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泗阳样板

2024-09-03 00:00:00范德珩
唯实 2024年7期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黄河故道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上的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入海在黄淮地区所留下的废河道及其淤泛区,素有“洪水走廊”之称。黄河故道在江苏省泗阳县境内全长41.8公里,约占全省黄河故道总长度的1/10,流域面积达441.6平方公里,人口46.3万,横穿泗阳中部5个乡镇(街道),拥有丰富的农业、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有着巨大潜力和空间。长期以来,受区位、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黄河故道沿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水平偏低,曾是县域发展“洼地”和“贫困带”。党的十八大以来,泗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机遇,启动实施以土地整治、水利建设、扶贫开发为主的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程,有力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古老沧桑的黄河故道焕发新的光彩。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提出高水平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战略部署,制定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意见》,为新时代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泗阳县紧扣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打造绿色水美生态廊道、富民增收经济廊道、城乡一体示范廊道、文旅融合展示廊道“四个廊道”为总目标,以“个十百千万亿”工程为主抓手,高质量推进廊道建设,奋力打造黄河故道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

一、突出水资源禀赋,打造基底坚实的

绿色水美生态廊道

水是黄河故道的灵魂。近年来,泗阳县坚持生态优先,把治水兴水作为黄河故道建设的重要内容,系统实施黄河故道干河治理、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工程,统筹治理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灾害,着力构建水清安澜、人水和谐的生态格局。

推进水污染系统防治。打造生态富民廊道,水污染治理是基础。泗阳县坚持“水系入手、截污为先、综合治理”,系统推进黄河故道水体环境治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逐步恢复黄河故道健康生态。突出源头治理和截污治污,对黄河故道沿线5个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建成80公里配套管网,形成较为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基本实现尾水优于地表水标准排放。全面完成沿线49个重点村庄“改厕、治污”,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43%,获评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全面开展河道沿线清理和入河排污口整治,累计关停沿线“散乱污”企业、作坊82家,取缔非法码头22个,规范化治理排污口120个,有效控制污水入河,堵住岸上污染,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

加强水生态涵养修复。打造生态富民廊道,水生态修复是关键。泗阳县以幸福河湖建设为统领,实施水系连通、清水复流工程,推进黄河故道与成子湖、中运河等周边121条水系、渠塘互连互通,形成“多源补给、丰枯互补、活水清水”的水系水网,保持黄河故道自西向东的生态流量,河道生态水位满足度达100%。依据生态资源禀赋特点,建设龙窝潭生态安全缓冲区和黄河故道湿地公园,同步实施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湿地林网绿化工程,恢复河岸、河滩植被群落,新增蓝绿空间3.6万亩,实现“水清岸绿、有鱼有草、河畅景美”目标。

夯实水灾害防御基础。打造生态富民廊道,水安全保障是前提。针对黄河故道地势高亢、涝渍威胁严重等问题,泗阳县先后投入6.7亿元资金,系统实施干河治理、中泓贯通、灌区改造、农田水利等工程设施建设,完成河道疏浚171公里,加固堤防23.4公里,岸坡护砌47.5公里,新建防汛道路79.5公里,境内黄河故道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防洪减灾、排水防涝能力全面提升。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持续推进水利项目建设,改善黄河故道片区农田水利条件,近年来累计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6.2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1万亩。

二、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更高质量的

富民增收经济廊道

产业发展是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泗阳县始终把产业作为发展之基、富民之源,围绕高效农业、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园区载体平台等方面,编排实施一批产业集聚工程,持续巩固富民增收基础。

大力发展“特”“优”产业。依托廊道沿线11.4万亩高标准农田资源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优质稻米、特色水产、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产业矩阵向黄河故道地区布局,支持区域内“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建设发展,重点培育李口蓝莓、众兴菌菜、新袁优质梨、临河碧根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推动沿线产业“接二连三”,带动农业层次整体提升。目前,沿线优势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培育桃果、蔬菜等精深加工企业15家,群链综合产值超250亿元,工厂化食用菌产能全国排名前三。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计划,将廊道沿线农产品优先纳入“食在泗阳”品牌产品体系,进一步释放特色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价值,目前廊道沿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数量达到16个,“泗阳鲜桃”“成子湖青虾”等4个农产品(商标)获国家级地理标志认证,“食在泗阳”产品年销售额突破9亿元。

