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输出优质版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赋能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如何抓住契机,推动中国主题精品图书高水平走出去并向纵深开展,是摆在很多出版单位面前的现实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以优质版贸产品为抓手,搭建各类合作平台,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一带一路”版权贸易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大学出版社做好版权输出工作、实现原创精品图书走出去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 键 词】版权贸易;出版走出去;中华文化;“一带一路”;国际传播
【作者单位】尹海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13.013
一、 打造出版矩阵,主题出版精品图书集群走出去
同一主题多品类输出以及同一品种的多语种输出,是实现版权输出快速增长、增强国际传播力的必由之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以下简称“出版总社”)借助“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出版走出去翻译资助项目,实现了中国主题原创精品图书集群走出去。根据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公布的相关数据,仅以2018年到2023年入选国家出版走出去项目为例,陕西省17家图书出版社入选国家出版走出去项目共计50余种,其中出版总社入选 33 种,占比较大。
1.响应国家倡议,推出丝路主题系列精品图书
陕西是“一带一路”区域中心,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三秦大地被周秦汉唐历史文化浸润,文脉深厚,陕西出版业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走出去具有自身优势。
出版总社集合陕西文化力量、高校学术资源与翻译资源,与“一带一路”诸多共建国家开展高效合作,精编精选 “丝路主题优秀图书”进行集群式版权输出,实现了出版走出去规模、质量、效益、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丝绸之路与文明交往》输出乌克兰文版、阿拉伯文版、哈萨克文版,《国家名片上的丝绸之路》(上、下册)、《丝绸之路千年史:从长安到罗马》、《丝绸之路上的体育交流与发展》、《八万里丝路云和月》输出俄文版,《丝绸之路千年史:从长安到罗马》《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输出白俄文版,“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输出阿拉伯文版,丝路文学作品《狼嗥:红柯中短篇小说集》输出英文版、俄文版、阿拉伯文版以及乌克兰文版。由于主题契合度高,上述丝路主题图书中的6种入选 “丝路书香工程”。该主题系列图书出版后,在各输出国的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及线下书店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宣传与营销,广受国际读者好评,其中《狼嗥:红柯中短篇小说集》俄文版还被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收藏。
2.讲好中国故事,推出中国叙事系列文艺精品图书
由提炼共同价值观的叙事代替宏大叙事,全方位、多角度地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道路,传播好中国精神,让国际读者有兴趣且产生共鸣,是深入、有效传播中华文化的重点所在。出版总社高度聚焦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核心任务,在选题策划时十分注意把握地方叙事与国家叙事的内生共性[1],以及故事讲述的技巧性、针对性、感染力,策划出版了一批现实题材原创文艺精品图书,以小切口展现大图景,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将中国故事推向世界。
为了着力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出版总社输出《战“疫”家书》俄文版、《第一书记扶贫手记》白俄文版、《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俄文版;为了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推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品的出版传播,出版总社输出了陈彦的《主角》(插图本)俄文版、意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阿拉伯文版,《西京故事》(插图本)白俄文版、俄文版,《装台》(插图本)俄文版、意大利文版、葡萄牙文版,以及《最后一个匈奴》的俄文版、阿拉伯文版;为了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血肉联系的故事,出版总社推出了《在西北局的日子里》韩文版和英文版。其中,陈彦的长篇小说《西京故事》(插图本)、《装台》(插图本)、《主角》(插图本)受到海外诸多知名出版社青睐,实现了9个版本、5个语种的集群式版权输出。
探究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奥秘,可以说与实力雄厚的“文学陕军”助力讲好中国故事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以上走出去图书项目皆为以贾平凹、高建群、陈彦等为代表的“文学陕军”的精品力作。“文学陕军”将文学事业置于民族复兴的伟大背景下,坚持地方叙事与国家叙事、时代叙事、平民叙事相统一,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融合,真实反映当代老百姓的人生百态和心灵成长,展现大时代的鸢飞鱼跃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3.坚持专业水准,推出彰显中华文明的精品学术图书
知来路方能行远。“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和现代阐述,是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能够立住的坚实基础,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丰富素材,是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支撑。长期以来,出版总社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明精髓,适时策划出版了一批以独特的学术视角、文化视角、人文视角展示中华文明绚烂成果,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学术精品图书。
《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侧重发现神话学给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意义与创意潜力,是一部积极探索神话学理论与中国神话在当今文化实践中相结合的学术力作。《唐长安城考古笔记》是对长安城址的城墙、城门、街道、宫殿、寺院、池苑等遗址的考古发现的记录,该书的对外译介可以引导西方读者了解和体会中国大唐盛世的客观载体与文明实证。《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与《唐长安城考古笔记》均为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阿拉伯文版以及《唐长安城考古笔记》英文版、俄文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由有阿拉伯世界思想风向标之称的埃及开罗文学出版社向全球出版发行,《唐长安城考古笔记》由德国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出版英文版,由俄罗斯东方文学出版社出版俄文版,三个版本均以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为目标,旨在让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
