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突出强调人工智能在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和深度融合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与优化、出版流程的智能化以及提升用户互动体验等方面,显著提高了出版效率和质量。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也带来版权保护、数据隐私和技术伦理等新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出版业应抓住“人工智能+”的机遇,推进智能化布局,推动出版业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关 键 词】“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出版创新
【作者单位】孙晓翠,山东大学出版学院;孙瑞淇,北京睿泰数字产业研究院;张立,山东大学出版学院。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媒体时代中国对外出版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22BXWJ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13.001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当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在包括出版业在内的各领域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突出强调人工智能在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和深度融合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出版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创新,这为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人工智能引领出版业的新趋势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应充分利用技术支持积极探索并应用尖端科技,普及成熟技术,并优化科技创新应用架构,为出版机构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业态、新领域提供了方向[1]。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成为打造新型生产力的典范,并已演变为推动出版行业革新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正引领出版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1.内容的高效与场景化
近年来,以ChatGPT、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展现前所未有的颠覆性能力,迅速改变出版业的面貌。这些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AI Generated Content)利用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根据指令自动生成高质量文本内容,显著提升了内容的创作效率。这些工具不仅能够撰写文章、新闻报道,还能生成小说、技术文档以及编程语言文档,其广泛应用有助于降低创作成本、加速出版进程。例如,GPT-4利用Transformer架构分析海量数据,提取并整合有用信息,生成具有逻辑性的连贯内容[2]。由山东出版数字融合产业研究院牵头的“国家(济南)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的“出版产业大脑”项目,展现了人工智能与出版业的深度融合。该项目汇聚了19家机构的力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推动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研发关键技术和数据科学处理,该项目不仅精确把握行业态势,还实现了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向融合,为出版业创造了“出版+人工智能”的新模式[3]。
数据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先进算法进行深度数据挖掘,自动提取隐藏信息,生成高质量内容。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时代背景下,内容个性化推荐系统显著发展。这些系统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推荐个性化内容,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增强用户黏性。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精确预判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偏好,这种预测方法不仅科学,而且为个性化推荐和内容定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从而优化用户的阅读体验。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编辑与校对技术也逐渐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该技术基于上下文信息的自动纠错功能,逐步实现文本逻辑的优化,并快速发现和更正语法、拼写、格式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编辑的效率和准确率。尽管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便捷性,但出版业仍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肩负起推动文化传承和提升社会价值的使命,确保科技进步服务于更高质量和更具启发性的内容创作。
2.流程的自动化与精准化
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印刷设计中,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出版业流程革新,实现出版生产流程数字化和产品形态数字化。智能排版工具能够自动处理排版布局,确保文本和图像的合理分布,减少人为错误。此外,人工智能驱动的设计软件能够根据内容特征,自动生成符合视觉美学要求的版面设计,提升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利用人工智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校对,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识别内容错误和格式问题,从而提高内容的准确度[4]。例如,国内出版融合企业数传集团成功开发的出版业首个大模型——BooksGPT,将AIGC技术应用于出版行业,赋能出版业全流程的数智化转型升级,缩短了出版流程,极大提高了出版效率。该平台采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了从内容生产、编辑到校对,再到印刷和出版的全过程自动化管理。数字化出版平台不仅可以加快发行速度和降低发行成本,还能扩大发行市场。
与传统出版业的市场调查不同,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大量数据和多种算法迅速获取市场趋势、顾客偏好、市场竞争等信息,发现潜在的热点话题和读者需求。基于这些预测,出版机构可以制定更有效的市场策略,实现精准投放,提升销售业绩。未来,智慧出版将逐渐成为出版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代表一种更高端的生产技术模式。在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的赋能下,出版机构已实现全流程内容产出与知识服务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3.体验的交互与沉浸式
