社会公益方面,张謇提倡“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南通创办了众多聋哑院、老人院、栖流所、贫民职业救助所等。于1905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民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又创办了南通图书馆、伶工学社、更俗剧场等文化事业,设立电话公司、公共汽车公司,创建军山气象台。1929年胡适在为《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作序时写道:“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教授将张謇与孙中山、康有为相提并论,认为:“甲午战争使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三位杰出人物选择了三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张謇无愧于“一代儒商,万世师表”之称。
张謇为南通乃至全国留下的精神遗产更加丰厚。2005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南通精神大讨论”,“包容汇通,敢为人先”成为新时期南通精神表述语,“敢为人先”即源于张謇这位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2014年,南通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启动“通商精神大讨论”,最终将“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确定为通商精神表述语。“强毅力行”出自1913年张謇在北京商业学校的演讲,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写照。2016年,南通市人大通过立法,将每年的5月23日——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正式开工投产日确定为“南通企业家日”,用以纪念、表彰这位南通先贤,激励民营经济发展。2021年初,由全国工商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江苏省委省政府、南通市委市政府合作共建张謇企业家学院,成为全国首个企业家的政治学院。张謇企业家风范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弘扬,正在由南通走向全国。张謇这张南通“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一城”——“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
古代南通发端于长江口的沙洲。南北朝时期,今南通市区一带逐渐涨沙成洲,称胡豆洲,又作胡逗洲。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上多流人,煮盐为业。”唐末,胡豆洲北侧长江北支消亡,胡豆洲与陆地连接。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周世宗克静海,筑州城,是通州建州之始。州名来历,据明万历《通州志》记载:“州之东北,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江通吴、粤、楚、蜀,内运,渠通齐、鲁、燕、冀,故名通州。”古代通州城区,具有封建州城的典型格局:方城,丁字街和护城河,以及对称布局。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知州王之城以军山、剑山之石,代砖筑新城,南以望江楼为门,北连旧城,使成唇齿之势,新旧两城似葫芦,故又有葫芦城之称。自958年建城设州至清末,南通城市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城市形态和布局都是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郭、十字长街。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实行地方自治。他未按常规将工厂办在城里或城郊附近,而是在南通城外开辟了新的工业区和港区。张謇先将工业区选定在南通城西北九公里处水运条件便捷、熟练劳动力丰富的唐闸地区,再将港口区选定在城西南九公里长江边上的天生港地区,另将城东南九公里处的以“狼五山”为中心的狼山镇作为私宅、花园和风景区。形成以老城区为中心,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环绕的“一城三镇”城镇格局。南通城、唐闸镇、天生镇和狼山镇酷似香炉形状,香炉居中,三鼎均在外,彼此之间自然分布着绿色的田园,城乡相间,互不干扰,各自可以合理发展,城市之间以河道及公路联系,在城市功能上依旧是一个整体。同时,张謇仍将老城作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并在老城南部、明代新城的废墟上开辟了新市区,布局上将学校、文化机构集中于东侧,将总商会、更俗剧场等集中于以桃坞路为中心的西侧,南濠河修建东、西、南、北、中“五公园”。民国元年(1912年),江苏临时省议会决议通州废州设县,改称南通县,行政区划同清宣统时的13市、8乡。民国三年(1914年),张謇在通城中心的谯楼前建钟楼,并撰联“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成为传诵多时的名作。
1915年,南通成为中国著名的模范自治县。20世纪20年代初,南通城市建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一时在中外名声大噪。1920年,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在黄炎培等名流陪同下到南通讲学考察,对南通教育事业寄予厚望:“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1921年,英国人戈登·洛德在《海关十年报告》中称:“南通是一个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建设的城市,这是耐人寻味的典型。”1922年,日本人鹤见祐辅来南通考察后由衷赞叹:“不能不说张謇先生的事业,是中国400余州县里面成绩最卓的一个……如果中国有十个张謇,有十个南通,那么中国的将来就会很有希望。”美国人于1917—1953年间在上海创办的英文周刊《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裴德生均不吝赞誉南通。该报1923年3月17日评论道:“南通为扬子江北岸之商埠,距上海七十里,有轮船往来其间。此城为完全中国人所经营,无外人营业于此,而居留之外国人,只限于传教士及教育家而已。以其为中国人所经营之商埠,故年来变化之速,革新之进步,实堪为吾人注意也,而有中国模范城之称。观此城,亦可表率中国人建造革新之能力。”1922年,中国科学社在南通举办年会,梁启超等学者感受南通是“中国最进步的城市”。
据南通大学教授张廷栖研究统计,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创下了23项第一,其中十之七八均诞生在南通,南通是张謇“建设一新世界雏形”示范样板和事业载体。2002年,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经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为:“南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它不同于租界、商埠或列强占领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中国人基于中国理念,比较自觉地、有一定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从这个角度讲,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南通的“四张名片”,不仅历久弥新,各有精彩,而且一脉相承,世泽绵延。狼山、濠河的自然山水,见证了南通城1000多年的历史。这片江海大地钟灵毓秀,诞生了状元实业家张謇,成就其一生伟业。“一个人,一座城”,至今广为传扬。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通,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如今南通正追江赶海,建设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奋力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新的时代,南通将奉献更多、更新、更加光彩夺目的城市“名片”。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