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来自浙江省206名育有1~3岁婴幼儿的家长进行调查,了解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现状及考察家庭相关因素的预测作用,并进一步探究电子产品使用与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1)超过八成的婴幼儿已经开始使用电子产品,1岁婴幼儿虽不建议使用,但较多已经开始接触,2~3岁婴幼儿整体上日均使用时长较为合理。(2)家庭养育环境能够预测婴幼儿的电子产品使用内容;家长让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目的和家长的干预行为则能够预测婴幼儿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内容。(3)电子产品日均使用时长和周频率对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但电子产品使用内容对婴幼儿具有一定的影响,即婴幼儿观看儿童教育类节目的频率越高,其行为问题越少。研究结论启示,家长应限制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长,帮助其选择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同时要更注重与婴幼儿的真实人际互动。
关键词:婴幼儿 电子产品 家庭环境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一、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电子产品的普及,婴幼儿正成为新时代的“数字原住民”。来自不同国家的调查报告均显示,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已然成为一个普遍现象。[1]美国Common Sense Media机构发布报告表明,2020年美国2岁以下婴幼儿中有70%看过电视,使用过其他移动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的婴幼儿比例也从2011年的10%上升到40%,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总时长为49分钟。[2][3]来自新加坡的大型调查报告也显示,新加坡2岁婴幼儿每天使用电视和移动设备的平均时长分别为1.6小时和0.7小时,3岁婴幼儿每天使用移动设备的平均时长约为1小时。[4]国内也有学者在安徽、北京等局部地区开展调查,发现在3岁以下婴幼儿群体中,接触电子产品正变得普遍,且部分婴幼儿的日均屏幕暴露时长已经超过1小时。[5][6]但目前国内聚焦于3岁及以下婴幼儿群体使用电子产品的调查仍较少,特别是缺乏对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具体内容、初始接触年龄等方面的了解。
考虑到婴幼儿主要在家庭环境中接触和使用电子产品,来自不同家庭环境的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具体情况可能存在差异。[7][8]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和家庭媒介生态理论(Family Media Ecology Theory)也在理论上支持了“家庭环境是影响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9][10]
家庭环境因素既包括家庭养育环境,也包含家长对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具体态度和干预行为。首先,家庭养育环境可能会预测婴幼儿的电子产品使用内容。家庭养育环境涵盖促进孩子认知发展的环境、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忽视惩罚型环境等方面[11],好的家庭养育环境表现为养育者会为孩子提供更多促进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物质或精神条件,而很少忽视或惩罚孩子。家庭养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的养育观念和实践,可能会预测婴幼儿的日常活动安排,其中就可能包括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观看的内容。[12][13]了解家庭养育环境对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内容的预测作用,可以为有针对性地指导不同家长干预和引导孩子的屏幕使用内容提供依据。此外,早期研究也发现,家庭养育环境越好,婴幼儿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越可能低于1小时。[14]然而,随着电子产品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养育环境好的家庭中家长对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态度也可能更加开放,进而可能导致养育环境对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的预测作用变小。因此,家庭养育环境对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长的预测作用是否依然存在,需要重新验证。
家庭环境因素中还有一些更为具体的要素也可能影响婴幼儿电子产品的使用情况,如家长让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目的和家长的干预行为。不同养育者让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目的不同。已有研究发现,认为电子产品可以促进孩子发展的家长会鼓励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从而导致孩子屏幕暴露时间更长。[15][16]但目前鲜有研究关注家长的目的是否也会影响孩子的屏幕活动内容,如想要利用电子产品促进孩子发展的家长可能会更多鼓励孩子参与教育类活动,而仅仅把电子产品当作“安抚工具”的家长可能不会限制孩子的活动内容,从而可能增加孩子接触不良内容的风险。家长的干预行为主要包括限制使用时长、与孩子共同使用电子产品等。[17]研究表明,家长限制使用时间有利于减少孩子的屏幕暴露时长。[18]家长与孩子共同使用电子产品对婴幼儿屏幕暴露时间的预测作用尚不明确[19][20][21],但其可能有助于婴幼儿规避接触风险内容[22],引导婴幼儿更多参与教育类活动。[23]以往研究较少全面考察各种家庭因素对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的综合预测作用,本研究将对此做更为细致的探究。