在提升交互与用户体验方面,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以及混合现实(MR)技术的叠加与应用,为出版业带来了全新的互动阅读体验。MR是一种将AR与VR技术相结合的新技术,它可以让用户在同一个空间中与真实对象互动,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直观和逼真的体验。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近年来积极拥抱新技术,利用AR和VR技术为图书赋能,实现了以技术、服务和内容为驱动的出版融合发展路径,推动了业绩的持续增长。这些技术不仅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书本内容,增强和提升了用户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还将书本中的静态内容转换为立体显示,大大提高了用户的视觉体验。同时,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的发展也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这些技术将文字转换成自然流畅的音频,使有声图书和播客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此外,语音识别技术能够辅助用户进行语音检索与互动,极大地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人工智能的运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发展,MR技术在出版业中将展现更多的智能化和适应性。目前,出版业融合AR、VR和MR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这些技术不仅增强了内容的表现力,还能与用户实时互动,提升了内容的吸引力和用户的参与度。例如,在IP孵化与整合运营方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其利用MR技术将《马可·波罗行纪》这一经典文化IP转化为立体、动态的互动体验,让用户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打破了传统图书的界限,也为集团的IP孵化与整合运营提供了新的思路[5]。
二、出版业应用人工智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提升行业数字化、数据化和智能化水平的要求。这意味着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在出版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并逐渐场景化和产业化。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内容的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并渗透到出版的全流程;这种技术的发展不仅打破了原有的出版格局,同时带来了诸多挑战。
1.作者与编辑角色的“失能”趋势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如GPT-4、Sora等在出版内容生产中的应用,其在提高出版工作效率方面的潜力巨大。然而,技术的普及也逐渐暴露了作者和编辑角色的潜在“失能”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基于算法和数据生成内容,作者一旦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导致其失去创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语言使用、情节设置、思想表述上也可能受到智能工具的逻辑与思考模式的限制,从而丧失对创造过程与成果的掌控。2024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王峰团队发布了国内首部以机器为主要创作工具的长篇中文小说《天命使徒》,这部小说采用国内的大模型技术,是我国第一部人机融合创作的长篇小说[6]。该案例生动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创作中的应用。然而,这种创作模式也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和挑战。对写作的过度依赖可能让作者沉溺于速成的成就感中,缺乏深度反思导致创作动力下降,逐渐失去创作的热情和主动性,从而影响整体的创作质量。虽然智能写作可以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但其生成的内容往往缺少情感与深度,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创作灵感。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对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一些编辑可能缺乏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与操控能力,在智能出版环境下难以完成把关工作。对此,编辑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专业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感[7]。尽管人工智能能够处理基本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但在识别深层次问题方面仍存在局限。因此,编辑要在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发挥专业判断力,确保出版内容的质量和导向正确。同时,出版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培训,帮助编辑适应新技术,保持高质量的出版标准。
2.版权归属与保护的“博弈”困境
目前,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即AI生成内容是否属于开发者、使用者,或是其不受任何版权保护,法律界尚未形成统一规定。这种不确定性凸显了在版权归属和保护上的法律博弈,成为出版业面临的难题。例如,GPT-4等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能够生成高质量文本,但这些文本的版权归属常常模糊不清。如何界定和保护AI生成内容的版权,成为出版业亟待厘清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互联网上的广泛使用,版权侵权风险也随之上升。人工智能能够快速产生海量内容,若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发布、处理数据,便可能引发著作权侵权事件[8]。例如,人工智能生成的新闻报道、小说、技术文件等,可能含有未经发布许可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侵犯了原创者的权利,还可能引起法律纠纷。此外,人工智能生产的内容,其真实性、安全性等必须经过严格审核,以有效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由于训练样本存在偏差,人工智能在生成内容时可能会产生虚假信息,这将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法律框架的滞后性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许多国家的版权法律尚未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法律框架滞后于技术的发展,亟须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应对AI生成内容带来的新挑战。2023年7月,工信部等部门颁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应运而生。2024年3月,欧盟通过《人工智能法案》,该法案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草案,预计2026年在欧盟国家全面实施[9]。这些法案的制定、修订与完善是解决AI技术与版权法律博弈的关键步骤,旨在有效保护和规范数据和内容的合规性。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版权,也是为了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为出版业带来更多的创新机遇。
