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梦寻

2024-08-30 00:00:00章知行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24年8期

明州旧港,宁波新城。穷巷驿路,有一大甬先生,身长六尺,短须二寸,常叹:“甬城,文化沙漠也,去杭、绍远矣!”

一日,卧榻入梦。迷迷蒙蒙,访得一馆。有一小儿,神志昏迷,气短面紫,父母涕泣,祖婆号哭。天崩地裂之际,有白发者穿廊而入。搭小儿寸关,观其面色,乃取银针,火烤之。刺其大椎,入其印堂。俄而,小儿面由紫转红,睁眼呜呜。先生大赞:“急惊风遇上巧郎中,妙哉!”问其姓氏,告曰“董氏”。

出馆复行,顽石遍径,碎土载途。先生未察,失足踉跄倒地,破衣裂襟,狼狈不堪。恰见裁衣铺,入店欲补衣。满目华服,挺括潇洒,意动,欲购衣。店主审视片刻,便出西服三套,试之皆合身得体。先生甚奇之,店主笑曰:“目测代量耳,小技也。”先生着新衣出店,瞥得招牌,上书“明州红帮裁缝店”。

行百步,入闹市。充耳锣鼓,沸反盈天,喇叭、唢呐齐响,单弦、大鼓未绝,喜奁蜿蜒如长龙。好一番热闹景象!正暗自赞叹,左右有信息灵通者告之,此番情景,特请余姚吹打,备十里红妆,八抬大轿,此必豪贵嫁女也。先生然之,噫,壮观如斯!

随行至一楼,碧瓦飞甍,朱漆金饰。有舞台数丈,上有男女老少手舞足蹈,正演绎世间悲欢。但闻乡音绕耳,婉转亲切,雅俗共赏。台下看客如云:有闭目凝神、摇头晃脑、啧啧赞叹者;有低回吟咏、喜怒随之,俨然入戏者。

忽闻路旁茶馆喝彩声如雷,循声而至。但见馆中台上一老者独立,一桌、一醒木、一扇而已。方以宁波方言插科打诨,众笑不绝。其音顿挫悠扬,煞是好听。有好事者曰:“此乃宁波评话,甬式脱口秀也。”亦有内行人士赞道:“善哉!单凭一嘴,须靠真功!”先生深以为意:“此岂文化沙漠之地邪?吾未知宁波竟如是灵秀、光华璀璨也。”旁有一人,鹤衣素巾,笑而推之:“后辈小子,今识之矣!”乃醒。

醒后心驰神迷,以梦中所见为实。遂入书斋,查阅终日,方寻其果:医者董氏,董氏儿科也;店主,红帮裁缝;所见者,余姚吹打,十里红妆;表演者,甬剧与宁波评话也。其并为宁波遗产。遗产无形,而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大甬先生拍案而叹,遂歌之:

救儿神兮董氏医,巧手善兮红帮衣。

爱女深兮妆十里,喜吹打兮同天庆。

甬剧离合兮乡音戏,宁波评话兮独角戏。

蕴含灵秀兮赞甬地,赓续文化兮传“非遗”。

(指导教师:沈荣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