随着电子产品在婴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学界也开始关注电子产品使用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影响。[24]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具体指体验、管理和表达各种积极和消极情绪,并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25],其主要通过人际互动得以发展。时间替代理论(Time Displacement Theory)指出,婴幼儿的时间是有限的,花费在电子产品上的独处时间越多,参与人际交往与社会互动的时间就会越少[26],进而不利于其情绪与社会性发展[27][28]。
对于3岁及以下婴幼儿来说,更长时间的屏幕暴露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行为,如攻击性行为、易激怒性和更差的社会能力。[29][30][31][32][33]但也有少数国外研究并未发现屏幕暴露时长与3岁以下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联。[34][35]除了使用时长,使用电子产品的活动内容也可能影响婴幼儿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聚焦于3~6岁幼儿的研究发现,进行学习类屏幕活动的时间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存在积极关联;[36]而观看攻击性节目的幼儿会出现更多问题行为;[37]观看亲社会性节目的幼儿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社会能力和更少的攻击行为;[38][39]还有研究表明,适量玩儿童电子游戏有利于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40][41]目前仅有少数研究考察了不同电子产品使用内容对3岁及以下婴幼儿群体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预测作用。如有研究发现,21月龄和33月龄时观看非教育性质的动画片越多,婴幼儿在33月龄时的问题行为越多;[42]婴幼儿在18月龄前接触面向成人设计的电视节目越多,其在18月龄时的情绪问题和外化问题行为越多。[43]而其他类型的屏幕内容,如儿童教育类节目、儿童游戏对3岁及以下婴幼儿发展的预测作用尚未可知。
基于以上综述,本研究主要考察以下三个问题:1.调查1~3岁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现状,包括初次使用电子产品的年龄、电子产品使用频率、时长和活动内容等多个方面。2.揭示不同家庭环境因素对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活动内容的预测作用。3.探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活动内容对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预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面向浙江省城乡地区育有1~3岁(12~47月龄)婴幼儿的家庭发放问卷。问卷由婴幼儿的主要养育者填写,总计回收230份问卷。剔除家长填写的婴幼儿年龄不在月龄范围内的24个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206份(Mage = 25.70±7.17个月)。样本中,60.2%的婴幼儿来自城市,51.9%的婴幼儿为男孩,58.7%的婴幼儿为独生子女。样本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1.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
本研究基于Hu等人和Chang等人的研究工具[44][45],编制《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问卷,其中调查了婴幼儿初次接触电子产品的年龄、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日均使用时长和活动内容,以及家长让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目的和家长的干预行为。使用频率1题,考察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周频率(6点计分,1~6分别代表从不使用、一周少于1次、一周使用1~2天、一周使用3~4天、一周使用5~6天、几乎每天使用)。日均使用时长1题,考察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日均时长(6点计分,1~6分别代表少于15分钟、15~30分钟、30分钟~1小时、1~2小时、2~3小时、3小时以上)。
活动内容方面,考察了进行五类活动的频率,分别是观看动画片、观看儿童综艺类节目、观看儿童教育类节目、玩儿童电子游戏和进行成人导向性活动。每类活动下有2~3个题项,如“玩儿童电子游戏”维度下包括玩语言学习类游戏、玩逻辑思维类游戏和玩面向儿童的其他电子游戏;“进行成人导向性活动”维度下包括观看面向成人设计的电视节目和玩面向成人设计的电子游戏。活动内容所有题项均采用5点计分(从“1=从不”到“5=总是”)。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活动内容整体结构效度较好,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 = 2.62,TLI = 0.91,CFI = 0.94,SRMR = 0.05,RMSEA = 0.09。5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依次为0.68、0.83、0.82、0.82和0.70。后续分析中,计算每个维度下题项得分均值代表进行该类活动的平均频率。
家长让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目的包含5题:“可以让孩子安静下来”“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或想象力”“可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5点计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5 =非常同意”)。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后四题可归入同一维度,将新维度命名为“可以促进孩子发展”。
此外,本研究还考查了家长对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采取的两种干预行为的频率,即陪伴孩子一起使用电子产品(5点计分,从“1 =从不”到“5=总是”)和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长(4点计分,从“1=从不控制”到“4 =总是控制”)。
2.家庭养育环境
