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辅导员思政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路径探索

2024-08-28 00:00:00胡彩璐李晨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2期

摘要: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不断增强,这使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多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单纯以班团活动为主要载体,从学习、生活环境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作为思政工作的主攻手,同时也是党委工作的助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联动具有重要意义,对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各自为政、工作机制与实施效果无法形成合力的现象具有推动作用,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组织目标的双赢。文章采用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探索以辅导员工作为突破口,将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联动的合理路径。从理念同源、目标同向、实践同构及资源共享四个方面构建起思政与党建工作协同的支撑基础,同时提出当前缺乏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与创新性不足的现实困境,最后从人、组织、环境三个子系统内部着手,提出加强协同配合,为探索辅导员思政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协同之路提供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辅导员;大学生;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联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2-0200-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zsszsx149

在新媒体背景下,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等技术的发展,师生获取、传播和交流信息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交互动方式也随之出现。在此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分享信息。

同时,新媒体的互动性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因此,探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协同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协同不仅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能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指出,辅导员角色的定位便是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其中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是辅导员的主责主业。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的职责所在,二者更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尤其在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党建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发挥好二者的协同联动作用,对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背景下辅导员思政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联动的基础

协同理论作为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基础,其理论要义“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组织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便可产生1+1>2的协同效应”[2]同样适用于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协同联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协同性及有效性提出了要求。基层党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承担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党建工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实践平台和组织基础,党建组织生活与班团活动又具有环境交叉性和价值一致性,这都为二者协同联动奠定了基础。

(一)理念同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理论源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均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以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核心使命,致力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由此可见,二者在理念层面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具有深厚的同源基础。

(二)目标同向: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学校、科研院所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3],突出了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骆郁廷教授指出,高校党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党支部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核心[4]。大学生党建工作主要价值目标的实现与否表现为党建能否引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以说基层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单一主体作用,能够起到有效的补充教育功能。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立德树人都是其根本任务。因此,二者在目标上具有同向性。

(三)实践同构:党建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个性鲜明、崇尚自由、思维活跃,加之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空间受到压缩,思政教育传播格局受到冲击[5],新的平台和媒介尚未完全成熟,使得这项工作陷入发展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党建工作都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推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既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能提升学生的党建工作参与度,因此,二者在实践上具有同构性。

冯秀军教授提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失之于微”的问题比较突出[6],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单独依靠思政课堂的形式进行,在高校党建工作逐步完善和丰富的过程中,尤其在党员教育考察的过程中,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实质性和可行性的抓手。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落实好各项党建任务,是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果的具体体现形式[7]。要更好地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党建工作是一条不错的组织路径。

(四)资源共享: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环境交叉性

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交叉性,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一致性[8]。在当前高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环境下,一方面,党建工作能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先进党建理念的指导,党的指导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根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和遵循。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部分大学生理论学习相对欠缺,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了解和领悟相对不足。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与党建工作充分融合,则能让学生在另一个平台得到熏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高水平、高质量创新和发展,能为党建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此外,二者可以共享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活动平台等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新媒体背景下辅导员思政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联动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顶层设计,整体性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包含思想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主体上具有全员性,涉及教育课堂、场所、内容、队伍等,覆盖高校管理体系的方方面面[9],大学生党建工作自然也包含其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的问题。一方面,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党建平台的运用;另一方面,学生党建在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方面,相关的运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党建+互联网”格局的模式探索尚未完全成熟,“党建+学生工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缺乏深度融合的可持续性保障,自上而下的党建逻辑难以真正融入学生的多样化诉求,对非党员群体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各系统在围绕学生成长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配合性。

(二)缺乏人才培养,影响力不足

从协同视角来看,人才培养各自为政,没有将二者看作协同主体纳入统一培训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联动的现实困境之一。虽然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多学科背景,但辅导员政治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加之部分辅导员对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忽视了学生党建工作的作用,甚至因为需要完成较多的行政工作,没有对学生党建工作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总体来说,因为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缺乏主体联动,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培养模式,基本处于平行关系,所以二者在发挥政治教育功能时很难渗透到对方组织中去。

(三)没有与时俱进,创新性不足

新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交互性不断增强,交互的边界逐渐模糊。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可能受到不良风气及思想的影响[10]。思政教育功能作为基本价值目标,在实践中会因为思潮多元化、形式网络化、发展流动化而陷入整合乏力境地。

