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的研究致力于探讨数字赋能如何促进中国—东盟跨境旅游的高品质协同发展。文章开篇阐述了中国—东盟跨境旅游的现状以及数字技术给旅游业带来的深刻变革。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总结了数字技术与旅游业融合的最新国内外进展,并建立了跨境旅游协同发展的理论体系。同时,本文还以中国广西与越南的跨境旅游合作项目为案例,详细分析了其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难题,诸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旅游信息化程度低、跨境旅游服务规范不一致,以及数字技术与旅游产业融合中的创新能力欠缺等。最后,本文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确立统一的跨境旅游服务规范、开创新的数字技术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并建议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旨在为中国—东盟跨境旅游的高品质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数字技术;中国—东盟;跨境旅游;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引言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境旅游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2023年中国入出境游客人数超9000万人次,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31.5%。2023年我国入出境旅游人次排名前十位的客源地国家中,出现了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东盟国家合计占比超过30%,中国—东盟双方已成为彼此最大的境外旅游客源地[1]。这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增长,也加深了相互之间的文化理解与友谊。然而,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如何进一步提升跨境旅游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众多国内外学者已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全面剖析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旅游业生态。这些研究覆盖了数字技术如何影响旅游消费习惯、革新旅游企业运营模式,以及优化旅游目的地的管理与营销等多个维度。在探究数字技术如何影响旅游消费习惯方面,研究显示,现代游客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搜寻旅游资讯、预订产品并分享体验。数字平台不仅简化了预订流程,还利用用户评价、旅游攻略等,协助游客做出更明智的出游选择。同时,社交媒体和在线旅游社区极大地丰富了游客体验,提升了旅游的个性化和互动性。
对于旅游企业而言,数字技术正在改变其运营方式和业务流程。借助大数据分析,企业能更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优化产品设计和定价。同时,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帮助企业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智能管理,进而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2]。在旅游目的地管理方面,数字技术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智慧旅游系统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还能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有效解决旅游高峰期的客流管理和安全问题。此外,数字技术还助力旅游目的地开展更精准的营销活动,吸引更多游客。
二、中国—东盟跨境旅游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
(一)中国—东盟跨境旅游的发展历程与深刻变革
2019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人员旅游往来已超过6500万人次。尽管疫情期间跨境旅游市场陷入低迷,但2023年市场迅速回暖。据携程数据显示,仅年初,前往东盟的中国游客酒店和机票订单同比增长就超过了4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RCEP的生效,中国与东盟的旅游合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跨境旅游已从单一的观光逐渐发展为包括文化交流、商务合作、健康疗养和教育游学等在内的多元化形态,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双方的旅游合作也实现了从初步接触到深度合作的转变。早期,跨境旅游主要聚焦边境观光,活动范围有限,产品与服务也较为单一。但随着经济合作的加深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跨境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推动了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升级。
目前,中国与东盟在跨境旅游方面已形成全面、多层次的合作。双方在资源开发、市场推广和服务提升等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特别是广西、云南等边境省份,凭借地理优势和丰富资源,与东盟的旅游合作更为紧密,共同推出了多款地方特色的跨境旅游产品,受到游客的热烈欢迎。2023年,我国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了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该联盟在2024年初提出了《加强中国—东盟区域性旅游合作的共同倡议》,旨在加强旅游领域的协调合作、打造区域精品旅游品牌,并推动科技与旅游的创新融合,为中国与东盟的跨境旅游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3]。
(二)广西与越南跨境旅游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1.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东兴与芒街区域的成功实践
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是广西与越南在旅游方面深度合作的重要结晶。笔者以中国广西东兴与越南芒街之间的国际口岸跨境旅游为例进行探讨。广西东兴与越南芒街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构建了中国—东盟大规模商贸流通的合作桥梁。在此基础上,双方推出了创新的“两国一城”合作模式,主打购物、观光、休闲等多元功能,为游客带来一站式的跨国旅行体验。游客可在此轻松选购各式特色商品,尽享地道的越南美食,同时领略独特的边境景致。该项目的顺利推进不仅显著增进了中越两国的旅游交往,也为地方经济成长注入了新动力。合作区的创立,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入境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更在推动双边经贸互动与文化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2.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的有效运营
德天跨国瀑布景区作为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的标志性项目,凭借其独特地理位置和壮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该景区以德天瀑布为中心,巧妙地融合了中越两国的自然美景与丰富的民族文化。2015年,中越双方达成协议,共同创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并推出了创新的“一票游两国”旅游模式。2023年9月,该合作区启动试运营,仅一年时间,跨境游客数量便恢复至2019年的120%,景区的知名度因此大幅提升。德天瀑布的成功打造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优质的旅游目的地,更成为中越两国在旅游领域深度合作的典范。通过共同开发管理,双方在文化交流、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友好合作。这一成功案例充分展现了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的巨大潜力和美好未来。当然,在欢庆成果的同时,我们也需正视跨境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三、数字赋能中国—东盟跨境旅游的问题与挑战深探
