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像景观充斥着社会角角落落,人们获取资讯的媒介途径越来越多,媒介环境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延时摄影宣传片由于契合了后现代主义社会碎片化、印象化、感官化的审美需求,被人们广泛关注,近些年呈现了景观式的创作热潮,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视听影像作品,如《韵动中国》三部曲、《西藏星空》、《大美安徽》等皆是如此。这些作品凭借节奏鲜明、画面惊艳的美学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观众的赞誉与肯定。然而延时摄影宣传片形式感强于叙事性的特征,限制了其长远发展,值得进一步反思;另外缺乏主题思考和剧本创作也是这类型短片的一大缺陷,这一点上纪录片《绿色星球》、《地球脉动》等给创作者们做了很好榜样。在这类型专题片中,延时摄影从来只是摄影手段,为展现主题内容服务,而不是喧宾夺主,一味地炫技。
延时摄影宣传片叙事的困境
叙事结构的离散性
叙事结构是影视作品叙事完整性得以存在的基本形式,讲求“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将材料、观点、体验等内在要素,有步骤、有主次地加以安排,形成聚合和支撑电视片各个部件的框架”①。在延时摄影宣传片中,结构既是影片内部段落与段落间、段落与整体间的关系秩序,同时也是导演依据视听规律和审美经验,对影像素材进行组织、安排的一种有机要求。结构一般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两种形式。线性结构是指按照时间顺序,对情节线索进行排列,适用于情节性比较强的影视作品;非线性结构是相对线性结构而言,打破时间顺序,按照主观性的体验重新组织情节。
延时摄影宣传片由于其功能以展示风光景物为主,更多采用非线性结构叙事,通过将自然风光以印象叠加式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观众则通过这种碎片化的印象,依靠自身的审美主观能动性自觉结构起一个整体形象。然而由于此种方式内在的叙事逻辑弱,缺少情节的叙事线索及时间递进关系,只能靠视觉感官刺激吸引观众注意力,无法有效推动叙事进程。如《韵动中国》中,其叙事基本是按照省份、地市的区别,对素材进行了结构安排,素材段落间并无其他内在关联,叙事性较弱。
叙事视角的同质化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与文本内容之间的相对关系,即“叙述者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②。视角决定了影片的呈现方向及方式,在影视叙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主要包含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三种视角。非聚焦型视角是一种全知全能的角度,叙述者无所不知;内聚焦型则是深入人物内心,叙述者以剧中人物的角度叙事;外聚焦型叙事视角意味着叙述者从叙事对象的外部去展开叙事,不介入叙事对象的动机、思想、情感等内部因素。延时摄影宣传片更多采用了外聚焦型叙事视角。此种方式相对客观,然而也限制了叙述者对于叙述对象的意义阐释,多用于描述性的场景。
受限于叙事对象的单一性,近些年延时摄影宣传片的叙事视角呈现出趋于同质化的困境。全片统一使用外聚焦型单一视角,跟随摄像机游览式展现叙事内容。部分影片尝试通过画外音、同期声的形式,试图打破这一窠臼,但具体应用却收效甚微。例如延时摄影《大美安徽》中,在部分段落使用广播的声音,迎合普通市民的生活体验,虽短暂地将外聚焦型视角转为内聚焦型视角,但全片整体视角依然是游离于内容之外,并未有效丰富叙事视角的多元性。
延时摄影宣传片叙事新突破
坚守内容为王,强化叙事主题
内容是影视叙事的核心,亦是影视作品获取长久生命力的保障。延时摄影宣传片作为纪实性影视作品,更应坚守内容为王的策略。内容为王并非意味着内容独大而忽略形式的重要性,延时摄影宣传片的魅力恰恰源自其独特的影像形态,是技术形式促进影视叙事的一种奇观。因此,应以辩证的视角对待内容及形式的关系。延时摄影宣传片中的内容为王,意指弱化单一技术形式的跳脱感,围绕叙事主题进行多层次的展现,最终呈现出有思想、有内涵、有深度的影视媒介形象。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延时摄影宣传片应跳脱出风光宣传主题束缚,对城市发展主题进行深度挖掘,从多角度、多方位为城市宣传赋予新的内涵。其中既要展现城市的现代之美,更要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努力构建出城市的立体空间形象。另一方面,延时摄影宣传片要摆脱花哨炫技及流于表层形式的羁绊,赋予图像深层次的意指,通过蒙太奇叙事技巧对影视视听语言进行精致的加工,实现城市影像画面与主题的融合,二者相辅相成,最终完成影视化叙事。例如纪录片《轮回》,其着眼于抽象的哲学命题“轮回”,探寻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片中运用大量延时摄影镜头辅助叙事,且未停留于表层的光影变幻,而是通过时间流逝的影像变化,赋予画面符号深层的意指寓意。
突出情感叙事,提升人文内涵
一直以来,情感都普遍存在于影视艺术作品中③。情感叙事,更是成为纪实类影视作品打动观众的有效策略。延时摄影宣传片应提取情感内核,利用情感搭建起和观众实现心灵沟通的桥梁。此处意义中的情感,并非仅含常规的喜、怒、哀、乐等人的基本感情,更应为广义地涵盖精神寄托如乡愁、地域荣耀、民族情怀等情感。因此,地方特色、地方文化、地域典型特征等都是延时摄影宣传片所关注的对象。同时,延时摄影宣传片还需结合人们的常规生活经验,提高人们的情感体验,避免高大上的影像质感带来的观影隔阂。
