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而随之而来的网络亚文化也对网络用户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作为网络用户中最活跃、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面临挑战。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讨网络亚文化中的消极方面对大学生造成的冲击,进而提出用“三个务必”铸魂育人的途径。
文章首先阐述“三个务必”的概念,即“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文章提出,要正视网络亚文化产生的负面效应,包括冲击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削弱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消解奋斗精神和斗争本领。同时,针对网络亚文化传播的负面效应,高校要善于用“三个务必”蕴含的深邃的哲理、深博的学理、深妙的道理,降低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即引导大学生在“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把稳思想之舵,筑牢爱国情怀;在“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中,涵养责任意识,培养谦虚品质;在“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磨炼意志品质,敢于攻坚克难。如此,能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最终成长为能够担当起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三个务必”;大学生;高校;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206;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2-0175-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项目“医学院校善 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JGSZ072
网络亚文化是与网络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的边缘文化形态,是网民群体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性[1]。
网络亚文化凭借传播速度快、隐喻性强、参与方式便捷等特点迅速渗入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产生了诸多影响。
网络亚文化中有符合网络主流文化需求、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文化,也有低俗、恶趣味的文化,容易使人们陷入思维误区,尤其会对思想尚不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客观分析网络亚文化尤为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2]。“三个务必”既是对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对全党提出的新要求。如何用“三个务必”蕴含的深邃的哲理、深博的学理、深妙的道理,降低亚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是高校亟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3]。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诠释了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共产党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立场”[4],是我们抓住时代发展洪流,攻坚克难,转危为安的秘诀所在。“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对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深刻阐释。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头上的警示器,时刻提醒着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笃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从井冈山到西柏坡,从遵义到延安,共产党人敢于直面前进途中的深水险滩;“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共产党人在枪林弹雨中顽强前行,在血雨腥风中经受考验,在糖衣炮弹前立场坚定,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恢宏史诗。新征程上,党要实现奋斗目标,就要做到使命在肩,初心如磐,从“为了谁”的价值取向出发,在“做什么”的躬身实践中保持清醒。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让中华儿女沦肌浃髓。75年前,革命胜利前夕,为了不当“李自成”,从容应对“进京赶考”,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5]。“两个务必”是“进京赶考”的思想保证,为全体党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保持初心和使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6]。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两个务必”的凝练升华,是对新的“赶考之路”的深刻认识。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共产党人踔厉奋发、临难不惧的精神品格。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处于艰辛磨难之中,正是因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才得以履险若夷。新形势下,党领导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以贯之的政治定力攻坚克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无论走多久,都不能忘却来时路,成就虽高,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骄傲自满。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路线图。在此征程上,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考验风险交织,必须坚持斗争,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勇涉“深水区”,勇攀“新高峰”,勇啃“硬骨头”,方能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永葆政治本色。
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网络亚文化中的各种信息有较高的敏感度和接受度。然而,网络亚文化中的不良信息,往往会对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艰苦奋斗精神等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亚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内容,如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责任担当意识缺失的问题。这些消极内容会使大学生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从而缺乏积极解决社会问题的勇气和担当。
其次,网络亚文化过度娱乐化等倾向,容易导致大学生丧失艰苦奋斗精神。这会让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从而导致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缺乏坚持和努力的决心。
最后,网络亚文化中一些极端、偏激的思想观念,如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道德观念的偏差。这些思想观念会让大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
针对这些问题,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干预和引导。要加强对网络亚文化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防止不良信息传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增强其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和抵制能力,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为其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一)冲击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
国际局势诡谲多变,国际环境复杂,西方从未放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当前其手段更加多样化,形式更具隐蔽性,“网络更多体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的扩张和推行霸权的手段和工具”[7]。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自身价值观念融入网络产品,如“微视频”“心灵鸡汤”等。一些人打着“揭秘历史”“探究历史”的旗号抹黑革命先烈,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心存怀疑,其真实目的是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政权,冲击人们的国家认同。这些糟粕很容易在大学生中传播,因为大学生喜欢探索新事物,易接受新观点,但尚未形成完善的价值体系。
(二)削弱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奋斗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网络亚文化中,趋利性婚恋观的短视频随处可见,财富仿佛唾手可得,传递出不劳而获的价值观。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年轻群体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形成趣缘圈层,并在这个圈层获得身份认同和情感慰藉。圈层内外被无形割裂,圈层内的人感受不到内外差异,思维认知趋向固化,极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出现非理性个人主义,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恶意评论,扭曲事实,自我认知不清晰,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网络空间的角色定位。
(三)消解奋斗精神和斗争本领
