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时代使命,民营企业是打造这个“重要阵地”的主力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民营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民营经济的助手,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动组织创新、体制创新、环境创新、技术创新和引领创新,着力构建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的有机体系,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推进组织创新,构建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的筋骨
企业家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受企业经营结构、行业生态系统、外部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要积极探索企业家创新发展的特点规律,从企业家创新发展的内部需求和外部保障入手,调整重构便于激发创新发展活力的组织体系。
引导企业完善经营架构。鼓励民营企业打破现有组织架构,采取平台化、扁平化、垂直化等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管理方式,减少管理层级、加快决策过程、提升执行效率。引导民营企业采取跨部门协作方式,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开放共享,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人员自由交流,不断激发创新火花。支持民营企业围绕经营管理开展互学互鉴,针对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和市场营销特点,通过协调机构研究、组织案例研析、开展跨国研学等方式途径,提高民营企业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促进家族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转变,发挥现代管理科学在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和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协助企业构建生态系统。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要与政府各部门机构形成合作机制,建立常态联系,联合开展活动,共享政府资源,协同支持企业家创新;另一方面要与高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创业园区建立合作关系,组织联合调研,定期交换信息,为民营企业探索新技术、挖掘新市场、抢抓新机遇提供有力支撑。注重发挥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的导向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围绕创意设计、技术开发、售后服务等企业经营过程,帮助民营企业建立无缝衔接的创新链路。坚持沿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推进商协会建设,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主体地位优势,整合供应链关联企业资源密集优势,运用创新链科创企业知识共享优势,以商协会为载体创建完善服务链,为企业家创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支持。
帮助企业拓宽资金渠道。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也是创新的重要基础。推动金融系统深化改革,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众筹等多元化融资模式,丰富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制度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降低科创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推动银行系统增加对创新项目的信贷支持,扩大知识产权在信贷审批中的抵押作用,为创新型企业注入源头活水。协调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企业家创新行为,采取设立专项基金、编制专项预算、分配专项资金等办法,为创新项目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支撑企业家的创新设想和科技研发,帮助企业家把创新由概念变为原型、走向市场。
二、推进体制创新,构建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的肌体
要发挥经济服务职能,聚焦高质量发展,研究新质生产力理论,适应经济高效运行需求,推动现有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助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为企业家创新提供更加稳定的机制保障。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围绕民营企业反映集中、诉求迫切、影响深远的问题,组织力量集中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政协提案、社情民意、信息专报等渠道,推进政府部门深化市场化改革,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减少政府不恰当干预行为,切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继续推动政府部门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探索实施联合执法检查模式,督导“一网通办”“一卡通办”等网络化办事模式向多个领域拓展,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让企业家更加专注产品开发、服务提升和技术改进等创新活动。强化商会党建工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商会党建和会建、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工作与统战工作协同发展,为经济服务改革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汇聚智慧力量。
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支持司法部门建立健全适应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实现规则公平透明,为企业经营提供稳定可预期营商环境。联合司法部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推动细化法律规定、简化司法程序、提高执法效率,让企业以法律武器解决商业纠纷。推进产权保护制度落实,明确产权界限、清晰产权特征、划清产权归属,减少法律不确定性,增强企业家的安全感和投资热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组织教育培训、建立服务平台、推动国际合作、参与立法监督等渠道,协助探索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机制,避免企业发生侵权行为,帮助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创新筑起坚固的“护城河”。
推动制度规制开放。制度型开放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要发挥服务商会、挂钩企业、联系企业家的天然优势,了解掌握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难点热点堵点痛点,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贡献力量。推动民营企业加强国际合作,聚焦我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参与能源、税收、金融、绿色发展、减灾、反腐败、智库、媒体、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主动构筑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和合作平台。加强与境外工商社团联系,组织跨国交流活动,搭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对话平台,学习了解国际先进制度经验,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三、推进环境创新,构建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的空间
企业家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要发挥企业家参政议政的独特优势,推动政府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有利于创新火花迸发、有利于创新灵感闪现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文化环境。