(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与数字鸿沟问题
在中国—东盟跨境旅游区域内,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性是一个显著的问题。一些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和旅游热点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网络覆盖广泛,游客可以享受到便捷的数字化服务。然而,在许多偏远地区或乡村旅游点,数字基础设施却相对滞后,网络覆盖差,甚至存在无网络服务的情况。这种不平衡导致了明显的数字鸿沟,使得部分地区的旅游业难以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数字鸿沟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可能制约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例如,在网络覆盖差的地区,游客难以获取及时的旅游信息,也无法使用在线支付等便捷服务。这无疑会降低游客的满意度,甚至可能导致游客流失[4]。
(二)旅游信息化水平低与数据共享互通的障碍
旅游信息化对于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但在中国—东盟跨境旅游区域内,这方面的水平还需提升。虽然各国和地区均在致力于旅游信息化的推进,但因缺乏统一标准与规范,不同系统间的数据难以实现顺畅对接与共享。这种情况造成了信息孤岛问题,使游客在跨境游时不得不频繁更换应用或平台以获取信息和服务。数据共享的障碍不仅增加了游客旅行的时间成本,还降低了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效率。例如,缺乏精确数据支持,旅游企业难以制定恰当的市场策略,政府部门也可能无法及时掌握旅游市场的真实状况,进而影响科学决策。
(三)跨境旅游服务标准的不统一与协同管理的难度
在中国—东盟跨境旅游中,各国和地区的旅游服务标准存在差异,这导致了跨境旅游服务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酒店星级评定标准、导游服务规范等都可能存在差异,这使得游客在跨境旅行时需要不断适应不同的服务标准。同时,各国和地区的旅游管理体系也不尽相同,这给跨境旅游的协同管理带来了难度。在应对突发事件、处理游客投诉等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沟通渠道,可能导致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可能损害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5]。
四、数字赋能中国—东盟跨境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为实现跨境旅游的协同发展,首要任务是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旅游信息的顺畅流通。这要求扩大网络覆盖范围,特别是在偏远及旅游热点区域,确保游客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获得稳定的网络服务。同时,需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信息平台,该平台应具备整合各国和地区旅游资源信息的能力,以实现数据的即时共享与交互。此举不仅有助于消除信息孤岛问题,还能为游客提供更为便捷的旅游信息查询服务,进而优化旅游体验。
在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智能化旅游服务的推广至关重要。通过研发移动应用和智能导游系统等工具,为游客提供量身定制的旅游服务。例如,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洞察游客的旅游偏好,从而为其推荐最符合需求的旅游线路和活动。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旅游景区的人流和车流进行实时监控,以充分保障游客的安全与舒适度。
(二)制定统一的跨境旅游服务标准与管理规范
为了提升跨境旅游的服务质量,应制定统一的跨境旅游服务标准。这包括但不限于酒店星级评定、导游服务规范、旅游景区评级等。通过统一标准,可以确保游客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能享受到一致的高质量服务。同时,建立跨境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该体系应涵盖游客满意度、旅游安全事故率、投诉处理效率等多个方面,以便对跨境旅游服务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创新数字技术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模式
数字技术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跨境旅游协同发展的关键。首先,应鼓励旅游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产品创新。例如,开发基于AR/VR技术的旅游体验产品,让游客在虚拟现实中感受异国风情;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推荐和服务等。其次,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也是重要方向[6]。这些技术不仅可以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旅游体验,还能帮助旅游企业更好地展示和推广旅游产品。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
要实现数字技术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应培养既懂旅游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其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旅游业务知识,还能灵活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升中国—东盟跨境旅游的发展水平。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数字赋能对中国-东盟跨境旅游协同发展的影响,揭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路径。数字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提升跨境旅游的服务质量与游客体验,还能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协同发展。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东盟跨境旅游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一体化,为双方带来更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本研究期望为未来该区域的旅游发展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李蓉.中国—东盟跨境旅游综合治理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3(08):59-67.
[2]蒋露娟,潘冬南,肖婷婷.中国—东盟跨境旅游合作现状及困境突破研究[J].当代经济.2021(05):76-79.
[3]贺静.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合作的现状与推进新途径[J].对外经贸实务.2018(04):84-87.
[4]田里,马玉,刘亮.跨境旅游对跨境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的影响机制研究[J].学术探索.2021(09):55-61.
[5]赵雅琪,钟淑娴.跨境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跨境旅游业为例[J].北方经贸.2024(01):50-54.
[6]彭妍.我国数字文旅研究的应然向度探究[J].河北科技图苑.2024(03):82-88.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数字化赋能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2023KY0929)〕
(作者简介:莫秀超,广西职业师范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