千百年来,由《诗经》《离骚》形成的诗词文脉,足以勾勒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谱系。9卷本“诗说中国”是一套既通俗易懂又有学理意蕴的表现诗意中国的精品丛书,其从古典诗歌的角度解读中华文化的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人的心灵版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诗说中国”全套9卷俄文版于2018年入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于2021年底全部出版。在宣传推广方面,“诗说中国”俄文版在俄罗斯最大的网络媒体yandex、社交媒体VK、国际大型社交平台Meta、Instargam上进行了新书推介;在发行销售方面,“诗说中国”俄文版在俄罗斯最大的线上线下书店“迷宫”、大型连锁书店Bookvoed、大型网络书店combook等平台上架销售。该系列丛书在俄罗斯宣发后迅速获得专家和读者的好评,在俄罗斯本土多个图书网络推介平台获文学、文化类奖项20余种。
二、深耕丝路沿线国家,实现版权贸易平衡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深化出版国际交流合作。经过不懈努力,新时代我国出版物(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版权引进与输出比已从2013年的2.09︰1转至2022年的1︰1,版权输出领域越来越广,覆盖范围越来越宽。在巩固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语种版权输出优势的基础上,丝路沿线国家的蒙古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等小语种版权输出规模也不断扩大[3]。
出版总社作为其中一个小型样本,版权输出基本体现了这个趋势。在2015年以前,出版总社版权贸易只有引进没有输出,引进图书版权共248个,主要是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等语种。在迅速打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后,2015年至今,出版总社输出图书版权55个,主要是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语种,引进图书版权64个,和2015年以前的引进语种基本一致。至此,出版总社基本实现了版权贸易平衡。借助 “一带一路”版权输出的扶持政策,出版总社的贸易逆差得以扭转,对“一带一路”的版权输出成为出版走出去的亮点。
细加分析,可资借鉴的经验有三。其一,抓住时代契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决策,借力国家对外翻译出版工程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全力开辟“一带一路”国家的版权输出市场,集中围绕丝路沿线出版繁荣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出版走出去工作。其二,依托陕西师范大学参与建立的丝绸之路人文社会科学联盟、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丝绸之路图书档案出版联盟及“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等平台,快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出版联系与合作,并不断深化关系与扩大范围,目前,十几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出版总社稳定的版权输出国。其三,围绕“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版总社作为中国版协“一带一路”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的主导作用,整合出版行业相关资源,打造丝路文化特色出版项目并进行密集的版权输出,提升我国出版产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展示出版总社人文社会科学的出版优势。
三、依托海外合作平台影响力,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为了提升图书版权国际运营能力,出版总社依托海外合作方平台的影响力,逐步贯彻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走深走实的营销方针,先后与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权威媒体、文化与出版机构联手,在翻译出版、渠道开拓、宣传推广等环节精耕细作,打造了一批国际影响力强、社会美誉度高的引领示范项目。
学术思想是共通的,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用学术话语表达中国思想,用学术话语阐释中国经验[4],是规避图书走出去中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阿拉伯是“一带一路”通往非洲和欧洲的支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丛书阿拉伯文版的策划出版是主题出版学术化的典型案例,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出版总社充分统筹各方资源,采用多边协作方式,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携手,通过宁夏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代理,与阿联酋指南针出版社合作出版“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阿拉伯文版,呈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推进过程中的积极思考、使命担当和理论创造,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5]。“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阿拉伯文版多次在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出,广受好评,树立了大国学术支撑起大国之道的典范。可见,与优秀的版权代理公司及有实力的海外出版社合作,加强对外宣传与营销,能够使出版走出去克服原有的文化差异、阅读习惯差异等障碍,并切实推进国际出版的本土化传播。
四、搭建翻译合作平台,助推出版走出去可持续发展
译者的翻译水平直接影响版权输出作品在海外市场的接受度和影响力。走出去项目中涉及很多小语种,具备优秀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翻译技巧的高水准小语种译者匮乏,较高素质、多语种翻译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尽管目前国内已建立了翻译人员库等服务平台,但库中的内容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出版社的需求。为了让出版走出去实现可持续发展及高水平发展,出版总社着眼顶层设计,组织搭建国内外翻译合作平台,整合译者资源,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群体进行项目开发。
1.依托外方资源,打造国外翻译出版合作平台