3.信息隐私与质量的“双重”考验
在人工智能与出版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必然带来用户隐私保护和内容质量的双重考验。如何在保障数据隐私性与安全性的同时,有效地进行分析与推荐,是当前出版业面临的巨大挑战。网络环境中数据泄露与滥用的风险,要求出版业采取更严格的数据保护措施。
尽管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编辑和校对等方面的应用提高了出版效率,但也引入了内容质量的问题。智能决策的透明度不高和解释性不足可能影响决策的公平性和可靠性。提高人工智能算法的透明性和解释性,是确保其决策公正并获得用户信任的关键。人工智能技术上的误差(错误内容的生成或不当推荐等)会直接关联到训练样本的质量,训练数据的不精确性可能导致人工智能系统输出错误,甚至生成虚假信息。2023年,《纽约时报》报道了一起案例,即一名律师使用ChatGPT准备辩护材料,ChatGPT基于其接受的训练数据错误地生成了六个不存在的司法案例。该案例显示了训练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人工智能系统输出的可靠性,强调了高质量数据对确保人工智能应用正确性的重要性。当前,出版物内容同质化的风险增加,人工审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出版业的从业人员必须继续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克服算法的局限性,确保内容的高质量和多样性[10]。
三、人工智能赋能出版业的无限机遇
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人工智能再度成为热词,此次会议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旨在通过深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人工智能+”的广泛实践[11],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国家在数字化领域的综合实力。可见,该报告明确了人工智能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打造高端数字产业生态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为推动人工智能在出版业的应用提供了基本遵循。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迅速发展,带动出版产业进入数智化时代,为出版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1.商业模式的升级
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推动了按需出版和自助出版模式等出版商业模式的升级。按需出版使出版机构能够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市场趋势和读者需求,根据数据驱动的市场洞察灵活生产,减少库存压力。企鹅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马金森(John Makinson)指出:“自助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的主流。”[12]自助出版平台为作者和小型出版机构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版途径,降低了出版门槛,促进了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出版业需打破传统介质的限制,通过融合AI技术实现服务模式的拓展和重塑。
在中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已成为出版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地图出版社近年来积极探索数字化发展道路,在融合出版领域形成了新型商业模式,通过与其他产业链的跨界融合,实现了卫星影像图等多样化服务,在创新商业模式发展的同时拓宽了产品与服务的价值[13]。人工智能驱动的内容推荐系统使基于订阅的内容服务模式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AI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与喜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订阅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增强用户黏性。发行商采用付费方式,既能获得稳定收益,又能根据用户需求持续优化内容服务。在此基础上,发行商以用户为中心,持续供应内容以满足市场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提升内容服务效率,更好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出版产品在不同平台上有效地发布和销售。智能化的内容管理与传播体系可以根据平台特点、用户使用习惯等因素进行优化,从而提升用户阅读体验和参与度。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出版机构识别新的市场机会和商业模式,扩大市场辐射范围和收入来源。此类智能出版模式不仅提升了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通过个性化的互动体验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推动了出版模式的革新。
2.服务模式的提档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图书馆和数字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不仅革新了传统的信息检索和馆藏管理方式,还通过个性化推荐系统优化用户体验,使信息获取更为便捷和高效。例如,中华书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古籍数据库,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在线推广,不仅扩大了古籍数据库的影响力,还提高了古籍资料的互动性[14]。这种服务模式多用于教育和文化传承领域,极大地推动了资源利用效率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教育出版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教材和课程设计更加智能化。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人工智能能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反馈,这不仅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智能教材和虚拟实验室等创新产品在提升教育体验的同时,也为教育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出版业与科技企业的紧密合作顺应了科技创新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为开发灵活易用的教育工具铺平了道路,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精准和高效[15]。
