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电力科研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企业特征以及构建内模市场的必要性,剖析了电力科研企业在构建内模市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这些企业存在体系框架尚未完善、绩效考核指标相对单一、激励机制尚显不足、经费管理有待优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从体系构建和机制完善两个方面出发,为电力科研企业的内模市场构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电力科研企业;内模市场;财务视角
一、电力科研企业的业务特点
首先,电力科研企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主要业务不仅涵盖相关电力行业的科技研发工作,还包括为电力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监督等服务。与其他电力行业企业相比,电力科研企业的独特之处在于对电力技术知识方面的专业性要求极高。鉴于员工专业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人员管理需根据不同专业门类对员工实施差异化的管理标准[1]。同时,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电力科研企业汇聚了高技术人才,其员工构成与其他企业显著不同,整体学历高、技术水平出众,且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不断学习新知、创新技术,以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因此对科研人员的系统培养至关重要。
其次,电力科研企业的管理结构呈现出高度的扁平化特征。由于企业经营与科研活动涉及多个专业技术领域,企业人员专业背景广泛。在人员管理上,这就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员工制定并实施不同的管理标准。为了避免垂直化管理的弊端,企业应最大限度地推行扁平化管理,以促进不同部门专业人员之间的高效沟通与合作,确保信息快速流通和决策迅速落地,从而最大化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2]。
最后,电力科研企业的科研业务特性决定了其投入与产出并非全部体现为直接的财务收益,尤其是科研成果的价值往往难以精确量化。因此,电力科研企业的目标不应仅限于追求财务收益和运营效率。过分关注短期财务回报可能导致企业偏向于选择短期、低风险、低投入的科研项目,而忽视长期、深入的研究活动。故而,电力科研企业应更加注重科研产出的质量和深度,着眼于科研成果的中长期影响,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置于优先地位[3]。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力科研企业应肩负起创新的使命。
二、电力科研企业实施内模市场的必要性
(一)提升经济效益
电力科研企业通过构建内部模拟市场并实施市场化管理,能够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在运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出进行有效监督。在内部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依据固定的价格体系,成本费用与收入相互关联,呈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同时,在收益机制的调节下,内部模拟市场将成本与工资直接挂钩,从而深化员工“成本等同工资,工资反映成本”的认识,激励员工在运营中以节约开支和成本为行动准则。这种内部市场的构建,不仅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还能推动员工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进而提升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达到节约支出、提高效率并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4]。
(二)加快创新经营机制转换
电力科研企业通过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利用价格机制作为纽带,并采取统一核算方式,成功地将企业内部原本的行政指令关系转变为基于价值的交换关系。内部模拟市场的建立,有助于企业摆脱过时的管理模式,构建出更富活力和创新性的企业运营机制[5]。
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的优势在于:一是有助于提升质量与效率。通过将员工的劳动成果直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员工收入与其工作状态紧密相连,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升工作效率。二是有利于降低成本和节约开支。经营中的各项成本费用转化为员工个人承担,促使行政管理向员工自我管理转变,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减少不必要的费用。三是推动电力科研企业的改革与转型。内部市场化加快了企业经营机制的创新转换,引导企业更好地融入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到现代市场化管理模式的转变2xhgEjEr3Iribmo5+KOLhQ==。(对比见表1)
(三)提高整体运作效率
电力科研企业内部模拟市场以市场经济运行原理和分权管理为基础,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通过职责划分形成独立经营个体。这些个体自我管理、自负盈亏,进一步量化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考核。让各主体更真切地感受到运营压力,明确自身地位,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工作,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参与,进而提升企业整体运作效率。
三、电力科研企业内模市场建构的现状分析
(一)体系框架尚未完善
当前,电力科研企业内部模拟市场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模拟市场环境下,预算管理监督相对不足,因外部因素对公司预算执行的影响暂未纳入考量。内部模拟市场的目的是激发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管理,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创造价值的转变,以强化企业管理并提升整体效益。然而,在模拟收入与利润总额的考核管理下,企业可能过分关注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而忽视对项目实际投入规模的深入研究,从而制约了部门价值创造的提升。