出版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建设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建构。为进一步打造支点,优化海外布局,出版总社多维度整合海内外合作伙伴的渠道与资源,积极搭建图书出版智库交流和学术研究平台,创造优势互补、翻译与出版良性互动、版权贸易合作共赢的市场新生态。全面伙伴关系行稳致远,不仅实现了项目合作,还实现了资本合作、资源合作以及战略合作。这是确保出版社持续留在国际出版舞台、平等深入交流的有力背书。
一是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高翻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丝绸之路俄语出版翻译基地”,为增进中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进行项目策划与开发,发挥服务国家大局、服务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目前,该翻译基地已经合作翻译出版了《八万里丝路云和月》俄文版,正在进行有“外国人研究中国的综合性巨著、世界水平通史”之称的“中国通史——从古代到21世纪初”(10卷本)的中文版翻译出版工作。10卷本中文版通史的翻译出版运作集合了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俄罗斯东方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化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等单位的师资力量,是真正的跨国际、跨校际、跨专业的国际化大型合作项目,也是以国际思维运营出版项目的典型案例,极大提升了出版走出去与走进来的内涵与含金量。
二是与加拿大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共建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迅速打开了国际主流市场。目前双方已合作出版《在西北局的日子里》英文版。双方共建的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在时间紧张、翻译出版要求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协同优势,在译者选拔、样章试译、责编审定、设计排版、编校加工、专家审稿、出版印刷、宣传推广等环节精准对接,确保能在2023年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召开《在西北局的日子里》英文版新书发布会。借助加拿大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强大的宣介能力与优质的发行推广渠道,该书已在美国亚马逊、巴诺书店以及加拿大Indigo书店等主流渠道销售。
2.依托高校资源,打造国内翻译出版合作平台
陕西高校林立,是资源大省,高校教育资源、学术资源、文化资源丰富,而且是外语人才、汉学家、访问学者、留学生的集聚之处,可谓人才富集地。开设小语种教学课程的外语院系更是出版走出去的强有力支撑。发挥这些知华、友华的国际化翻译人才的作用,促使他们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中国文学、中国学术的使者,能够切实提升出版走出去译介与传播的质量,更好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一是与陕西省翻译协会、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等单位联合建立“文化·文学走出去”译介出版基地,翻译出版了《狼嗥:红柯中短篇小说集》英文版以及《贾平凹散文选》中英文双语对照版、英文版、韩文版、阿拉伯文版、土耳其文版。与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启动“当代文学名著英译丛书”,陆续翻译推出贾平凹、阿来、熊召政、余秋雨、陈彦、穆涛等著名作家、学者的作品,不断提升中国文学在国际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是与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合作,建立“一带一路”小语种翻译出版基地,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名家名作、国家重大主题等进行策划、翻译与输出推广。
五、致力内容建设,为出版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出版走出去是一个需要长期深耕的过程。推动我国出版物版权走出去,根本是要通过高品质内容、国际化表达将中华文化、中国声音有效地传出去。如果偏离这一点,走出去的规模再大也没有意义,因此出版社要始终坚持把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
加强出版走出去内容建设,需要出版社根据自身的出版特色和主业优势,从服务国家大局的高度出发,按照国际市场规律,明确方向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持续创造有价值的内容。出版总社从内容建设的源头入手,一手抓编辑,一手抓作者,以“原创、特色、品牌”为标准,加强外向型图书的选题策划,激发出版社做好精品出版的内驱力,打造优质版权图书供应链,为出版走出去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一是实施“优质项目策划开发年”。为提升编辑队伍专业素养,出版总社展开如下工作:提升编辑的选题开发能力,对接高水平作者,聚焦原创内容,抢抓优质资源,持续做优做强主题出版、学术出版、文学出版;邀请优秀作家、知名学者与学科带头人做专题讲座,指导培训、答疑解惑,提升编辑的认知水平与策划能力;不定期举办重点图书项目专家论证会,开阔编辑视野,完善选题设计,丰富项目内容。
二是依靠作者,赋能发展。出版总社每年举行一次“感恩出版,致敬作者”年度优秀作者表彰大会,全社上下mes/osD1B1ZIKy1X5MOLVp5I8FNrVh+vZvwKXkWDrIY=持续落实“精品生产、作者为重”的理念,形成了尊重作者、学习作者、服务作者的良好风气和氛围,聚集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带动了原创精品力作的持续出版。此外,出版总社以制度保障为后盾,鼓励和支持编辑与专家学者建立稳定联系并做好服务工作,跟踪研究成果,及时做好成果的项目出版转化与输出转化。
出版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并行稳致远,既是国家的战略需要,也是出版单位自身发展的必然追求。抓住时代契机,通过海外设点、收购并购等策略集中深耕目标市场,推动实现人才、产品、渠道和营销的全流程、全方位国际化,系统加强国际传播渠道建设,向海外市场和读者有效传播中华文化,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重要任务。“十四五”期间,出版总社将继续以陕西高校资源和文学资源为依托,以原创品牌图书为亮点,以国内外翻译与智库平台为支撑,全面融入国际书业大市场、大循环,为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郝婷,钱品颐. 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区域出版现状与发展思考:以陕西省地方出版社为例[J]. 出版与印刷,2023(4):17-27.
[2]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 新华文摘,2023(21):1-4.
[3]范军,张晴,邹开元. 新时代我国出版走出去的非凡十年[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12-19.
[4]郭晓明,徐小玲. 推动主题出版高质量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例[J]. 出版广角,2022(11):22-26.
[5]《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EB/OL]. (2023-08-02)[2024-03-19].https://new.qq.com/rain/a/20230820A04RPF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