目前来看,辅导员在新媒体背景下存在能力短板,一是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消解学生主体能动性。在思想引领中存在单向灌输多、互动交流少的问题;活动形式仅限于简单的会议重播、文件学习,与实际生活、学习缺乏联系。二是内容缺乏创新,削弱学生实际获得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11],然而当前部分辅导员对理论知识的真理性阐释能力欠缺,导致在理论宣教过程中缺乏底气,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被削弱,无法达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学生的效果。

三、新媒体背景下辅导员思政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联动的系统重塑

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联动的系统重塑,已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搭建思政教育空间,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新媒体时代,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工具增强育人环境的开放性、共享性,以充分发挥虚拟网络的育人优势,采用线上与线下零距离对接的方式,多元化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12]。

首先,平台的选择与开发。新媒体时代协同育人拥有更多的可能,如在线平台、社交媒体等[13]。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把握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进而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学习强国等,进行内容推送和互动。内容应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热点、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方面,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平台互动,如留言评论、点赞分享等。辅导员要及时回应学生反馈,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注重平台建设的连续性与学生入党过程的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教育。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入党的引路人、介绍人,在入党前教育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使学生入党动机引导成效与党建工作的价值目标相协调,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传统教育手段相结合,做到早启蒙,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同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思想政治和党建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深化组织合作模式,提升协同联动合力

强化组织基础,为二者协同联动搭建平台,做好结构保障。在宏观层面,成立学生工作与党建工作协同联动组织平台,如辅导员工作室之学生党建部,健全组织架构,通过内部协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实现最优组合。在微观层面,建立健全党支部与团支部协同建设结构,搭建连接学生工作与党组织生活的桥梁,为党组织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学生党员,同时发挥好党员对团支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和反哺功能。

完善组织支持,为二者协同联动理顺机制,提升联动合力。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存在共融共生的特点,要想相得益彰,必须完善组织支持。一方面,要将学生党建与思政课堂有机结合,可以尝试红色思政课堂、专题学习课堂等,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要将学生党建与公益活动有机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党建工作中加入实践元素,建立起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得到锻炼,收获专业认同感、成就感和组织荣誉感,通过运用相关党建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

(三)促进环境交叉共享,优化教育资源整合

目标一致是资源整合的前提。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切实贯彻党的思想教育理论,对筑牢基层党建工作根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4]。发展大学生党员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利用党建工作,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利用新媒体的多样性和交互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线上讲座、主题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要以学生党建工作为突破口和平台,吸纳班级学生主动参与,体现自下而上的价值诉求,变被动式教育为主动式引领。

整体协同是资源整合的重点。在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工作的协同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其有序性,坚决避免无序性、片段性以及重复建设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唯有如此,方能充分发挥二者的整体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工作成效的最大化[15]。

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以党团和班级建设为重要突破口;作为学生党建工作负责人,要切实将党建工作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联系,使其与班级管理相辅相成,做好教育服务管理工作,如有序安排学习主题与组织生活、合理布局教育内容等,体现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具体而言,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红色课堂”“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将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党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同时,辅导员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网络党校”“微党课”等线上教育平台,为大学生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

四、结语

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联动需要抓住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社会焦点和时事热点,创新方式方法,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相重合、理解、吸收和释放,理顺思政教育主体责任人并进行合理分工协调,夯实组织基础。要善于利用二者的环境交叉性进行系统布局,从而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并将党建工作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 许建文.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共产党员网,(2022-10-25)[2024-04-01]. 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2] 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28-230.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5.

[4] 骆郁廷.论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J].思想理论教育,2017(3):4-9.

[5] 张贻钰.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基于新媒体视域[J].现代交际,2021(1):133-137.

[6] 冯秀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视野[J].教育研究,2017(8):43-48.

[7] 吴侣.大数据在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报告,2020(11):28-29.

[8] 王媛.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实践中将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J].作家天地,2021(17):152-153.

[9] 金芳芳.协同治理视域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策略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2(4):57-61.

[10] 黄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3):257-258.

[11] 黄蓉生,樊新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9(1):7-13.

[12] 齐迹.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J].作家天地,2022(27):119-121.

[13] 张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4):201-203.

[14] 吴侣.大数据在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报告,2020(11):28-29.

[15] 马世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才智,2024(9):101-104.

作者简介 胡彩璐,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晨,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