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扎实推进“三农”各项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走在前、做示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江苏来说,是使命所系、职责所在、人民所盼。
落实“走在前、做示范”重大使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寄予殷切期望,强调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并赋予江苏“四个走在前”使命任务,其中之一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江苏以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的工业增加值、超过全国10%的经济总量和新增就业岗位,为走在前、做示范积累了巨大潜力和强大能力。近年来,江苏先后实施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万企联万村等关键举措,推动农业连年丰收、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必须立足省情实际,准确把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以粮食稳产增产为稳预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坚实支撑,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优质增量,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成效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实际行动。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是新时代新征程全省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具体内容。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乡村文明程度高的要求,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所在。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仍然是江苏省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一些地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如果不能补齐这块短板、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现代化强省建设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必须准确把握农业强省建设的目标内涵,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真正让农民和市民不再有明显身份界限,让城乡生活不再有明显品质落差,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大美画卷上描绘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美图景。
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就当前情况而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受耕地、淡水等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的影响,粮食、油料、蔬菜、畜禽、渔业产品等稳产保供压力增大,迫切需要优化产业布局、挖掘土地潜力,推动农林牧渔协同发展。在乡村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方面投入分散、衔接不紧,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在乡村治理方面,一些地方尊重农民意愿不够,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在农民增收方面,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但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还在不断扩大,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把症结找准、把对策提实,有力有效推动解决,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注重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实践探索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概念,既不是农业现代化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简单相加,需要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结合上,加深理解和把握。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1954年首次提出建设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56年党的八大将这一任务写入大会通过的党章。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由此“四个现代化”成为历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内涵,明确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任务。202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等作出全面部署,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文件提出,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具体包括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生态环境、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文明程度、乡村发展安全等多个方面。202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强调,要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必须结合江苏农村实际全面贯彻落实。
江苏较早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江苏省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始于1987年。这年5月,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在苏南建立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试验区的报告,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无锡、常熟、吴县三县(市)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主题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21世纪,江苏省不断深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2012年省委制定并实施《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并研究提出一套考核指标体系。2016年江苏省委1号文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制定并实施《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的意见》。近几年来,江苏省又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做示范的新的任务要求。全省各地也根据农村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探索。苏州市2020年出台了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了全国首个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并随着深入探索不断调整完善。主要指标包括“三化一融合”,即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化4个一级指标,还有11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对当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
勾画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框架的思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设计一个科学、管用的指标体系十分必要,使每个地方、每项工作都能对标找差、明确方向,便于考核,利于评价。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参照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我们认为,可以从系统思维出发,按照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这三个大的方面来考虑目标框架的一级指标,这样可以避免将“农业农村现代化”解释成“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产业发展包括一、二、三产和三产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基础设施、生活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建设,乡村治理包括环境治理、文化传承、文明乡风、平安法治和共同富裕等若干二级指标。在每个二级指标下,再按要素、手段、方法逐个分解,提出实施的具体要求。要素最主要的是科技和资金投入,产业发展还有土地和种子。手段主要是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等装备水平。方法主要是市场化、产业化、链条化等管理方式。目标的设定既要有超前性、进取性,也要有可及性、可行性,更要对各个方面有指导性、激励性。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是人,离不开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管理及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的提升,离开了人,无论哪方面的现代化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上述内容构成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框架,可以为这项工作提供目标导向和定量考核依据。
三、突出抓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必须坚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率先实现突破,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实现整体跃升。
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头等大事。经过不断努力,江苏粮食总产量连续十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农产品生产总体稳定、供给充裕,但全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需求还在刚性增长,稳产增产、稳定供给这根弦在任何时候都放松不得。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需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着力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关键是做好“保”和“提”的文章。在“保”上,认真落实促进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稳定。在“提”上,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实施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契机,深入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吨粮田”建设,加快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不断巩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产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还要坚决完成国家下达的大豆、油料生产任务,统筹抓好生猪和“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
持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少困难挑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持产量产能、数量质量、生产生态一起抓,努力实现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一方面,持续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琢磨透“土特产”这三个字,依托江苏省特色资源禀赋,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大力培育消费者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扎实推动乡村产业前延后伸、强链延链补链,积极发展农业关联产业,把更多产业增值留给乡村,留给农民。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增长极,发展休闲观光、农村电商和农业农村新型服务业,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农业领域的产业化应用,积极开辟乡村产业发展新领域。另一方面,持续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坚持把绿色作为农业的底色、生态作为农业的底盘,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兽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抓好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扩大轮作休耕试点,真正让农业走上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努力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福祉,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始终把为民造福放在第一位,时刻把农民的安危冷暖、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千方百计把农民的事一项项落实、一件件办好,努力让农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一是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通过丰富新经济业态带动农民参与经营获益,通过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更多获得发展红利。持续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运用好大数据等预警手段,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认定和动态监测,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二是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扎实做好“四好农村路”、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村尽快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三是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着力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有效的治理方式,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提高乡村善治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点),推进移风易俗,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纯净广大农民的心灵和言行。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江苏是农业大省、科教大省,农业科技创新实力雄厚,有着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应当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塑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动能新优势。一方面,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找准科技创新“突破口”,聚焦种质种源、智能装备、绿色农业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种质资源保存和创新中心提档升级,强化智能农机、园艺农机等装备研发,集中资源力量攻关,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推动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整体提升。强化科技成果应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科技与产业、专家与农户对接,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推动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要用好深化改革“关键一招”。聚焦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着力破除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继续加大资金等要素投入力度,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如果没有投入作保障,喊是喊不出来的,干也是干不出名堂的,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向农业倾斜。一是推动公共财政继续向“三农”倾斜。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种粮补贴力度和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省级统筹资金重点用于粮食生产,让种粮农民收益有保障、多挣钱,让产粮大市大县多打粮、不吃亏。二是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人才下乡服务,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三是落实用地保障政策。合理安排乡村产业和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用地,强化新增用地计划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统筹,优先用于保障村民住宅、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推进资源集约利用。
四、全面提升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
组织保障能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党。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切实健全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深入贯彻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责任。要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推动市县两级把“三农”工作作为重头戏,摆在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经常研究、解决问题,特别是压实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责任,要求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凝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把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等紧紧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真正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要不断优化带头人队伍,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锻炼成长,让“优秀干部到农业农村战线去,优秀干部从农业农村战场来”成为鲜明导向。
切实弘扬求真务实工作作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摆不得半点“花架子”,来不得半点“假把式”,必须实打实、硬碰硬。要坚持以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为抓手,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要狠抓工作落实,对已明确的部署安排,看准了就抓紧干,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推进,一件一件突破,推动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狠抓作风转变,多在田间地头留脚印,多到群众家里问冷暖,多向问题源头找答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成色,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大厦添砖加瓦。
(作者系江苏省农村经济学会会长,中共江苏省委原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