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显礼:军休干部决战山乡

2024-09-02 00:00:00苟学萍崔宁
红岩春秋 2024年8期

余显礼,大校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原主任、教授。

2010年,余显礼退休后没有选择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因为他心里还牵挂着养育他的那片乡土,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十余载春秋更迭,他在家乡带领村民发展蓝莓产业,帮助200多户近千村民实现增收致富,有力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从枪杆子到笔杆子,从城市到乡村,余显礼总是战斗在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坚守“国之大者”的铮铮誓言。

退休不退精气神

1950年,余显礼出生在重庆市綦江区扶欢镇一个农民家庭,兄妹五人,他排行老大。在照顾弟弟妹妹的同时,他还要帮家里干农活,自幼便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性。

1969年,余显礼参军入伍,开启了军旅生涯,服从组织安排辗转多个城市。他回忆,“开始部队驻扎云南,后来到河南,然后被推荐到武汉大学读哲学专业,一次偶然机会回到重庆,在陆军军医大学教书,无论是训练场还是讲台,都不敢有丝毫松懈”。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1984年,余显礼被评为全军部队优秀政治教员,1996年被评为总后勤部优秀政治教员,2003年获全军教书育人银奖,2006年被总后勤部党委记三等功。

“军人,应该始终保持冲锋的姿态。”这是余显礼始终坚持的信念。他经常在政策理论宣讲活动中讲解军人的战斗精神:退休不退精气神,核心是战斗精神不能丢。战斗精神,是基于对国家民族感情、军人核心价值,在军事训练及战斗中形成的军人意志品质、必胜信心、战斗作风、心理素质和纪律观念等。带着这样的战斗精神,余显礼把山乡当作退休后的战场。

回乡省亲时,余显礼发现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务工了。看着成块的撂荒地,他陷入沉思:“我就是想不能让我们祖祖辈辈依靠的土地就这么荒了。”

他立即组织社科专家团队,针对乡村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为家乡发展把脉定向。同时,利用可联系的企业家资源,引进产业入驻。

“当时还是书生气了,招商引资没这么简单。”余显礼说:“招不进来,就只好自己干。”他发动村中骨干、大学生,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

把战斗精神带到乡村建设的战场上

2012年底,余显礼开始乡村建设实验,种植多种经济作物。试验一两年后,他发现虽有盈余,但始终无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乡村特色产业优势。

后来,余显礼发现蓝莓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在当地鲜有人知。于是,他辗转浙江温州、贵州麻江、江苏南京和重庆永川、南川等地考察蓝莓种植情况,对本地土壤进行检测,到气象局查阅气候记录,写出了蓝莓生态种植可行性报告。并结合镇村发展规划,策划启动蓝莓生态园建设。“那时候几乎天天都在网上查资料,然后跑外地考察种植情况,还请到浙江理工大学的蓝莓种植专家现场测试。”

然而,在集中土地形成产业优势时,余显礼遇到了困难。很多村民不了解蓝莓,不愿意把土地拿出来进行集中种植。“要说服他们,必须靠事实说话。”余显礼团队在试验田里种下蓝莓,次年5月,把结出的果子分给村民们品尝,得到了全村人的支持。2015年,蓝莓种植规模扩大到100亩,产量1600余斤;2016年,规模达200亩,产量1.7万斤;2017年,产量突破2.5万斤。

希望就在眼前,余显礼的身体却出了状况。一颗3.2ML×2ML骨髓瘤长在余显礼背部第八根肋骨上,每天疼痛得让他无法休息。“癌症不可怕,只要认真对待,配合医生治疗,多数效果都很好。”面对病痛的折磨,他淡然地说:“我是老兵,又是学哲学的,坚信精神的力量。只要治病需要,再大的痛苦我都不怕。”

余显礼真正担心的,是山上那几百亩蓝莓和山下那群把希望托付给他的乡亲。放、化疗期间,尽管腹胀、头昏、脚痛导致走路不稳,但他仍坚持走进会议室,处理种植事宜。

军人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2016年,村里种植的蓝莓平均每斤120元,一年利润80多万。2017年,市场行情突然变化,蓝莓开始滞销。2018年,情况更为严峻,蓝莓产量虽达近5万斤,但有四分之一卖不出去,而价格也跌到每斤60元。这引起余显礼的思考: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到第二阶段,规模生产的科学性和深加工链条的完整性,决定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决定了是否还能走下去。

为改变局势,余显礼等人利用种植利润和自身积蓄凑足200万元,建存储冻库、生产车间和办公楼。然而,为进一步解决滞销问题,冻库规模还须扩大,制冷设备也须更换为“气调”技术,仅此一项就还需投入80万元左右。如果涉及蓝莓深加工生产线建设,投入还要增加。但是“农村的土地、房屋产权不清晰,没有商业银行认可的抵押物,贷款跑不下来,就算贷下来了,也少得可怜”。于是,余显礼把家里的房子做了抵押,继续投入蓝莓深加工生产线建设。

2022年,母亲病重,临终时劝说余显礼别干了。余显礼哽咽着说:“船撑到一半,难道停下来不撑下去了?”

从种植型企业到蓝莓的深加工,余显礼深刻感受到乡村发展面临融资难、专业管理人才短缺、销路不畅等系列问题。面对困难,他始终充满信心:“我仍然相信,这样的产业一定是有前途的。军人,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军功章的一大半是妻子的

在余显礼的团队里,有个不拿工资的驾驶员——他的妻子王新华。

乡村公路崎岖难行,由于担心余显礼的安全,王新华58岁时考取驾照,专门接送余显礼。她说:“有天听老余回家讲,半夜开完会从綦江驾车回主城,因为太疲惫差点撞上挡墙,吓得我都哭了。”

“人家办厂是挣钱,他却是贴钱,工人工资、厂里电费,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贴,有时候连账都不记一个。”提及办厂,王新华说,“你看他穿的鞋子、衣服,都是地摊上买的,里面的毛衣都烂了好几个洞,也舍不得换。”

面对妻子,余显礼满是亏欠:“退休前没陪到妻子,退休后却是妻子始终在陪我。这枚军功章,她应该占一大半。”

又是一年蓝莓采摘季,很多人慕名前来采摘,余显礼和王新华在田坎上互相搀扶着,目光异常坚定。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辑/董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