本研究采用何守森编制的《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问卷》[46],该问卷由41个条目组成,涵盖4个维度。其中,情感温暖/环境氛围维度包含11个条目(如“家庭气氛融洽”),社会适应/自理维度包含13个条目(如“鼓励孩子做简单家务”)、语言/认知维度包含10个条目(如“带孩子到商店、公园,参观各种展览”),忽视/惩罚维度包含7个条目(如“惩罚孩子”“感到带孩子很烦、很累”),采用5点计分(从“1=从不”到“5=总是”)。本研究中,4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6、0.91、0.89、0.80,说明该问卷在本研究中信度良好。考虑到情感温暖/环境氛围、社会适应/自理和语言/认知三个维度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在0.74~0.83之间,如果将各个维度同时放入回归模型,可能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故将家庭养育环境4个维度的得分(其中忽视/惩罚维度反向计分)合并为一个整体变量放入回归模型。
3.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本研究采用《婴幼儿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简化版》(Brief Infant-Toddler Social-Emotional Assessment, BITSEA)评估婴幼儿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47][48]该量表共42个条目,包含“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两个维度,分别由31个条目(如“经常受伤或弄伤自己,不得不时刻盯着他/她”)和11个条目组成(如“听话,遵守规则”)。“行为问题”具体包括外化行为问题(如冲动性、攻击性、同伴攻击)、内化行为问题(如恐惧、忧郁/退缩、分离性焦虑)、失调行为(如饮食障碍、睡眠问题)、适应不良和非典型性行为(孤独症样行为、预警行为)。“社会能力”则是考查婴幼儿的依从性、亲社会性、共情等社会情绪能力。采用3级评分(从“1=不符合/偶尔”到“3=非常符合/经常”)。“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2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1、0.71。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浙江省某高校招募大学生作为研究助理,其生源地来自浙江省城市和乡村地区。数据收集前对研究助理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项目介绍、问卷内容讲解、发放问卷时的注意事项等。研究助理在其家乡所在地招募育有3岁及以下婴幼儿的家庭为研究对象,并向婴幼儿的主要养育者介绍研究目的,征得其知情同意后向其发放纸质版问卷,并介绍问卷填写方式和强调问卷填写的真实性和匿名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现状
调查发现,1~3岁婴幼儿中,24.8%在未满1岁时就开始使用电子产品,58.8%在1岁期间(12~23月龄)开始使用电子产品,还有11.4%在2岁期间(24~35月龄)开始使用电子产品。1岁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日均时长差异较大,56.4%在30分钟内,24.4%在30分钟到1小时内,19.2%超过1小时。2~3岁婴幼儿中(24~47月龄),81.9%使用时长在1小时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标准。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周频率具体如表2所示。
活动内容方面(如图1所示),1岁婴幼儿和2~3岁婴幼儿最常进行的活动均为观看动画片,频率均分都处在“有时”到“经常”之间。1岁婴幼儿和2~3岁婴幼儿玩儿童电子游戏、观看儿童教育类节目和观看儿童综艺类节目的频率均分都处于“很少”到“有时”之间,说明婴幼儿相对较少参与这些活动。婴幼儿参与成人导向性活动的频率最低,该类活动包括观看面向成人设计的电视节目和玩面向成人设计的电子游戏,1岁婴幼儿和2~3岁婴幼儿进行此类活动的频率均分都处在“从不”到“很少”之间。
(二)家庭因素对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的预测作用
首先,探究家庭因素对婴幼儿电子产品日均使用时长和使用周频率的预测作用。作为因变量的“日均使用时长”和“使用周频率”分别包含5个和6个有序类别选项,因此均采用有序logistics回归模型,将家庭养育环境、电子产品使用目的中让孩子安静下来和促进孩子发展、家长干预行为中的陪伴使用和控制使用时长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结果如表3所示,家长越赞同使用电子产品可以让孩子安静,孩子日均使用时间越长(B = 0.26, p = 0.06),使用周频率也越高(B = 0.48, p < 0.001)。家长越赞同使用电子产品可以促进孩子发展,孩子日均使用时间越长(B = 0.43, p < 0.05),使用周频率也越高(B = 0.56, p < 0.01)。家长陪伴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越高,孩子日均使用时间越短(B = −0.25, p < 0.05)。家长控制孩子使用时长的频率越高,孩子日均使用时间越短(B = −0.86, p < 0.001),使用周频率越低(B = −0.55, p < 0.01)。
接着,探究家庭因素对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内容的预测作用。以观看动画片为例,将观看动画片的频率均值作为因变量,以家庭养育环境、电子产品使用目的中让孩子安静下来和促进孩子发展、家长干预行为中的家长陪伴使用作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同样,再分别以观看儿童综艺类节目、观看儿童教育类节目、玩儿童电子游戏和进行成人导向性活动的频率均值作为因变量,构建另外四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家庭养育环境越好,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观看儿童教育类节目的频率越高(B = 0.37, p = 0.05),接触成人导向性活动的频率越低(B = −0.52, p < 0.001)。家长越赞同使用电子产品可以让孩子安静,孩子观看动画片的频率越高(B = 0.27, p < 0.001)。家长越赞同使用电子产品可以促进孩子发展,孩子进行各类屏幕活动的频率都会越高(B动画片 = 0.46, p < 0.001;B儿童综艺 = 0.25, p < 0.05;B儿童教育 = 0.31, p < 0.01;B儿童游戏 = 0.38, p < 0.001; B成人导向 = 0.24, p < 0.001)。最后,家长陪伴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越多,孩子观看动画片和儿童综艺类节目的频率越低(B动画片 = −0.17, p < 0.01; B儿童综艺 = −0.15, p < 0.05)。
(三)使用电子产品对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预测作用
