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与巴金、张秀熟、马识途、艾芜并称“蜀中五老”。这位杰出的文化战士,在60多年的文学创作和革命生涯中,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人民文学事业奋斗。
从1955年开始,一些文学作品受农村“左”的思想影响,背离生活本质,甚至连独创的文学语言系统也被搅乱。为解决问题,1956年秋,时任四川省文联主席沙汀率全省文化调查组12人,来到江津东部仁沱区和平乡桐山村,实行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的“蹲点”活动,以此调查研究、总结经验。
沙汀一行到达后,区公所和公社安排进步青年邱伦进行服务和联络工作。县里考虑到沙汀身体虚弱,给他送来两斤山王店挂面。山王店挂面全国有名,传说在明清时代是朝廷的贡品。当来人向沙汀介绍挂面时,他高兴地说:“没有想到今天我们也能享受到古代帝王的贡品,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了。”
当天中午,沙汀将挂面交给搭伙户,请他煮面。煮好后,沙汀将面平分给邱伦和几位文艺家协会的同志,还给搭伙户挑了一份。大家知道这是县里专门送给沙汀的,都不好意思吃。沙汀看透大伙的心思,说:“这是山王店的银丝细面,大家都来尝尝。毛主席说过,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嘛。”在沙汀的劝说下,大家吃下面条,暖在心里。
除去重庆开会外,沙汀每天都坚持与调查组的同志、农村社员一起行动。“扎雨班”(下大雨不上班)或下午收工后,他就坐在床上记录所见所闻,或整理收集到的民歌、方言俚语等。
一个冷雨霏霏的下午,沙汀和调查组的两名同志在一个叫“大屋基”的农家院里讲文艺创作,邱伦也在场。沙汀盘腿坐在一张破旧的木床上,轻言细语地说:“农民耕田种地,生产的是饱肚子的粮食,这叫做物质粮食。我们作家开展创作,叫笔耕,生产的是精神粮食。我们要写革命的文章,要刻苦学习,同时要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要透过现象去认清本质。只有这样,我们的笔耕才会有成果,才能耕种出人民群众满意的精神粮食。”
这是邱伦第一次听到文艺理论与生活、创作之间关系的讲话,尽管有些高深,他仍能听懂部分内容。在“蹲点”中,沙汀见邱伦诚实肯干、爱看书,就鼓励他写民歌、编歌词、写快诗,还教他投稿。受沙汀影响,邱伦开始投稿,成效显著。他创作和收集整理的民歌作品被收录在《几江浪花》和《四川民歌》。他常用笔名石际在文艺报刊上发表诗歌,创作的散文登上《四川农民报》等,成为江津远近闻名的文化人。他还在桐山村组织文艺宣传队,创作相声、金钱板等曲艺作品。当时,桐山村的文艺宣传成为江津乡村文艺的一个品牌。
1984年,《和平乡志》出版。志书中记录了沙汀在江津和平乡“蹲点”的故事,邱伦曾将此书寄赠给沙汀。
编辑/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