着力做强产业载体平台。围绕县域特色农业空间布局,建设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园区,在县级层面统筹产业层次和产业链分工,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实现高度的分工协作和良好互补性,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突出科技创新与应用,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农业科技专家工作站,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开发,逐步形成以华绿生物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基地、以诠溢食品为代表的食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全国第一的成绩通过科技部评审验收。推动电商产业园规模化、融合化建设,培育2个电商直播基地,建成镇村电商站点17个,快递物流服务廊道覆盖率达100%,县域农特产品加速“出圈”,年网络交易额超过10亿元。

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将富民增收作为廊道建设的基本导向,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引导廊道沿线村居(社区)因村制宜运用产业发展带动生产生活服务、闲置资源开发等发展模式,多措并举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户稳定收益的基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通过集体土地入市、订单农业入村、村居农民入股等多种形式,形成“产村企户”共赢的长效增收机制,廊道沿线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超7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三、做好融合大文章,打造互补融合的

城乡一体示范廊道

黄河故道四分在城、六分在乡,城乡交替互融,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推动廊道建设中,泗阳县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充分挖掘、整合、放大城乡两方面资源,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现代城镇与田园乡村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新形态,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均衡配置公共资源。着眼推动城乡设施融合,统筹廊道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推动城乡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一体化建设,347省道、245省道等一批交通重点工程建成投用,提标改造黄河故道堤顶路24.5公里,创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服务,2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深化集团化办学,推广“强校+弱校”等办学模式,新(改、扩)建城乡中小学、幼儿园22所,新建1个公办区域医疗卫生中心、1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享有、便利可及。

精塑宜居环境风貌。把廊道沿线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县城的聚集辐射功能,构建以县城为中心、4个集镇为节点、30个重点村为腹地的“一核四片多点”廊道发展空间布局。把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农房改善、“垃圾革命”“厕所革命”,建成云渡、葛圩等美丽乡村“组团”,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扩面、拓面成片,打造“最有颜值、最有底蕴、最有故事”的黄河故道泗阳段。2020年以来,共计搬迁改善农户4600户,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个、美丽宜居村庄38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位列全省第一等次。

畅通双向流动渠道。坚持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为引领,探索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突破要素单向度向城市集聚的现状,引导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持续激发廊道沿线发展内生动力。积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廊道沿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2%。以列入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为契机,联动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形成“双票制”“农房竞价择位”等一批创新成果,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效利用,有效激发了农村土地要素活力。

四、立足“大公园”定位,打造独具韵味的

文旅融合展示廊道

黄河故道流经千年,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故道风情和美好的故道故事,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泗阳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双向赋能、深度融合,打造富有新内涵、展现新形态的“江苏生态大公园”,努力把文旅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彰显文化底蕴。深入挖掘黄河故道泗阳段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治黄历史、历史遗迹、民俗节庆等文化遗产内涵,对外宣传泗阳厚重的黄河故道文化,进一步提升泗阳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强泗水王陵、玄帝庙、骡马古街等古墓葬、古建筑重点文物保护,深入发掘“桃源八景”、程道口战役等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泗水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合发展,讲好泗阳独特的黄河故道故事。统筹推进黄河故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云渡桃雕、淮海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融合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科技艺术,创作了《母子情恨》《情系海天》等一批文艺作品,彰显了黄河故道文化的时代价值。

发展特色旅游。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统揽,优化全县旅游产业布局,以黄河故道湿地公园为龙头,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整合串联杨树博物馆、城南植物园、妈祖文化园、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等廊道沿线旅游资源,打造龙窝于湾、颐养三岔等一批文化旅游特色村,形成以黄河故道为轴线的“一廊多景、一廊多韵”黄金旅游带。目前,廊道沿线建成重点景区景点12处、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乡村旅游点4处,近三年来累计游客接待量3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1亿元。今后,将大力发展以水生态、水文化休闲体验为特色的旅游产品,规划建设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长廊,积极布局一批黄河故道文化标志物,以景观雕塑、文化广场、场景叙事等形式再现黄河故道历史场景,着力发展新时代高质量黄河故道文化旅游。

推进融合发展。深化“文旅+”跨界融合,找准文化旅游和农业、生态、体育、康养最佳结合点,推动深度融合,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叠加,形成“莓好李口”“八堡人家”“灯笼湖”等一批特色农旅小镇和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立足“以节为媒、以节促游”,举办东方大集、桃花节、流行音乐节、平原林海自行车越野赛等四季联动、贯穿全年的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不仅促进了廊道沿线产业提档升级,还带动1.5万余群众增收致富,打响了泗阳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品牌。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泗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