为探究使用电子产品与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间的关联,本研究分别以“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为因变量构建两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每个回归模型中,均以家庭养育环境作为控制变量,以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日均时长、周频率和进行各类活动的频率均值作为自变量。经检验,模型中DurBin-Watson 值和各变量的VIF值都达标,说明回归模型的观测值具有相互独立性,自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结果发现(如表5所示),日均使用时长和使用周频率对婴幼儿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使用内容中,观看儿童教育类节目的频率越高,婴幼儿的行为问题越少(B = −0.05, p < 0.05),而进行其他类型屏幕活动的频率对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
四、结论与讨论
(一)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使用内容现状
本研究中超过八成的婴幼儿在2岁前就开始使用电子产品,证实了我国电子产品使用群体有进一步低龄化的趋势,与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的调查结果一致。[49][50]日均使用时长方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1岁幼儿不应接触电子屏幕,2~5岁的幼儿每天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且越少越好。[51][52]本研究中较多1岁婴幼儿的日均使用时长超过建议标准,而超过八成的2~3岁婴幼儿的日均使用时长符合建议标准。美国儿科学会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目前尚未有研究证明使用电子产品对1岁婴幼儿的发展有任何潜在益处。[53]因此,家长要更为慎重地考虑是否让婴幼儿在1岁期间就开始使用电子产品。
在电子产品使用内容方面,观看动画片是婴幼儿最经常进行的活动,成人导向性活动则是婴幼儿最少参与的,这与已有研究发现较为一致。[54]从侧面反映出大部分家长会对婴幼儿的电子产品使用内容进行一定筛选,会尽量让孩子接触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内容(如动画片),而尽量少接触面向成人的屏幕活动(如观看面向成人设计的电视节目)。本研究还发现,婴幼儿有时也会看儿童教育类节目和玩适宜儿童的电子游戏,如语言学习类游戏和逻辑思维类游戏,这可能与家长关注到电子产品的教育功能有关。
(二)家庭因素对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现状的预测作用
在婴幼儿的电子产品使用日均时长和使用周频率方面,家长出于何种目的让其使用电子产品以及家长的干预行为都被证明是显著的预测变量。具体来说,家长越赞同使用电子产品可以让孩子安静或是越赞同使用电子产品可以促进孩子发展,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日均时长和周频率水平就会越高,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55]这可能是因为,越是对电子产品在辅助育儿方面的价值持有积极态度的家长越会允许孩子接触和使用电子产品。在干预行为方面,家长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长的频率越高,婴幼儿的日均使用时长就会越短,使用周频率就会越低。这与Chen和Shi在元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一致。[56]
本研究还发现,家长陪伴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越高,婴幼儿的日均使用时长也会越短。Corkin等人在研究中也发现,家长和2岁婴幼儿共同看电视的频率越高,婴幼儿看电视的时间就会更短。[57]但也有部分研究并未发现家长和孩子共同使用电子产品对减少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的显著作用。[58]已有研究结论存在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家长和孩子共同使用电子产品的具体情形有所不同:部分家长可能是为了监督孩子的使用行为(包括使用时长),也有家长可能是让孩子一同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屏幕活动。前一种情形可能会导致孩子使用时间更短,而后一种情形则可能导致孩子使用时间更长。因此,未来有必要根据家长陪伴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具体情形对这一干预行为做更细的研究。
本研究发现家庭养育环境并不会预测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日均时长和周频率。这可能是因为,在养育环境较好的家庭中,家长对电子产品的态度也可能越来越积极,一方面,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家长会尝试借助电子产品与孩子进行互动或是引导孩子参与电子产品中的教育性质活动。[59]因此,在养育环境较好的家庭中,婴幼儿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周频率并不一定更低。
关于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进行不同活动的频率,一方面,不同家庭养育环境下婴幼儿进行不同屏幕活动的频率存在差异。具体来看,家庭养育环境越好,婴幼儿观看儿童教育类节目的频率越高,而接触成人导向性活动的频率越低。这背后的可能原因是,在养育环境较好的家庭中,家长会更加重视为婴幼儿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60],进而拓展到为孩子选择更益于其发展的屏幕内容。另一方面,电子产品使用目的和家长的干预行为也会产生影响。
在使用目的方面,家长越赞同使用电子产品可以让孩子安静,孩子观看动画片的频率越高。这可能是因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活动,动画片对孩子的吸引力较大,能够有效安抚孩子的情绪,并且动画片资源较为丰富,更便于家长获取。而家长越赞同使用电子产品可以促进孩子发展,孩子接触各类屏幕活动的频率都会越高。这可能是因为对电子产品价值认可度较高的家长会更包容婴幼儿接触各类屏幕内容。在干预行为方面,家长陪伴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越高,孩子看动画片和儿童综艺类节目的频率越低。背后原因可能是家长在陪伴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会更愿意选择一些互动性更强、更能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如学习类活动[61],因此家长陪伴多的情况下孩子会更少观看娱乐性视频。
