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媒体环境的快速变化和社会对口语传播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实施创新,确保人才供应与社会需求相契合。本研究以口语传播为切入点,系统探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及双一流专业建设策略。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选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课程需求和人才能力分布情况,以及播音主持细分领域所需的不同专业能力和个性特征。研究发现,当代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足、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亟须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强化演播现场适应能力和口语表达技能。基于此,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开展个性化教学、促进企业实习与学校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媒体素养等,构建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综合能力评估体系,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教学和校外实践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研究结果对推动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可为培养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高质量口语传播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口语传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一流专业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2-0041-03
近年来,崭新的行业要求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瓶颈和短板逐渐暴露出来,如实践教学机制不健全、课程内容更新滞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战技能培养不足等。通过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能力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培养模式、重建课程体系的可行路径,验证学生口语传播能力提升方法的有效性,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双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口语传播与播音主持的关系
口语传播不仅涉及言语之声,还包括语言背后的情感、态度与文化背景。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其语言的标准性和流畅性,更需关注其情感投入与表现力的培育。从特征来看,口语传播的即兴性和非形式性,使得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快速反应和灵活适应的能力,以便在多变的传播环境中稳定发挥其专业技能。基于此要求,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需针对这些特性,设计实战化的训练课程和仿真的演播室环境,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同时,应通过对播音主持领域知识和技能进行细分,如音质音色的培养、语音语调的控制、非语言符号的使用等[1],结合语言学理论,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更加自如地应用所学,以满足多元化的传播场景需求。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现状
研究表明,传统教学资源与模式在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已逐渐暴露出局限性,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多元化、个性化的媒体市场需求[2]。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内容普遍偏重于理论知识讲授,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技能方面未能给予充分重视。当前,高校相关课程内容依然以传统媒体技能为主,未能充分引入大数据分析、跨媒体内容创编等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技能培养,也未能充分利用虚拟直播、仿真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这不仅限制了学生视野,同时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现行人才培养模式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选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调查了课程需求和人才能力分布情况。在调查中,学生反映相关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讲解上,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的机会。研究发现,当前高校许多专业课程仍然停留在知识讲授阶段,实践课程比例较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不足。
基于发现,研究提出了一套以案例教学法和米勒技能金字塔(Miller’s Pyramid of Clinical Competence)为基础的改革建议,旨在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增强在实际媒体工作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根据米勒金字塔模型,从知道 (Knows)、知道如何(How to)、展示(Shows how)到执行(Does)四个层次,对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进行分层设计[3]。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模式创新
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竞争力提升。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亟须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即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4]。在国际合作上,借鉴国际先进专业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交流合作项目、国际学术交流会等渠道,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多样化教育途径,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在"双一流"建设的指导原则下,重新梳理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体系,全面优化职业能力标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四大板块,确立与国际一流水平一致的人才培养指标,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播音主持核心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一体化[5]。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鼓励支持学生参与播音主持领域的科研项目、创业实践和社会服务。通过高校+企业、高校+媒体的联合培养模式,搭建实习实训平台,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完成从理论学习到职业技能应用的转化,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增强其职业身份认同和实践能力[6]。
(一)口语传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应全面覆盖口语艺术、语音学、节目制作、传媒理论、新媒体技术等核心领域,在设计中需遵循以下原则:深度整合理论与实践,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平衡发展,强调个性化教学与学生多元能力培养的相互促进,确保课程内容的时代关联性与前沿性。
具体构建策略如下:首先是制定核心课程,如《即兴口语表达》《普通话语音与发声》《播音创作基础》等,纳入《新闻采编》《传播学原理》等新闻传播相关基础课程,确立学科基本框架;其次,辅以《融媒体综合实训》《网络传播与文化》《新媒体创意与制作》等新兴课程,满足数字时代跨媒体传播的需求;同时,提倡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训、工作坊式班级等动态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着重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力、应变能力的培养,系统训练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合须以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交实践为起点,整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平台,设计跨学科项目,搭建结合口语传播与人际交往的跨学科课程,拓宽学生视野。此类课程的开发需紧贴学生口语交际实际需求,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对话练习等,提升学生对多种交际情境的熟悉度与应对能力,以达到真实模拟社会口语交际环境的效果。