此外,延时摄影宣传片还应回归纪录本源,关注人以及当下人的生存状态,提升影片人文内涵。纪录本源意味着一方面影像作品要如实纪录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影视创作者要在纪实的基础之上完成对现实的多重阐释,实现叙述者对叙述对象的现实关照和情感凝聚。叙述对象可以是个体的人,亦可以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借助情感,延时摄影宣传片利用精致的视听语言编织起承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影像空间,通过记录日常化的生活状态,直面人物内心世界,并以此打动观众。在拍摄初期应该确定短片一个叙事线,即便只是纯风光、城市形象展示片也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脉络,对拍摄对象应该有的调研是必不可少的,而后再形成拍摄脚本。
创新叙事手段,丰富展现形式
现代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影视作品的叙事手段和形式,航拍、高速摄影、稳定旋转镜头等技术被普及应用到各类影视作品中。延时摄影宣传片理应汲取新技术、新形式,围绕所叙主题,服务于内容的呈现。例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一片中,将延时摄影镜头与高速慢动作画面组接,形成不同运动速率,将全片分成了快速、正常、慢速三种不同节奏,增加了叙事的趣味性。而在《锦绣中华》中,航拍画面与延时摄影镜头完美融合,实现了创新技术的无缝衔接,增加了观看角度的层次感,丰富了视听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丰富展现形式过程中,叙述者还应保证影片的真实感。真实感,是纪实类影视作品的典型特征,亦是观众观看影片的直观感受,其主要受画面内容和影像空间两种因素的影响。在画面内容真实的前提下,如何提升影像空间的真实性值得深入探讨,其中同期声、现场环境声等声音元素,成为营造真实空间感的优先选择。例如短片《京城所至》中,就通过强化现场同期声,弱化了画面视觉主导性,完成了提升真实感的尝试。同样,色彩色调的使用,也会提升观众对视频的体验,对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视频也应该在色彩的选择上加以思考,而不能一味地去追求高画质、高饱和度。
利用科技手段,更好为主题服务
在2022年播出的《绿色星球》纪录片中,摄影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了一套专用的延时摄影轨道,该轨道由电脑控制移动距离和间隔拍摄时间,精彩地向观众展示了切叶蚁在原始森林里的生存状态,而这一切也是前期充分研究观察切叶蚁行进路线后,使用电脑编程对多个节点进行设置,从而做到平滑过渡,让观众叹为观止。而在拍摄水生植物生长过程时,他们不仅搭建了一个摄影棚真实模拟了植物的生长环境,并且和植物学专家通力合作,了解植物生长的速度、方向,然后再调整相机拍摄角度,从而达到完美的展现效果,而不是机械地一味地简单重复拍摄。在展示超长时间植物生长、建筑物建造时,延时摄影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目前已经开发出监控级的专业摄影设备,可以通过4G/5G网络远程操控相机拍摄或设定时间进行超长时间跨度的拍摄,并且可以做到通过网络将拍摄的图片回传至网络存储设备,从而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从而更好地为拍摄主题服务。现在,一些大型工程在建设中也开始重视影像的记录,通过3年甚至超长跨度的延时记录,让观众在很短时间看到一座座摩天大楼的“生长”建成过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监控摄像机成像质量的升级将会使这一技术更加方便易用。
如果能收集到更多的历史影像资料,还可以进行同位置进行对比拍摄,更能体现发展变化、取得不错展现效果。如短片《你好“皖”美》中就收集大量安徽的城市历史图片,通过后期叠化的方式,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发展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图1)
2023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播出的开幕影片《相约杭州》也使用大量的延时摄影、高速摄影,通过快切等剪辑手法,将多种素材融合,产生更为震撼的视觉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AI图片和视频兴起的时候,创作者就通过实拍抽帧,再通过AI技术将图片进行虚拟化处理,再进行合成的方式,创作了一个新奇的场景,紧跟了当下的视觉科技潮流,让观众耳目一新,更展示了杭州这座城市的科技魅力。(如图2)正是这些众多创新和科技的融合使用,让无数观众记住了杭州,重新认识了杭州。
延时摄影宣传片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形态,以其惊艳的画面质感吸引了诸多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也展现出蓬勃的影像传播生命力。随着观众审美品位的提高以及其单一技术形式的桎梏,延时摄影宣传片的叙述者势必要顺应时代潮流,解决叙事困境,努力在内容、情感、形式变革中完成新的叙事转向。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单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