(三)使用电子产品对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中,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日均时长和周频率对其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这与很多针对3岁及以下婴幼儿群体的已有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大部分已有研究发现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越多,婴幼儿的行为问题会越多。[62][63]但也有少数研究的结论和本研究相似,如Verlinden等人发现,婴幼儿24月龄时看电视的时长并不能预测其36月龄时外化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长期高水平的电视暴露才与其外化行为问题有关。[64]
本研究中电子产品使用时长与婴幼儿发展之间不存在显著关联的可能原因之一是,超过80%的样本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日均时长都小于1小时,使用时长普遍较短。以往有研究发现,电子产品日均使用时长超过1小时或者超过2小时的样本才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65][66]另外,本研究使用的是横截面数据,且1~3岁婴幼儿接触电子产品的总体时间也还不长,因此使用时长对其发展的消极影响可能尚未显现。
本研究发现,观看儿童教育类节目的频率越高,婴幼儿的行为问题越少。这说明,具有教育性质的儿童节目可能会对婴幼儿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已有研究发现,15个月大的婴幼儿可以从电子屏幕中学习沟通性手语标志,这说明3岁以下的婴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从屏幕内容中进行学习的能力。[67]
本研究推测,一些儿童教育类节目中可能包含了帮助婴幼儿认识自我与环境、与他人交往等内容,加上儿童教育类节目较为符合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可能给婴幼儿带来正向的情感体验,因此观看这类节目频率更高的婴幼儿可能会有更少的行为问题。但目前能证明儿童教育类节目对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有积极影响的研究仍较少,这一结论仍需要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并未发现进行其他类型屏幕活动的频率与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联,可能原因是其他类型的屏幕活动内容,如动画片、儿童综艺类节目和儿童游戏中可能较少涉及有关社会情绪发展的内容,而成人导向性活动的内容还难以被婴幼儿理解。[68]
五、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全面展现了3岁及以下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现状,并揭示出不同家庭环境下,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使用内容的差异,验证了家庭环境因素对婴幼儿电子产品使用行为的重要预测作用。同时,本研究还尝试探究了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内容与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联,为更好地理解电子科技产品对婴幼儿发展的利弊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
本研究结论如下:(1)3岁及以下婴幼儿普遍开始接触电子产品,较多1岁婴幼儿日均使用时长超过建议标准,2~3岁婴幼儿整体上日均使用时长合理。(2)家庭养育环境能够预测婴幼儿的电子产品使用内容;电子产品使用目的和家长对电子产品使用的干预行为会显著预测婴幼儿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使用内容。(3)电子产品日均使用时长和使用周频率与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联并不显著,而观看儿童教育类节目的频率越高,婴幼儿的问题行为越少。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提出三点教育建议。
第一,家长要全面认识电子产品的利弊,并主动限制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引导婴幼儿养成健康合理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本研究发现,家长对电子产品的态度越积极,婴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越长,而家长的干预行为能够帮助婴幼儿控制使用时长。虽然本研究并未发现电子产品使用时长与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联,但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使用电子产品的日均时长普遍较短和本研究采用横截面设计有关。长期来看,由于婴幼儿缺少对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的自控能力,在家长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婴幼儿产生电子产品依赖或是成瘾的风险可能会更大。因此,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需要全面认识电子产品的价值和危害,在对电子产品保持理性态度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认识与接触电子产品,并主动和孩子一起商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
第二,家长要为婴幼儿筛选屏幕活动内容,尽量让婴幼儿接触高质量的内容。本研究发现,接触儿童教育类节目的频率越高,婴幼儿的行为问题越少。以往也有研究表明,只有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且基于完善的课程指南开发的能够提供丰富、有趣、互动体验的屏幕内容才能真正促进婴幼儿的学习和发展。[69]这提示家长要注意为婴幼儿筛选符合其年龄发展特点的和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内容。