(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方法优化
改革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方法,可从理论与实践、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角度入手。实施场景模拟教学法,如新闻播报、专访实习、直播电商主持等,让学生在播音主持模拟环境中展开实际操作。2019年,广西民族大学搭建500平方米融媒体实训中心,以高保真模拟技术创造接近现实的媒体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充分体验从素材采集、剪辑整理到现场直播的整个工作流程。同时,利用语音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模拟观众反应,实现学生与虚拟观众的互动,进一步提升学生临场反应及处理多变场景的能力。在课程实训中,引入录播间、监控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帮助学生熟悉高端主持设备及相关软件,提高技术适应力和实践操作水平。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现场直播活动,以实践检验和巩固课堂所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育资源利用上,结合全国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资源,邀请业界专家和顶尖主持人以讲座、研讨会、在线互动课堂等形式参与教学,分享实践经验与行业观察。紧跟播音主持专业的国际化进程,引入国际课程资源,通过学术论坛和国际交流项目,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拓宽学生知识边界。
(一)完善校内实践教学机制
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校内实践教学机制的完善至关重要。相关研究显示,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应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增设实践授课比例,设计校内广播电视实验平台、模拟演播室,以及多媒体演播、制作实验室等实践设施,强化学生的实操经验和技能水平。
本研究结合实践教学要求,创建了一套系统化、层次分明的校内实践教学流程。首先,通过定期组织专业比赛、技能展示和作品评比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和锻炼能力的机会,营造浓厚的专业实践氛围。其次,通过校园媒体资源的整合,实现校内媒体平台与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创建了一整套操作性强、反馈及时的教学评价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再者,以实际案例为依托,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媒体一体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结果表明,上述实践教学机制的完善能显著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职业技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复杂工作环境[7]。
(二)校企合作推进技能实训
校企合作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企业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日益精细化,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实施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实训,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体验实际工作环境,还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8]。为此,研究开展了多家媒体企业与播音主持专业合作情况的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和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实训体系。
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当前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实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偏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操作专业设备的熟练度有待提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如下:一是进一步明确合作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岗位技能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确保实训内容高度契合市场需求;二是针对播音主持专业特点,设计符合行业发展的综合性实训方案,通过模拟工作环境和任务驱动法强化学生的现场操作能力;三是建立系列职业技能认证机制,引入专业认证体系,通过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确保学生实训成果的可靠性与可认证性。此外,运用SPSS软件对合作效果进行数据分析,确保每一项改革措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方案的设定,以实现对改进措施的持续优化。
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通过结合实地实习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被引导至更加接近实际工作场景的环境,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针对口语传播人才培养,研究提出了以下实施建议:
第一,增加实际操作机会。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更多的实践操作环节,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第二,模拟媒体工作环境。通过模拟真实的媒体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流程中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并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邀请行业专家指导。邀请媒体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课程讲解和实际操作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行业需求。
结果显示,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方案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与媒体素养,有效缩小了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了其创造潜能,也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口语传播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帕提古力·买斯木.口语传播视域下主持人的非语言传播策略[J].声屏世界,2021(11):38-39.
[2] 杨丽君,李晓磊.浅析播音与主持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传播力研究,2019(31):146.
[3] 王晓慧.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采写编,2021(4):85-86.
[4] 侯迎忠,王嘉馨,韦婷婷.我国对外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东高校的调查分析[J].今传媒(学术版),2014(11):15-16.
[5] 王欣.外语专业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内涵与培养路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3(3):1-8.
[6] 王文艳.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数据中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J].教育传媒研究,2018(3):67-70.
[7] 耿亚东.口语交际需多点支撑[J].小学教学参考,2016(4):92-92.
[8] 刘方. OBE理论指导下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23,14(16):152-154.
作者简介 董斌斌,主任播音员,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与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