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根直插天际的鲜红色桅杆醒目耀眼,顶端的旗帜迎风招展,在石浦渔港的天际汇成一片彤红的祥云。上千艘渔船都换好崭新的碧蓝色涂装,配上鲜艳的红色桅杆,偌大的海湾早已变成红色与蓝色的世界,散发着鲜活、清新的气息!
9月1日,我和众多游客被开渔节吸引,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千帆竞发的盛况。一大早人们就汇聚在码头,有游客,更多的是渔民的家眷亲友。各色渔船整整齐齐地停泊在出港的虹桥前整装待发。晨光中,船身似镶上了一圈金边,像去朝圣的信徒,虔诚而庄重。“月落港湾起鳞波,熙熙桅杆千百错。”太阳渐渐升起来了,鲜亮的明黄色光晕与碧空辉映,出发的时候到了。突然锣鼓声惊天动地,七彩虹烟划过港湾上空,马达的轰鸣声、渔船的鸣笛声、渔民的号子声、人群的欢呼声,响彻整个渔港!一道道长长的水波在每艘渔船身后拉出,在广阔的海面上,绘制了一幅粗粝却充满着活力的画卷。千帆竞渡,首尾相接的渔船相继驶离月牙形的港湾,奔赴广阔的深海,开启“第一网”的征程。迎着朝阳,带着家人的祝福与期盼,他们奔向炽热的光明与未来。他们坚信定能满载而归,带给生活在这片山海的人们富足和力量!
象山的开洋、谢洋传统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我驻足凝望大海,在翻涌着的白色浪花之间,我仿佛看到了古时的开洋节:那是船老大,正鼓棹扬帆,转动船舵,向无垠的大海发起挑战;那是渔嫂,她向面前的神像,点烛敬香,双手合十,祈祷渔船平安顺利;那是海边渔村中的乡贤,他在昏暗烛光下提笔,一遍遍誊写、一遍遍恭敬诵读《祭海文》;那是一年最忙碌充实的日子,长绸舞、鱼灯舞的光影闪动;那是渔民们所寄托的“愿海天仁慈、盼家人平安、望鱼虾满舱”的美好愿望。
象山的渔文化,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是那些敬畏海洋、热爱海洋、守护海洋的宁波渔民。他们自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便同大海紧紧相依。从古朴简陋的木制小渔船,到如今石浦港中整齐排列的千万艘钢结构现代渔船;从曾经纯人力依靠经验的捕鱼,到如今现代化科技设备协助捕鱼。时代在改变,但象山这代代传承的渔民精神,深深镌刻在了渔文化中。
“又是一年鱼汛急,晚风拂面衬渔火。”庙堂里祈愿的香火、开渔式中千帆竞渡的盛况,还有一年的末尾,古朴的渔村张灯结彩,在欢声笑语中庆贺一年丰收的舞蹈,在我眼前如走马灯般闪过。又是一年鱼汛,大海慷慨回馈这些坚毅顽强、永远心怀希望的子民。
象山“非遗”开渔节里,我读出了那份渔民血脉中世代绵延的精神——是奋斗,是不屈,是面对自然伟力的无畏!
象山渔文化,传承的是渔民们的精神图腾,是那份永恒的智慧——是守护,是希望,是永远与大海和谐共生的坚持!
(指导教师:曾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