基于本研究的相关发现,需要特别注意引导以下几类家长:一是经常借助动画片来安抚孩子情绪的家长,需要让这类家长了解到并不是所有动画片都适合3岁及以下婴幼儿观看;二是非常认同电子产品可以促进孩子发展的家长,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到不同的屏幕内容可能会对婴幼儿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应对婴幼儿的电子产品使用内容加以筛选;三是来自养育环境较差家庭的家长,即为孩子提供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支持较少、忽视或惩罚孩子较多的家长,他们可能会更少关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行为,甚至会将电子产品当作“电子保姆”。[70]需要引导此类家长认识到婴幼儿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和接触不适宜屏幕内容的潜在危害。
第三,相较于让婴幼儿独自使用电子产品,家长仍应该为婴幼儿提供更多真实的人际互动机会。本研究并未发现电子产品使用时长、频率,还有除儿童教育类节目以外的屏幕活动内容对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预测作用,这至少说明,短期内使用电子产品并不会对婴幼儿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带来益处。而已有研究表明,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会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及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带来不利影响。[71]此外,也有研究表明,相较于与电子产品进行互动,真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更有利于婴幼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等。[72][73][74]因此,这提示家长在为婴幼儿安排日常活动时,仍应尽量选择让婴幼儿进行真实可感知的人际互动,让婴幼儿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以促进其社会情绪的发展。家长也可以考虑以电子产品为辅助工具与婴幼儿进行亲子互动,如和婴幼儿一起讨论电子产品中的活动内容、和婴幼儿一起玩益智类电子游戏等。正如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协会建议的,“养育者被鼓励与孩子共同使用电子产品,将使用电子产品作为一项家庭社交活动”。[75][76]
【参考文献】
[1] CHANG H Y, PARK E J, YOO H J, et al. Electronic media exposure and use among toddlers[J].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2018(6): 568-573.
[2] RIDEOUT V, ROBB M B. The common sense census: Media use by kids age zero to eight[R/OL]. (2020-11-17)[2023-11-02]. https://www.commonsensemedia.org/sites/default/files/research/report/2020_zero_to_eight_census_final_web.pdf.
[3] COMMON SENSE MEDIA. Zero to eight: Children’s media use in America 2013[R/OL]. (2013-09) [2023-04-30]. https://www.commonsensemedia.org/sites/default/files/research/zero-to-eight-2013.pdf.
[4] BERNARD J Y, PADMAPRIYA N, CHEN B, et al. Predictors of screen viewing time in young Singaporean children: the GUSTO cohor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17(1): 112.
[5][15][19][50]周珊珊, 严双琴, 曹慧, 等. 马鞍山市婴幼儿视屏暴露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1): 61-64.
[6][16]许琪, 王建红, 张丽丽, 等. 三岁及以下儿童屏幕暴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 2021, 59(10): 841-846.
[7] WONSUN S, JISU H. Parental mediation of teenagers’ video game playing: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 New Media & Society, 2011(6): 945-962.
[8] CONNELL S L, LAURICELLA A R, WARTELLA E. Parental co-use of media technology with their young children in the USA[J]. 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 2015(1): 5-21.
[9] BARR R. Growing up in the digital age: Early learning and family media ecology[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9(4): 341-346.
[10] BANDURA A. Influence of models’ reinforcement contingenci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imitative respons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5(1): 589-595.
[11][46]何守森. 儿童早期家庭养育环境量表编制及其信度效度研究[D]. 山东大学, 2008:58.
[12] ZHANG M, QUICK V, JIN Y, et al. Associations of mother’s behaviors and home/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with preschool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2020(1): 83-86.
[13][18]JUNGE K, SCHMERSE D, LANKES E M, et al. How the home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tributes to children’s early science knowledge—Associations with par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science-related activitie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21(56): 294-305.