近年来,“佛系文化”“躺平”“emo”等词语出现在网络上,其具有传播平台多样化、传播手段隐匿等特点,由此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蔓延,消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与意志。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业与生活的压力、毕业与就业的迷茫,让大学生很容易将“躺平”文化与自身处境相联系,而“低欲望”需求与他们面对压力与挑战时产生的退缩逃避心理不谋而合。因此大学生用“随遇而安”慰藉自己,用“不要内卷”麻痹自己,从而丧失辨别和探寻其实质的理性思维,无法奋勇向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这一伟大梦想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须坚守“三个务必”,“三个务必”能够为大学生领会时代精神提供生动素材[9]。
因此,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勇往直前,不断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学习科技、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在“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把稳思想之舵,筑牢爱国情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0]大师的任务不仅是答疑解惑,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学生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群体,大学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期。
在网络亚文化的冲击下,引导大学生“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中国共产党人远大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树立和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提供了指引[11]。当代大学生要在党的初心使命的指引下,将理想的超越性与信念的支撑性相结合,胸怀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脚踏实地,将理想信念外化为实际行动。
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当代大学生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生力军,必须厚植爱国情怀,以爱国主义为引领,自觉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正确认识“大我”与“小我”、大国与小家之间的关系,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小我”的价值。
站稳人民立场,永葆为民初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当代大学生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磅礴的精神之力,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收理论创新的营养智慧。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真正了解民意所在,坚决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12]。坚决摒弃网络亚文化中的非理性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时刻将人民置于心上。
(二)在“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中,涵养责任意识,培养谦虚品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磨难,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能吃苦,肯奋斗”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当代大学生要学习红军战士“红米饭、南瓜汤”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要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显著政治优势是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代代共产党人接力探索奋斗出的,必须以艰苦奋斗精神指引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历史。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一种优秀的精神特质。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但处世经验较少,易骄傲自得。中国共产党对待成绩的平常心态度,启示大学生要虚怀若谷。只有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这一红色基因用心传承与发扬下去,才能延续和发展党的事业,使党和国家继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引领时代发展方向。
(三)在“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磨炼意志品质,敢于攻坚克难
敢于斗争意为要有斗争意识,涵养斗争精神,荆棘满途时亦有斗争的勇气;善于斗争意为要掌握斗争的策略与本领,有斗争的底气。近代以来,我们不仅同外部环境作斗争,还在自我革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13]大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必须增强斗争意识,激活斗争状态,增强斗争本领。
增强斗争意识。斗争意识就是生活中遇到矛盾挫折,不会一味逃避退缩,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有解决困难的底气。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可以说是一部与剥削压迫相斗争的历史。因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击毙了外强中干的“纸老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圆梦小康,踔厉奋发中国梦。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否具有斗争意识和斗争精神,事关民族和国家的兴衰成败。“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14]大学生必须具备斗争的鲜明品格,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甄别网络亚文化中歪曲抹黑否定“五史”的言论,用青年的昂扬锐气挫败违背人民意愿、漠视人民利益的行为。
增强斗争本领。斗争,不是一句口号。要想斗争成功,就要有强大的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15]。大学生要有创新思维,避免思维固化,趑趄不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势力、网络威胁等风险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成为国家强盛的绊脚石。作为民族复兴大业的后继者,大学生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将不利因素转为有利因素,将绊脚石变为垫脚石。
“三个务必”是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赶考”之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直面宏伟目标实现征途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全党提出的政治警醒。“三个务必”的提出,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而且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亲和力提供了有力支持。高校要善于用“三个务必”帮助大学生把稳思想之舵,筑牢爱国情怀;涵养责任意识,培养谦虚品质;磨炼意志品质,敢于攻坚克难。这有利于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认知、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用青春赋能个人梦想,实现国家梦想。
参考文献:
[1] 王夫营,谭培文.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阻隔及其超越之道[J].理论导刊,2017(8):32-36.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
[3] 张玉祥,朱瑞海.“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重向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3):19-24.
[4] 汤志华.“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内在关系和重大意义[J].新视野,2023(1):24.
[5]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6] 刘金祥,郭岩.“三个务必”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J].党政研究,2022(6):15-20,123.
[7] 杨月荣,郝文斌.“00后”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影响情况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135-139.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9] 张玉祥,朱瑞海.“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内在逻辑审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3):50-53.
[10] 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353.
[11] 张军成,王政.新时代大学生“三个务必”教育的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4):45-52.
[12] 崔晓丹.论“三个务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J].北京社会科学,2023(8):16-24.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2.
[14]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1).
[15] 习近平.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 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N].人民日报,2020-05-04(01).
作者简介 张咪咪,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