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系东晋陶渊明所作,文中一渔人误入桃花源,受到热情款待,离开后再返回去寻找,那片世外桃花源却踪迹全无。渔人从水路而来,沿水路而去。结合陶渊明生活的那兵荒马乱的时代,我们不难想象,这所谓的“桃花源”只是他幻想中的“大同世界”罢了。
关于“桃”,自古以来便有“逃”一说。如果将那渔人比作陶渊明的话,那渔人赖以生存的水域就是他的生活场域。这“水”是去路,亦是归路,何不把这故事看作是一场逃避现实的美梦呢?
为何“桃”
“学而优则仕”,古代学子做官无非是报效国家或是求得功名利禄,陶渊明则是前者。可他的一腔爱国抱负被战马踏碎,被官场黑暗腐朽的做派吞噬,遂隐尘避世。高洁的菊不得不以这种逃避式的方法免去粪土的玷污。
于是乎陶渊明构想出这样一个天堂般的世界,这或是他理想中的太平盛世。高尚之士亦不能免俗,更别提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那凡俗心意,也只会在幻想中得到解决。然而俗人的美好愿望多是欲望,它们大多来自人与生俱来的攀比之心:上学比成绩,上班比业绩,老了比子女。他们比赢了就暗自窃喜,输了就唉声叹气。
凡人追求美好愿望,应把时间和精力多花费在提升自己和丰富阅历上。如果只有空想而不实践,那么注定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当一个人真想成大事时,自会“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顺水而去,自到桃花源。
何处“桃”
人人心中都有求之不得的愿望,当这份愿望过于强烈,就会诉诸梦境。在梦里,种种事物都可以天马行空,一切不能皆为可能,梦想成真。
“水”谐音“睡”,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那么这何尝不是陶渊明的黄粱一梦呢?
如果做梦可以使自己身心愉悦,让自己常处于良好心态之中,那也无伤大雅。可人不能只一味沉溺于自己的“乌托邦”中,这会使人不切实际,毕竟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文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桃花源世界,终归只是一场梦。真正的希望和目标需要不断拼搏进取,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缔造和实现。
逆水而来,自别桃花源。
如何“桃”
常有人说,《桃花源记》是个鬼故事,其实不然。作者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当然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都真实存在,可其中故事却有些离谱,桃花源的有与没有,人们的安居乐业与求而不得,有自相矛盾,有不合常理。可也正得益于这些虚实和矛盾,后世之人仍对它十分痴迷,更添神秘。
自水而去,自水而来,人们永远在梦想的世界里走走停停,憧憬着各种美好。有人因此堕落,有人为此奋发。有人即使身陷泥沼,也依然砥砺前行,最终到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人生的长河从来没有停息,顺流逆流随你,变成一滴水融入江河也行。
心中的桃花源,不在梦里,不在脚下,而在桃林尽头,溪水源头。源尽水自来!
老师评
经典名篇《桃花源记》,百读不厌。作者用自己的独特视角,读出了独特感受:“凡人追求美好愿望,应把时间和精力多花费在提升自己和丰富阅历上。”“真正的希望和目标需要不断拼搏进取,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缔造和实现。”这些感受富有哲理,引人深思,耐人寻味。文章题目“源尽水自来”,一语双关,意蕴深远。利用“桃”“逃”谐音切入,构思独特。这篇读后感,“感”到自然,“感”到深刻。
(指导教师:姜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