[14] 王莎莎, 王瑜, 陈凌燕, 等. 240例幼儿视屏时间与家庭视屏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9(22): 5283-5286.
[17] 曾秀芹, 柳莹, 邓雪梅. 数字时代的父母媒介干预——研究综述与展望[J]. 新闻记者, 2020(5): 60-73.
[20] BLEAKLEY A, JORDAN A B, HENNESSY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s television viewing[J]. Pediatrics, 2013(2): e364-e371.
[21][22][56] CHEN L, SHI J. Reducing harm from media: A meta-analysis of parental mediation[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19(1): 173-193.
[23]LEE S J, CHAE Y G. Children’s Internet use in a family context: Influence on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parental mediation[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7(5): 640-644.
[24]JOHNSON G M, PUPLAMPU K P. Internet use during childhood and the Ecological Techno-Subsystem[J].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2008(1):n1.
[25]COHEN J, ONUNAKU N, CLOTHIER S, et al. Helping young children succe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early childhood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C].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2005.
[26][72]VANDEWATER E A, BICKHAM D S, LEE J H. Time well spent? Relating television use to children’s free-time activities[J]. Pediatrics, 2006(2): e181-e191.
[27][35] MISTRY K B, MINKOVITZ C S, STROBINO D M, et al. Children’s television exposure and behavioral and social outcomes at 5.5 years: Does timing of exposure matter?[J]. Pediatrics, 2007(4): 762-769.
[28][65] 徐婧雯. 电子媒体使用对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D]. 浙江理工大学, 2022:51-52.
[29]MANGANELLO J A, TAYLOR C A. Television exposure as a risk factor for aggressive behavior among 3-year-old children[J].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 2019(11):1037-1045.
[30]卢珊, 崔莹, 王争艳, 等. 看电视时间与婴幼儿语言、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18(11): 15-26.
[31]CARSON V, LEE E Y, HESKETH K D,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across three time-points and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 skills in early childhood[J]. BMC Public Health, 2019(1): 27.
[32]CHENG S, MAEDA T, YOICHI S, et al. Early television exposure and children’s behavioral and social outcomes at age 30 months[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0(Supplement_II): S482-S489.
[33][63] LIN H P, CHEN K L, CHOU W, et al. Prolonged touch screen device usage is associated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but not language delay, in toddlers[J].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020(58): 101424.
[34][64] VERLINDEN M, TIEMEIER H, HUDZIAK J J, et al. Television view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preschool children: The generation R study[J].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 2012(10): 919.
[36]李汪洋, 柳皑然. 屏幕暴露的数量与质量之辩——屏幕暴露与学前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关系[J]. 教育学报, 2022(1): 99-112.
[37]FRIEDRICH L K, STEIN A H. Aggressive and prosocial television programs and the natural behavior of preschool children[J].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1973(4): 1.
[38]MARES M L, WOODARD E. Positive effects of television on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s: A meta-analysis[J]. Media Psychology, 2005(3): 301-322.
[39]ZHANG Q, CAO Y, TIAN J, et al. Effects of prosocial cartoon models on aggressive cognitions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20(118): 105498.
[40]HINKLEY T, TIMPERIO A, SALMON J, et al. Does pre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and electronic media use predict later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at 6 to 8 years? A cohort study[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2017(4): 308-316.
[41]刘肖岑, 黄翯青, 霍梦, 等. 短时接触双人电子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心理科学, 2018(2): 364-370.
[42]TOMOPOULOS S, DREYER B P, VALDEZ P, et al. Media content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in Latino toddlers[J]. Ambulatory Pediatrics, 2007(3): 232-238.
[43]CHONCHAIYA W, SIRACHAIRAT C, VIJAKKHANA N, et al. Elevated background TV exposure over time increases behavioural scores of 18-month-old toddlers[J]. Acta Paediatrica, 2015(10): 1039-1046.
[44]HU B Y, JOHNSON G K, WU H. Screen time relationship of Chinese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8(94): 659-669.
[45]CHANG H Y, PARK E J, YOO H J, et al. Electronic media exposure and use among toddlers[J].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2018(6): 568-573.
[47]BRIGGS-GOWAN M J. The brief infant-toddler social and emotional assessment: Screening for social-emotional problems and delays in competence[J].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2004(2): 143-155.
[48]蔡臻, 张劲松. 上海市婴幼儿社会性情绪的特征调查[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12): 1266-1269.
[49]何辉, 魏庄, 刘春阳, 等. 北京市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情况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 2016(2): 351-353.
