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结合时间分布图谱分析、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空间分布图谱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突现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中文社会科学期刊文献,旨在从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研究我国口语传播研究的发展状况、内容热点和未来趋势。通过时间分布图谱,分析揭示口语传播研究的发展动态;通过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反映学术共同体的情况;通过空间分布图谱,分析展示研究地域的分布情况;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突现分析,深入剖析口语传播研究内容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趋势。
研究发现,口语传播领域的研究从21世纪初兴起,研究着重关注传统口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探究现代传播技术对口语传播的影响。这表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传统的口语传播方式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并且现代传播技术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口语传播;知识图谱;态势演进;内容热点;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2-0033-04
口语传播是人类表达文化之根,是最主要、最普及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直接关系着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与呈现[1]19。在历经了近现代历史变迁与实证研究、行为科学思潮的冲击后,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激荡中,口语传播学构建起现有的研究体系[2]154。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口语传播进入了新的时代。传统媒体的衰落和新媒体的崛起给口语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口语不同于文字,其传播性更强[3]。口语传播学探讨的是一种话语方式,即研究人如何最恰当地利用口语形式以及其他副语言形态来影响他人,如何使人在思想、观念、行为、行动上产生改变[4]65。口语传播学十分关注传播发生的不同场合和情境,传播情境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潜移默化并形成某种程度上的控制,这些往往被大众传播研究所遗忘[2]155。
基于不同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学术界关于口语传播的研究形成了数条卓有成效的研究路向。本研究利用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进行分析,从时间分布、核心作者和合作网络、空间分布、关键词共现和突现等方面,对1981年至2023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中文社会科学期刊文献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分析我国口语传播的态势演进、内容热点以及未来展望,为口语传播研究领域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
(一)研究方法:基于CiteSpace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法
CiteSpace是一款基于Java的科学评价和知识发现软件,它可以对科学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共现分析、突现分析、时序视图和网络分析等多种功能,帮助研究者揭示特定研究领域的演进路径和知识结构。
(二)数据来源: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中文社会科学期刊文献检索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中文社会科学期刊文献。首先,通过设定关键词“口语传播”,以及“口头传播”“言语交际”“话语分析”等相关词汇进行检索。搜索时间范围设定为1981年1月至2023年3月。经过初步筛选,共检索到相关论文1420篇,进一步排除与口语传播研究关联度不高的文献,最终得到1036个有效数据样本。
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为我国口语传播研究的态势演进、内容热点及未来展望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基础,为知识图谱分析和研究现状评价提供了可靠支撑。
口语传播是一个动态表现的过程。动态是指口语创作的本质,涉及创作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三个方面[5]。
时空知识图谱能够揭示学术界口语传播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通过收集和整理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数据运算生成可视化的时空间分布图谱。知识图谱分析的时间跨度为1981年至2023年,时间切片(Yearsperslice)单位间隔为1年。
(一)时间分布图谱分析
时间分布图谱显示(见图1),1981年至2018年,关于口语传播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口语传播研究逐渐引起学术界关注,21世纪初期开始快速增长,并在特定年份出现了研究高峰。这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政策导向以及学术界的重要会议密切相关。
(二)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
根据作者及合作网络合作关系图谱(见图2),我国口语传播领域有5名学者研究成果丰硕,在学术交流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他们共同组成了口语传播研究的重要作者群。
综合作者的研究内容看,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作者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研究合作网络,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领域以及作者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待加强。
(三)空间分布图谱分析
观察空间分布图谱可以了解主要研究机构分布情况(见图3),依据作者单位的地理位置,研究口语传播研究的地域分布格局。
经系统运算后发现,口语传播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学及其下属院部。其中,陕西科技大学口语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及其下属院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发文量上占据主导地位,但文献产出较少。相比之下,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扬州大学等虽发文总量较少,但文献产出丰富。此外,研究机构多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未建立紧密的合作网络。这进一步印证了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中协同合作研究有待加强的结论。
口语传播学主要从人类的传播主旨出发,把人类传播视为一种双向互动的沟通过程。研究主题除了聚焦人类传播互动这一信息的产制、接收、技巧与解读的过程,还强调上述过程中所牵涉的语艺、说服、协商、冲突解决以及意义共享等课题[6]3。
深入分析学术界在口语传播领域的内容知识图谱,具体包含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突现分析两部分。关键词可以体现期刊文献内容核心,对其加以分析是剖释不同研究视角、研究路径差异的有效方法。基于CiteSpace对数据样本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与突现分析,可以进一步明晰我国口语传播研究的内容热点和最新趋势。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首先,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见图4),可以辨识出学术研究中最为集中和频繁讨论的话题。共现分析结果显示,“交际能力”“语用学”“修辞学”“误解与冲突”“沟通策略”等关键词频繁出现,说明这些领域是口语传播研究的热点。
