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流亡抗日挺进队创建于全民族抗战初期,率先东进江淮敌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游击战,多次沉重打击嚣张的日伪军。在征战中,这支英雄部队由最初的100余人一度发展到2000余兵力,为全民族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初建劲旅谋发展
1937年底,东北军第67军由淞沪战场溃退,辗转抵达华中婺源、武汉一带。1938年2月,在该部做兵运工作的地下党员、政治教官刘冲和董东翘、韦郁周等,联络百余名下级官兵,派代表前往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要求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奔赴抗日战场。
在武汉的周恩来、叶剑英接见了刘冲一行。交谈中,周恩来了解到这批官兵的具体情况,对其报国热忱很是感动并表示赞许。考虑到当时处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而新四军第四支队刚刚于鄂东组建,周恩来建议他们编入新四军第四支队,独立东进,寻机发展。
在周恩来的指示下,程启文带领这批爱国官兵于3月中旬抵达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部所在地鄂东七里坪。但由于第四支队此前已誓师出发,各部队进至皖西霍山县流波䃥会合并进行整训,程启文又带领官兵们赶至霍山。在流波䃥,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政治部主任戴季英接见了刘冲等人。经研究决定,这支部队隶属于新四军第四支队,给予其“东北流亡抗日挺进队”番号,任命董东翘为司令,韦郁周为副司令,刘冲为政治处主任(后为政委)。同时,将部队派往淮南铁路线以东开展敌后游击战,自筹粮饷,扩大队伍,谋求发展。
当时,国民党当局只同意给新四军第四支队两个团的编制,而第四支队已编成包括手枪团在内的四个团。为避免太“红”,部队以灰色旗号活动。挺进队以“东北”“流亡”“抗日”等词凸显部队性质,表达战士们奋勇战斗、收复东北家乡的决心。为统一行动,挺进队还设计了独特的臂章,图案为一名战士手持带刺刀的枪械弯腰冲锋,配文为“向白山黑水挺进”。
抗战剿匪中扩编
早在1937年12月,党中央就电示新四军第四支队:“可沿皖山山脉进至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东北流亡抗日挺进队在明确番号和发展方向后,于1938年3月底向皖中、皖东进发,由巢县黄山地区进入全椒县境,不久进驻大马厂。
当时正值徐州会战期间,日军沿津浦、淮南两条铁路线疯狂进攻,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江淮大片国土失陷,溃兵四散,土匪蜂起,江淮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
挺进队起初仅100余人,多配备驳壳枪,少数为步枪,武器装备较好。部队经庐江、巢县进抵全椒、滁县等地后,立即走村串巷,积极动员群众支持抗日。他们组建民众团体,打击日伪,剿灭盗匪,安定社会秩序。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给当地民众留下深刻印象。
挺进队首先在管家坝开展了剿匪活动。管家坝是全椒县境内一个较大的集镇,国民党军某部一名排长在此纠集数十名散兵垒起碉堡,霸占一方。他们赌博抽头,拦路抢劫,奸污妇女,群众深受其害。挺进队了解情况后,派人前往劝说,希望说服他们投身全民族抗战事业。但这些人匪性难改,不愿归顺,继续在当地为非作歹。5月10日,挺进队从黄家庵出发,秘密抵达管家坝,并采取尖兵突进、四面围合的战术,一举攻下土匪巢穴,全歼匪徒,缴获一批武器弹药和物资。战斗中,董东翘负伤,转赴武汉医治,司令一职由韦郁周接任。
6月中旬,在滁全公路腰铺段,挺进队伏击了一辆日军辎重汽车,缴获一批军用物资。参加这次战斗、如今已是百岁老人的沙南洋回忆,战利品“尽是三八式步枪、马枪和好多箱六五式子弹,装备了一个直属中队”。此后,挺进队活跃于全椒县谭墩、石沛桥,和县善厚集等地,采取伏击、夜袭等手段,多次打击日伪军。慑于其势,小股敌军不敢轻易下乡骚扰,后被迫撤出全椒县城,皖东抗战局势发生很大变化。
同年4月巢县沦陷后,冯玉祥的侄子马忍言、部下冯文华遵其嘱托,聚集族亲和民众组建黄山抗日游击队。当地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捐物、捐枪支。不到一个月,游击队就发展到200余人,扩编为游击大队。游击大队下辖两个支队,冯文华任大队长,张恺帆任政委。6月,游击队发生内讧,第一支队队长李彬等叛变,杀害第二支队队长王子龙等。冯文华、张恺帆巧妙逃脱,前往和县善厚集联系挺进队。挺进队很快出兵,一举击溃叛军,解救了游击大队。被打散的巢县籍士兵得到消息后纷纷归队,黄山抗日游击大队正式并入挺进队。