[5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sleep for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EB/OL]. (2019-04-02)[2023-11-02].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50536.
[52]COUNCIL ON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 STRASBURGER V C, HOGAN M, et al.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the media[J]. Pediatrics, 2013(5): 958-961.
[53]BROWN A, COUNCIL ON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 Media use by children younger than 2 years[J]. Pediatrics, 2011(5): 1040-1045.
[54]吴兰岸. 数字媒体使用对学龄前儿童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7:55-57.
[55]王茜, 张丽敏, 赵景辉. 家庭媒介生态视角下电子产品使用对幼儿睡眠的影响——基于全国26381个样本的潜在类别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 2021(12): 23-35.
[57]CORKIN M T, PETERSON E R, HENDERSON A M E, et al. The predictors of screen time at two years in a large nationally diverse cohort[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021(8): 2076-2096.
[58]TAN T X, JING X, GUAN W. Young children’s screen habits: Identifying child and family contributor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Reports, 2023(10): 100284.
[59]陈青文. 新媒体儿童与忧虑的父母——上海儿童的新媒体使用与家长介入访谈报告[J]. 新闻记者, 2019(8): 15-25.
[60]李华, 刘杨, 徐平, 等. 家庭养育环境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基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妇幼保健院儿保家庭的调查[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1(8): 66-73.
[61]LEE S J, CHAE Y G. Children’s Internet use in a family context: influence on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parental mediation[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7(5): 640-644.
[62] WAN M W, FITCH-BUNCE C, HERON K, et al. Infant screen media usage and social-emotional functioning[J].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021(62): 101509.
[66]陈秋, 于伟平, 陈瑞美, 等. 学龄前儿童生活方式对情绪与行为问题影响的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21(1): 82-85.
[67]DAYANIM S, NAMY L L. Infants learn baby signs from video[J]. Child Development, 2015(3): 800-811.
[68]MOSER A, ZIMMERMANN L, DICKERSON K, et al. They can interact, but can they learn? Toddlers’ transfer learning from touchscreens and televis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15(137): 137-155.
[69]WARTELLA E A, O’KEEFE B, SCANTLIN R. Children and interactive media: A compendium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R]. New York: Markle Foundation, 2000: 90-94.
[70]ERAT NERGIZ M, ÇAYLAN N, YALÇIN S S, et al. Excessive screen time is associated with maternal rejection behaviours in pre-school children[J]. 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2020(7): 1077-1082.
[71]WILKINSON C, LOW F, GLUCKMAN P. Screen time: The effects on children’s emotional, soci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R]. KoiTu: The Centre for Informed Futures, University of Auckland, 2021:2-3.
[73]郭力平, 郝俊, 朱文佳. 拟社会互动在年幼儿童视频学习中的作用[J]. 心理科学, 2012(4): 882-888.
[74]KRCMAR M, GRELA B, LIN K. Can toddlers learn vocabulary from television?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J]. Media Psychology, 2007(1): 41-63.
[75]PONTI M. Screen time and preschool children: Promoting health and development in a digital world[J]. Paediatrics & Child Health, 2023(3): 184-192.
[76]REID CHASSIAKOS Y, RADESKY J, CHRISTAKIS D, et 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digital media[J]. Pediatrics, 2016(5): e20162593.
Electronic Devices Use among Toddlers: The Predictive Role of Family Factor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oddlers’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DAI Wenjing WANG Lei REN Lixin
Abstract:This study utilized questionnaires to survey 206 parents of infants and toddlers aged 1-3 years from Zhejiang Province. The objective was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electronic device usage amongst young children and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role of family-related factors. Additionally,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lectronic device use and the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infants and toddle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Over 80% of infants and toddlers have been exposed to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many 1-year-olds already utilizing them despite such usage not being recommended. Overall, the daily usage time of 2-3-year-olds is relatively reasonable. (2) The home nurture environment can predict the content of electronic device use among infants and toddlers, while the duration and content of electronic device use can be predict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parents allow infants and toddlers to use electronic devices as well as parental intervention. (3) The daily usage time and weekly frequency of electronic device usage do not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infants and toddlers. However, the content of electronic device use has a certain impact. Specifically, the more infants and toddlers watch educational programs, the fewer behavioral problems they exhibit.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parents should limit the duration of electronic device use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help them choose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place more emphasis on real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with them.
Keywords: Infants and toddlers; Electronic devices; Home nurture environment;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李 宇)
作者简介:代文静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王 磊 /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杭州 311231)
任丽欣 (通讯作者)/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 2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