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里多滋味。
——题记
说起麦饼,就会想起故乡灶上翻炒的猪肉,房门外家人的闲话家常;就会想起我与爷爷并肩坐在田埂上,吃麦饼的情景;就会想起妹妹捏的小面团;就会想起奶奶喊着让我慢嚼后再咽下的叮嘱。真的,与麦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交织着的都与它有关。
缘溪行,石墙斑驳,树影婆娑。走过丽水桥,山清水秀,麦饼的香味更甚,萦鼻不去。远远地就看见好几家麦饼店,几个农妇在有说有笑地做着麦饼。其面料金黄润亮,掺菜油、水或蛋;其内馅看起来丰满可口,裹进饼皮里,几经揉捏滚压,终于成型。
在记忆中,儿时一家人吃麦饼的场景历历在目。奶奶和面、炒馅,忙前忙后。待麦饼铛中散发出的香气愈来愈浓,令人垂涎欲滴的麦饼就烤熟了,爸爸妈妈也就下班到家了。我盼着、盼着,家人们终于都回来了。餐桌上是一摞的麦饼和早已晾凉的白粥,一顿永嘉人最日常的晚饭在欢笑声中开始了。
所谓家人闲坐,灯火可亲。麦饼,于我是家的味道。
买一个麦饼,轻咬一口,肉味咸鲜,恍惚间回想起第一次学做麦饼的情景。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劳动实践活动,做麦饼从来都是最热门的项目之一。六人一组,互帮互助,和面、包馅、揉饼,步步为“鲜”。有同学做的麦饼奇形怪状,表面布满小坑,还险些破开。可若你问大家的感受,哪个不是迫不及待等在麦饼铛前,不停地翻动自己的麦饼呢?即使卖相不太好看,但自己做的,吃起来也异常美味。
所谓文化之火,薪火相传。麦饼,于家乡是民俗的传承。
湖中的舴艋舟,微动涟漪,不觉船移。耳畔响起儿时的民谣:“爬爬山岭,啃啃麦饼;山水冰冰,蚊虫叮叮。”离开丽水街,离开麦饼店,兜兜转转,我才忽而记起,麦饼与民生才是密切相关的。不同于市场上买的麦饼,记忆中的麦饼有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桥,以及故乡的天和人……蓦然回首,它业已藏纳在千家万户的生活中。
所谓民生,国泰民安。麦饼,于乡民是生活的满足。
静静地,而我又从中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
而今学业繁重,出门在外偶尔能触到家的温馨,我很意外。静伫在麦饼香里,看落叶飘零,心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我还能在熟悉中寻一片清静,我还能抛开烦恼,与麦饼遇见。
若如此这般,岁月静好,我不必与人事事相争。
如此这般,脚踏实地就好。
麦饼是家的味道,是民俗的传承,是民生百态。于我,又是时光里的沉淀。
老师评
这是一篇精巧的民俗主题散文。作者思路清晰明朗,以一次出游为明线贯穿全文;用插叙将自己对麦饼的情思逐层铺开。麦饼里有家的味道、民俗的传承,更有国泰民安。构思巧妙自然,主旨又不乏深刻。文白相间的语言和四字短语,使文章增添了很多韵味。此外,作者善于仿写和化用课文的内容。如开篇仿写《灯笼》,将自己对麦饼的情思渲染开来。“湖中的舴艋舟,微动涟漪,不觉船移”化用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轻两句就将楠溪江的诗情画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缘溪行”“心舒展到说不出的大”,那是陶渊明和鲁迅文章中的句子,引用至本文毫无违和感。可圈可点!
(指导教师:李建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