就在江淮军民纷纷拿起武器投身抗战之际,全椒县长兼常备大队队长王宗正却压制民众抗日热情,并派人监视挺进队的活动。7月,全椒县政府政训股长、地下党员王永秘密赶至巢县小殷洼,向挺进队揭露了王宗正的诸多罪行,提出采取“里应外合”的方式攻打全椒县常备大队。8月,挺进队700余人经巢县、和县,从赤镇搭浮桥过河进入全椒县境。由于安排周密且有内应,挺进队很快攻下全椒抗日人民自卫军两个常备大队和由王宗正亲信掌握的一支后备中队。这次行动共缴获机枪30多挺,步枪1000余支,极大改善了挺进队的装备。
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新四军第四支队决定将挺进队扩编为挺进纵队,韦郁周任司令员,刘冲任政委,高志荣任政治处主任。挺进纵队下辖三个支队,第一支队为原挺进队建制,第二支队为原黄山抗日游击大队,第三支队为新收编武装。纵队党委随即建立,高志荣任党委书记,周复生、张恺帆为党委委员。整编后的挺进纵队包含建制完整的三个支队,队伍发展至2000余人。
同年夏秋间,挺进纵队活跃在巢县、全椒、和县、滁县、定远、肥东一带,机动灵活地打击日伪、清除土匪顽敌,短期内参与大小20余仗。在东山口一战中,挺进纵队击毙日军数十名,缴获军马一匹及一批军用物资。这样的战绩极大震慑了敌人,鼓舞了江淮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接连受挫遭解散
就在皖东抗战形势不断高涨之际,东北流亡抗日挺进纵队突然遭遇严重挫折。第三支队队长刘子清叛变,第二支队发生组织问题。
刘子清原是地方会党“三番子”头目,曾任全椒县赤镇后备大队队长。因与全椒县长王宗正各有野心,产生矛盾,便伪装进步,混进抗日队伍。但刘子清本性难移,吃不了苦,受不了纪律约束,经常干危害群众利益的事,还搜罗一批地痞流氓,扩充个人势力。后来,国民党安徽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赵凤藻派人前来策反,刘子清被说动后带队伍投靠。叛变后,他当上国民党保安1团团长,率部协助顽军攻打挺进纵队。挺进纵队司令部遭国民党和县、含山保安队袭击,损失惨重。不久,挺进纵队仓促决定攻打全椒大马厂余德泽的后备队,最终失败。挺进纵队在全椒地区几乎失去立足之地。
挺进纵队撤离到巢北黄山后,第二支队队长冯文华前往舒城西港冲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部汇报工作。此时,因战事连续失利,支队长又不在,第二支队军心浮动。该队战士原本来自黄山抗日游击大队,家乡距离驻地不远,许多战士因此离开队伍,或返回家乡,或到国民党巢县县政府谋出路。纵队政委刘冲以为这是巢县县长马忍言暗中唆使的结果,便去要人。双方产生争执,刘冲打了马忍言两记耳光,被高志荣、张恺帆劝止。由此,挺进纵队失去了巢县进步势力的支持,只得转往和县、含山一带活动。
几番挫折后,挺进纵队减员至300余人,士气大受影响。1938年9月,挺进纵队改称东北流亡gmG0OIS0mld6v1yaXKFwsN8mrGc3WJ5SuWL1sNbM+r4=抗日挺进团,韦郁周任团长,刘冲任政委,高志荣任政治处主任。
这一时期,遵照党中央和支队司令部指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8团在团长周骏鸣、政委林恺率领下进军皖东,就近代为指挥挺进团。9月底,挺进团随8团进抵全椒大马厂、滁县曲亭一带活动,挺进团驻山根李村,8团团部驻大马厂山根王村。两个团派出民运组到附近乡村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民众支持抗战,双方一度合作较好。
然而,两支部队很快就因粮饷等问题产生矛盾。挺进团的粮饷为自筹,现归第8团指挥,受到严格的纪律约束。且在统一战线背景下,部队不能随意到大户、富户家搞摊派了。于是,挺进团到8团团部要粮饷。但自身困难的8团无力解决给养,挺进团便误以为粮饷遭到克扣,因而意见很大,军心动摇。
同时,时任挺进团副团长的温玉贵又引起另一矛盾。温玉贵在土地革命时期因叛变革命被开除党籍,后来再次参加人民抗日武装。在他要求恢复党籍时,8团政委以“叛徒不能恢复党籍”为由拒绝。温玉贵遂挑拨挺进团和8团的关系,导致两支队伍关系恶化。
一天,8团接到第四支队司政机关传来的一则电报:“据悉挺进团与新到安徽之东北军缪澂流部拉关系,请注意!”本就对挺进团有所怀疑的8团立即采取处置措施,以召集挺进团来团部开会的名义,扣押了几名负责干部。同时,解除了挺进团的全部武装,取消其番号,部分人员编入8团。挺进团干部战士对此产生很大抵触情绪,除韦郁周、刘冲前往延安学习外,原挺进团的干部战士大多离开了队伍。事后,8团领导调查核实情况,才发现“挺进团要投靠东北军”只是谣言。
东北流亡抗日挺进(纵)队虽然只存在短暂数月,但他们是第一支东进抗日的新四军武装,揭开了华中抗战的序幕。他们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积极宣传动员抗日,掀起了皖东地区抗日高潮,有力支持了全民族抗战。
作者系中国作协(安徽分会)会员、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理事
编辑/董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