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024-09-03 00:00:00朱宗友刘源泉
唯实 2024年7期

2024年1月3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受42位驻华大使递交国书,并对使节们发表集体讲话。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1]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发展动力和评判标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100,鲜明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3]482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中国人民,这是由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决定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党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对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初步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4]1,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因如此,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5]1081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6]1437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反剥削、反饥饿”,为争取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1931年,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长久以来对土地的渴求。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并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进一步推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革命、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家作主的向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改变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带领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7]350周恩来在这次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8]132革命的目的意指实现人民幸福、民族谋复兴的奋斗目标,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964年12月底,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8]439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国探索出一条与西方现代化国家完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成功地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9]237他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9]163在此基础上,江泽民指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0]469—470胡锦涛强调:“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1]4这一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紧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主线,在实现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的基础上,推动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5000多元,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12]66

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2]8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人民是决定性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现代化建设中只有不断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实施‘一五计划’,还是‘三大改造’,抑或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都充分彰显了人民的力量,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能够迅速恢复主要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13]283。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充分释放了人民的创新创造活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党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4]2的理念,加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让人民的能动性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攻克的难关。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方能眼明心亮。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15]464意思是说,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正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14]4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史无前例,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一个探索性事业,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为破解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献计献策、指点迷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就,开辟新境界。

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前进道路上,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需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为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弘扬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地把蕴藏在人民中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积极作为;激发人民的创新创造热情,把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力量;提振人民的精气神,高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创造奇迹。

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理应享有其创造的社会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2]8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应当也必须由广大人民享有。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3]224,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14]97。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就是人民收入能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达到“两个基本同步”,即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共享政治发展成果就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就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就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享生态发展成果就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共享发展机会就是完善制度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让每个人都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中国式现代化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将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根本价值追求,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共享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切实行动。首先,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把“蛋糕”做好做大,为实现共享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4]23为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关键性、颠覆性技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运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水平和效率,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全方位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其次,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使社会财富的流向兼顾效率和公平。“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14]38。为此,要发挥好“三只手”的合力作用,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效率,按照贡献进行初次分配。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促进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发挥“温柔之手”的作用,进行第三次分配,即通过道德力量的推动,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此外,还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共享水平;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人平等接受教育,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发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落实,还成为检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尺度和思想遵循。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现代化,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开创了以人的逻辑驾驭资本逻辑的现代化之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接受外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N].人民日报,2024-01-31(01).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3]朱宗友,李元旭,周虎等.中国道路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4]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5]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图景及实践方略研究”(22BKS071)、2023年度安徽省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2023AH010042)的阶段性成果〕

(朱宗友: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阜阳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刘源泉:阜阳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