其次,“社交媒体”“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论辩”“非语言沟通”等也是研究深入的课题,它们在知识图谱中同样占据了突出位置。这表明,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交媒体和跨文化交际等内容是口语传播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二)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可以识别出哪些关键词在特定时间段内突然出现频率激增,反映学术界研究焦点的转变或新兴趋势的产生。
人类传播通过互动获取回馈,因而讯息的传送者同时也是讯息的接收者[6]4-7。根据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见图5),“微博”“人际交往”“情绪表达”等关键词在近几年突现频率较高。这说明随着网络社交的普及和口语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学术界开始关注社交网络上的口语传播现象及其对人际交流的影响。
结合时间分布图谱分析结果,可将口语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起始阶段(1981—2002年)
这一时期,口语传播的重要论述初次提出,尽管引发学术界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但由于口语传播涉及的范围广泛,早期关于口语传播的研究文献尚不充分。
2.拓展阶段(2003—2018年)
2003年,口语传播研究引发学术界进一步关注。这一时期,研究成果丰硕、传播路径多样、现实针对性强,是推进研究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研究角度快速扩展的阶段。
3.寻求新突破阶段(2019年至今)
2019年至今是口语传播研究寻求新突破的阶段。移动终端的界面复制了先前所有媒介的表征,将其重新整合于一个统一的物理平台上,重塑了听觉回归的立体感知空间[7]。在此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口语传播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内核与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内容知识图谱的系统分析,不仅识别出学术界口语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要话题,而且厘清了研究热点随时间演进的趋势。这既为更深入地理解口语传播的学术动态提供了宝贵信息,也为未来研究方向和课题的选择提供了科学指导。
立足于新语境思考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语传播学科体系”,是时代趋势,也是学科使命。可以说,这也是理解“言说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过程[1]19。
王虎从跨文化传播的实际困境出发,提出跨文化主体需在口语意识层面从独白走向对话,以解决群体间语言偏见和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隔阂,并有效避免高、低语境文化导致的交流异化[8]。
刘秀英等通过研究演讲与习明纳教化模式,对雅典城邦公众施加“智慧”教育与信息渗透,为研究西方口语传播过程中的教育提供了典范案例,为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有益借鉴和启示[9]。
基于对口语传播的时空知识图谱、关键词内容知识图谱的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口语传播研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探析推进口语传播研究的未来路向,有助于推动口语传播研究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需要,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汉语魅力,坚定国人文化自信。
(一)强化学科协作
教育应该为后天的人才需求储备足够的智力结构元素和能力学养基础[10]。加快口语传播学科的建构,必将为繁荣传播学的相关分支学科提供重要支撑[4]68。
口语传播研究不仅需要守正创新的态度,还应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加强不同主体、不同平台间的交流协作,建立起研究成果共享、研究信息共通的桥梁,形成以点带面、以面拉点的互助模式。通过建立口语传播研究的交流平台,促进不同机构、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加强协作,共同推进研究。
(二)落实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
时代的进步促使思想的更新,需求的提升推动方法的更迭。口语传播研究应注意落实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论层面,采取追根溯源、稽古振今的方法,梳理口语传播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实践层面,以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态度,通过高效的口语传播,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协同发展。
(三)丰富研究视角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文化发展必须实现传统文化形式与新兴文化形式的深度交融,口语传播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1]。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进一步丰富研究视角,深入挖掘新兴内容的内在价值。
(四)加强内容挖掘
在进行口语传播研究时,需加强对内容的挖掘。只有以丰富的内容作为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口语传播的目标和效果。
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法,对我国口语传播研究的态势演进、内容热点进行了梳理和剖析。研究发现,我国口语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和实证研究路径。然而,也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口语传播研究存在的不足,如理论建构与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跨学科交叉研究相对滞后、国际视野不够宽广等。未来,口语传播研究应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域,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为我国口语传播学科的发展贡献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巩晓亮.有声的中国:口语传播学的使命与建构逻辑[J].传媒,2024(4):19-21.
[2] 李亚铭.口语传播视域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改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10):154-155.
[3] 王欢.口述史与口语传播实务专业相关性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83-84.
[4] 李亚铭,王群.口语传播学:一个亟待建构的新学科[J].编辑之友,2014(7):65-69.
[5] 王振宇.大众媒介口语创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1-2.
[6] 秦琍琍,李佩雯,蔡鸿滨.口语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7.
[7] 王媛.“口耳相传”的数字化重建:社交媒介时代的口语文化[J].现代传播,2020(6):27-31.
[8] 王虎.论跨文化中的口语传播[J].东南传播,2023(5):94-96.
[9] 刘秀英,宋耀武.希腊古典时期智者口语传播的历史价值及当代意蕴[J].新闻爱好者,2022(4):44-47.
[10]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2.
[11] 王群,刘慧敏.走出口语传播四大误区[J].中国口语传播研究,2022(0):26-33.
作者简介 胡芃原,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新闻与传媒、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中国文学。 张毅,研究方向:新闻与传媒、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