出版机构利用人工智能为特定人群提供定制化的内容服务,是其服务模式提升的重要体现。通过对特定人群的兴趣、需求和行为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出版机构可以创作并推荐适合这些群体的内容,如儿童读物、老年人健康指南等。这种定制化服务不仅大幅提高了用户满意度,还开拓了新的市场领域。通过精准的需求关联管理,出版业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内容需求,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优势地位。
3.生态模式的优化
人工智能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出版业生态模式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深刻变革。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总体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其中“出版+人工智能”的生态模式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该模式中,多样化的融合出版产品形态,如高品质的有声图书、电子书、网络原创文学等,已成为数字阅读平台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有声书领域,先进的语音合成技术使系统能够模仿人类的说话方式,生成高品质的有声读物。这些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声音组合,从而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提高了有声书的生产质量,还促进了有声书行业与其他数字内容平台的紧密合作。例如:华为阅读与顶尖出版社、有声内容平台(喜马拉雅、口袋故事、腾讯动漫等)合作,提供了涵盖40余种品类的精品图书资源及有声书内容[16];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了小凤凰FM小程序,将其精品内容进行有声转化,形成了丰富的音频资源库[17]。电子书领域也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行为研究,数字阅读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阅读偏好推荐个性化内容,从而增强用户黏性和阅读体验。
在网络文学方面,AI技术不仅可以辅助作者进行创作,还能通过分析读者的反馈帮助作者不断改进作品。随着数字阅读行业进入转型期,阅文集团作为中国领先的网络文学平台,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和AI模型的应用,深入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偏好,通过对用户数据的精确分析,阅文集团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作品推荐服务,极大地增强了用户黏性。
四、结语
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出版业带来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生成、出版流程和读者互动体验的效率与质量,为出版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动力。其以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可充当出色的“智能助手”,精确地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内容,提升出版工作者的信息处理效率。这不仅优化了出版流程,更在深层次上推动了出版生产关系的革新与重构。然而,人工智能在赋能出版业的同时,也带来了版权保护、数据隐私、技术伦理等挑战。尽管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仍处在初级阶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出版业要提前布局,积极探索创新应用方式,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出版的各个环节和关键场景中,推动出版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程赫男. “十四五”时期主题出版的发展方向[J]. 出版广角,2022(12):65-68.
[2]徐晨岷. 数智时代AIGC在出版业的应用与发展:创新与挑战[J]. 传播与版权,2024(9):46-51.
[3]打造“出版+人工智能”新模式新形态[EB/OL]. [2024-06-20]. https://epaper.chinaxwcb.com/app_epaper/2023-09/21/content_99831674.html.
[4]王云强. 人工智能赋能图书出版[J]. 云端,2024(21):67-69.
[5]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聚焦打造数字化浪潮下的新质生产力[EB/OL]. (2024-05-24)[2024-06-20]. http://science.china.com.cn/2024-05/24/content_42803627.htm.
[6]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培养出版人才?[EB/OL]. (2024-06-01)[2024-06-2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0670417291207475&wfr=spider&for=pc.
[7]以高质量发展出版助推文化强国建设[EB/OL]. (2023-06-30)[2024-06-2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0111014302411487&wfr=spider&for=pc.
[8]AI时代已来,出版业何去何从[EB/OL].
(2024-03-14)[2024-06-20]. https://www.chinaxwcb.
com/2024/03/14/99839059.html.
[9]欧盟批准世界首部《人工智能法案》[EB/OL]. (2024-06-14)[2024-06-20]. https://www.cnii.com.cn/rmydb/202406/t20240614_576629.html.
[10]高雅文. 智能出版数据应用版权法律风险思考[J]. 中国出版,2024(10):59-63.
[11]“人工智能+”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人工智能新机遇[EB/OL]. (2024-06-03)[2024-06-2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0851610962741579&wfr=spider&for=pc.
[12]王卉. 自助出版:出版业的新生存模式[J]. 出版发行研究,2012(9):60-62.
[13]拥抱AIGC浪潮出版业探寻数字化转型之道[EB/OL]. (2024-06-20)[2024-06-20].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06203108971965.html.
[14]中国古籍数字化“跨界合作”呈新趋势让优秀文明古为今用、触手可及[EB/OL]. (2023-09-22)
[2024-06-20]. http://henan.china.com.cn/travel/2023-
09/22/content_42532315.htm.
[15]冯宏声,王枢. 变革与重塑:出版业与人工智能共创未来[J]. 数字出版研究,2023(4):1-7.
[16]华为阅读亮相BIBF:以AI赋能出版行业,引领阅读新业态[EB/OL]. (2024-06-20)[2024-06-
20]. http://ex.chinadaily.com.cn/exchange/partners/82/
rss/channel/cn/columns/j3u3t6/stories/WS6673cb5da3107
cd55d267bfa.html.
[17]2024寻找出版市场新逻辑[EB/OL]. (2024-01-19)[2024-06-20]. https://roll.sohu.com/a/753007218_12112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