(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相对单一
电力科研企业因其业务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高知识含量等特性,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员工实施差异化管理。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员工通过持续学习和技术创新来提升自身能力。因此,电力科研企业的绩效考核不应仅限于财务绩效和营业部门的考核。其绩效考核体系应便于管理部门分析科研发展状况,并激励非管理部门的科研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科研绩效。
(三)激励机制稍显不足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代理人的过往业绩与其主观努力密切相关,且努力程度与业绩水平成正比。然而,当代理人感知到努力带来的仅是标准的提升,而缺乏相应激励时,工作积极性便会受挫。当前,电力科研企业在内部模拟市场中就面临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导致员工积极性降低。此外,虽然电力科研企业目前以科研项目团队为基础的薪酬核算方式能很好地体现对科研项目的重视,并具有激励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公平客观的评价原则。但这种团队整体的激励方式在针对知识技术型员工时,缺乏个性化的薪酬激励和评价设计,无法有效反映员工个人的努力程度,而统一的工作量审核标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员工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6]。
(四)科研经费管理有待优化
电力科研企业是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成果机构,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较为重视,但目前仍存在片面注重整体构建,忽视各类科研经费的细化问题,由此造成科研经费管理效率降低的情况。同时,对于经费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方面,目前电力科研企业在进行经费管理时更为关注项目的申请人员,而对项目的执行人员关注度不够,从而造成项目执行力度不足,科研成果不够丰富等问题。另一方面,科研经费管理需要明确划分财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从而达到更为科学有效的发挥财务监督职能,发挥内部模拟体系对电力科研企业的保障性作用,最终支持电力科研企业取得更为高效的成果。
四、电力科研企业内模市场构建的改进
(一)内模市场体系框架的建立
电力科研企业应该分级分层梳理内设机构,结合管理需求,确定企业的模拟市场主体范围,可按照业务中心、科研部门以及职能部门等维度划分模拟市场主体类型。同时,电力科研企业需要根据内设机构承担的业务管理及职能管理工作,梳理形成工作任务清单,按照“简便、有效、量化”原则确定计量方式,直接确认各部分业务量,并建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评价其降本增效投入产出、工作产值方面的贡献。
(二)内模市场机制的完善
第一,利润控制方面,电力科研企业应当以内部模拟利润作为最终目标,进行有效管控。内部模拟利润的最终目标应当按照“零基编制、应时调整、目标总控”的原则进行确定。
零基编制。电力科研企业以当年的利润预算为基准,将成本定额、业务参数信息等作为预算的依据条件,按照电力科研企业的内部业务(如:提供主网、配网、通信及智能化规划编制和审评,承接相关电网开展相关重点领域专题性研究等)的结算规则,测算确定本年度内部模拟市场主体的利润目标。
应时调整。电力科研企业根据其上属电力公司的年度预算总控目标,以及相应的调整情况,结合电力科研企业的运营实际,及时对企业的内部模拟利润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合理地确定电力科研企业的年度利润目标。
目标总控。电力科研企业以其本年度的财务和科研业绩指标为目标,建立效益和科研贡献激励机制,从而保证企业全面完成年度利润以及科研产出指标。
第二,从预算管理的角度切入,电力科研企业内部模拟市场的财务目标包括预期内部模拟收入和预期内部模拟成本。其中,预期内部业务模拟收入,主要按照当年企业的预算对内部的业务量和价格进行计算确定。另外,预期企业分摊成本,以企业内部的成本预算为主,按照“内部公共业务成本传导规则”来确定。预期内部模拟成本,根据预期内部模拟收入为基准,根据不同的业务种类,依据结算规则和传导规则进行确定。同时,内部模拟利润的最终目标采取“谁下单、谁调整”的原则来执行。
第三,内部模拟市场经营的成效评价模块,电力科研企业需要统筹对开展了内部模拟市场的所属内设机构进行成效评价。内部模拟利润及其完成情况按照“完成率、增长率、贡献率”三维模式进行评价,并区分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业务分类进行评价,强化市场化收入激励,引导外部市场开拓,促进增收增效。企业内人力资源部负责建立相应的考核办法,组织开展指标应用与绩效考评。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科研企业在内模市场构建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体系框架不完善、绩效考核指标单一、激励机制不足,以及经费管理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体系建构和机制完善两大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电力科研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其内模市场的顺利构建,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盈莹.电力科研企业激励机制初探[J].广西电业,2018(10):35-37.
[2]刘泽华.基于内部模拟市场的业绩考核管理体系及其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3):95+97.
[3]叶子萌.基于良性内循环的企业内部模拟市场建设架构与思路[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21):9-12.
[4]万佳颖.基于财务视角的H公司内部模拟市场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20.
[5]李丹,吴江,沈晶晶,朱雯婧,曹晓燕,宋婉瑶.构建地市级供电企业内部模拟市场初步实践[J].中国总会计师,2021(04):58-61.
[6]姜亮.创新机制 挖潜增效——电力科研单位内部模拟市场化管理探索与完善[J].现代商业,2009(26):157-158.
〔基金项目: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技术服务项目:基于提质增效的内部模拟市场建设管理研究(B710K02134KT)〕
(作者简介:孔欣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中级会计师。 秦莉,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