创新条件要配套。协调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宜居宜业、宜学习、宜创新”的标准要求,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建设运营交通、通信、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社会公共设施,增强城市功能的通用性、便捷性和舒适感。协调推进绿色建筑标准,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应用智慧能源系统,提高城市设施能源使用效率,形成贴近自然的生活环境,为激发创新提供绿色原生态的客观条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维护,保持街区环境整洁,强化社会末端治理,提高城市人文素养,提供满足高素质人才创新需求的社会公共环境。
创新区域要集聚。遵循产业集聚理论,放大产业集聚效应。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发挥政策引导功能,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政策工具,推动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平台等创新要素集聚,形成创新活动高度密集、创新能力高效展示、创新成果高速产出的独特区域。充分释放市场功能,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实施国企民企同等待遇,减少市场准入限制、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公平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向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集中。充分调动社会创新资源,构建良好的政商关系,加强产业、学术、研究、市场等部门机构合作,推动形成创新要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创新文化要发展。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引导创新的社会氛围,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制定出台包容企业家创新失败的政策规定,使企业家放下包袱、排除杂念、专注创新。营造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文化氛围,政府、企业、学校相结合为社会成员制定职业规划、提供技能培训、给予发展机会,依托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企业创新蓬勃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培养创新文化,建立以创新为核心价值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家的自身行为示范,展现对新思维、新创意、新想法的开放包容态度,以实际行动鼓励员工开展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流程创新。引导民营企业把握创新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世界跨国企业和百年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从企业创业发展的奋斗历程中总结提炼企业文化精神,形成企业独特文化、反哺企业创新发展。
四、推进技术创新,构建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的载体
企业家创新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技术。要从企业家创新的实际需要出发,推动建立涵盖市场开发、需求设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业生产、售后服务的全方位技术支持体系。
坚持市场主导。引导和支持企业家根据市场需求创新,协助企业精准预测行业发展趋势,准确定位市场潜在需求,切实选准创新的切入点突破口,避免没有效益的创新和脱离实际的创新。关注国际市场行情,采取参加国际重要展会、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举办行业技术交流等方式,了解行业前沿情况,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推动创新成果国际化,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创新风险管控,动态跟踪市场风向,科学分析企业面临的风险,及时调整创新方向、改变技术路线、创新营销手段,不断提高创新收益、降低创新风险。
搭建技术平台。推动构建开放创新平台,通过横向联系政府部门、深度对接高校和研究机构、广泛凝聚商协会力量等渠道,整合资源支持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加速知识流动,推动技术转化。增加商务服务供给,采取市场主导、政府支持、企业投资的方式,围绕企业管理、信息咨询、科技推广、技术转化等领域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提升服务供给质量,为企业家创新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实验条件和专业服务。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对接,建立合作研发、技术转让、收益分享的良性机制,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圈。
加强人才服务。技术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引育模式,帮助民营企业增强人才引育与企业长远发展的匹配度,特别是规模较大企业应当注重引进具有前瞻性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人才,通过加强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研究,改变企业前沿科技研发不足、创新成果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抢抓人才引进机遇,协调政府有关部门支持民营企业抓住人才引育的宝贵时机,在世界格局加速调整和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情况下,迅速开展“抢人”行动,瞄准经济低迷地区的下岗人才、政局动荡地区的外流人才和西方发达地区的跳槽人才,大力引进各行业各领域先进领军人才。完善人才引育条件,针对全球各国生活习俗、传统文化、法律体系等方面的地区性差异,协调政府制定出台针对性人才政策,引导企业提供个性化物质条件,政企合力形成人才引育的强大合力。
五、推进引领创新,构建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的灵魂
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新时代加强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引领是工商联的首要任务,要切实把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作为思想引领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聚焦聚力,抓紧抓实。
学新理论强基。把握政治思想工作客观规律,既解决思想疑惑,又解决实际问题,虚实结合增强获得感,达到提信心、促共识、固根本的目的。一方面,推动思想进步,发挥工商联和所属商会、民营企业家宣讲团、张謇企业家学院等作用,在解惑解难上下功夫,将学习贯彻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切实将新思想、新理论、新理念具化为民营企业熟悉理解的发展方向、发展方法、发展动力,巩固扩大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根基。另一方面,注重物质转化,通过改进经济服务方式、帮助防范化解风险、开展合规建设行动、提升经贸交流成效等具体工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将新思想、新理论、新理念物化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成效,增强思想引领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召力。
用新方法增效。针对民营经济领域思想引领工作对象众多、诉求多元、充满活力等特点,推动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矩阵提质增效,推进民营企业思想文化创新发展,突出信息技术、平台载体运用,以思想引领质量效益提升。积极研究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方法路径,坚持抓好教育引导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全过程闭环培育工作,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由纸上、课上、会上向细处、实处、心灵深处突进,在润物无声中促进转化,在滋养心神后稳固效果。
向新群体覆盖。坚持用发展的思维开展工作,与时俱进调整充实思想引领工作内容、扩大覆盖范围。始终强化传统产业、传统行业民营经济人士思想引领,深刻阐释“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两个健康”等重大方针政策的丰富时代内涵,学习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本质,跟进解读形势政策变化,坚定发展信心,鼓励大胆发展。密切跟踪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发展,主动接触涉业群体,通过推动建立商协会、发展代表人士等途径开展工作、做好服务。创新实施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教育培养“青蓝”工程,推进思想引领工作全覆盖无死角。
(熊杰: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殷利明: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四级调研员)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