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构成之一,指向的是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要解决的是当下社会中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脱离劳动环境,对劳动形成错误认知,不愿意参与劳动或不知道如何参与劳动的问题。而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教学成了落实劳动教育和提升劳动教育效果的关键,尤其是与综合实践这样与劳动教育契合度较高的课程的融合教学。那么,为了能开展更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和取得更好的劳动教育效果,学校和教师需要更积极地推进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以实现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培养。本文主要围绕基于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展开,在简单介绍了劳动素养和综合实践活动以后,对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意义,以及基于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劳动素养和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一)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心态、劳动技能的总和,是用以衡量一个劳动者是否能够完成某些特定劳动的工作能力指标。其中的劳动心态包括对待劳动的心态,对待劳动中其他相关人员的心态,以及对劳动中其他相关人员心态的解读和需求的认知。而教育视角下,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则需要立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素养与能力,助力学生形成对劳动价值、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等的正确认知,以正确的劳动观念驱使学生积极参与劳动过程,同时确保学生能够在劳动或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这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极具个性和必要性的活动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与传统教育中其他文化类、艺术类课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不追求对学生思维的开发、能力的提升和知识储备的丰富,而是追求由学生做主导,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活动。具体到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实践活动有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主题、多任务模式和多研究方法的综合。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对活动主题展开更深入的探究和挖掘。在小学到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这四个部分。教师需要通过科学设置的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在活动中、经验中和行动中的学习,确保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综合实践,形成各种能够适应或推动社会发展的素养与能力。
二、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意义
(一)综合实践的实践性有助于学生养成劳动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是区别于理论教学活动的实践教学活动,具备较强的实践性特征,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最本质的特征。学生需要真实地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并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多元思考和亲身实践完善认知和积累经验。而就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来看,通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持续、反复参与的各种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建立有关劳动的正确认知,也能够养成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同时在完成正确劳动认知的建立和主动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后,在指向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也能够更多地展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劳动循环,且这一劳动循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也能够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为学生在当下及未来的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和助力。
(二)综合实践的综合性有助于完善学生的劳动认知
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实践主题、实践任务模式和实践研究方法的综合。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是一个有着很多选项的选择过程,每一个不同的选择都会对综合实践活动最终的呈现形式和实践方向产生影响,指向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主要是用“手”来推进,但要想达到理想的实践教育效果,“手脑并用”才是关键,特别是对于还处在智力发育及三观形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而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意义上看,这种“手脑并用”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能够借助“手”“脑”的配合实现对学生劳动认知的完善,让学生明白不是只有体力活动才能被称作是劳动,脑力活动同样也是劳动的一种形式,由大脑完成的分析与思考更有助于提升体力劳动的效果、效率和价值。
(三)综合实践的生成性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
生成性本身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形成不同的解释。教育视角下的生成性指的就是,建构主义教学观主张的生活性和生长性,即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因认识的加深而实现成长的过程。有学者还提出了以“弹性预设前提下,师生根据不同教学情境自主建构教学活动”为核心的生成性学习方法,为课堂上的教和学指引新的方向。而综合实践活动就具备生成性特征,因此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生成性学习活动。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活动的自主构建,并同时在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并收获成长。站在劳动教育视角下理解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这种生成性,可以说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学生劳动意识和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原始动力。在这种生成性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形成相互协作、团结精神、合作意识等良好个人品质,为未来工作、生活提供助力。
三、基于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策略
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应当是一项长期工程,且是一项追求持续性收益的长期工程,而不是一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将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渗透、贯彻到每一个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让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而在传统的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并没有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实践的全过程中,导致综合实践活动在劳动教育的层面上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也始终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在此背景下,小学教师在设计指向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需要做好融合生活的综合实践主题设定、基于实际的综合实践形式创新,以生活劳动、主题劳动和集体劳动的配合,推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
(一)结合生活设定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劳动是一种不被框定在某个特定场景中的活动,劳动教育则是一种不局限于课堂或学校的教育。站在某种视角下看的话,生活中的所有场景都可以是劳动场景,生活中的所有活动也都可以成为劳动主题。因此,教师基于学生劳动素养培养,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需要与生活形成紧密的联系,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需要结合生活来设定综合实践主题,借生活中常见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形式,落实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助力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
以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材中第一单元第1节“居家生活安全”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设定“保障居家生活安全要做什么”的综合实践主题,然后立足安全主题设置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扫地、倒茶、浇花等生活劳动,渗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劳动教育,如在扫地时要注重整理地面上挡路的杂物,在扫完地以后要把扫把放回原位,避免家人在行走时被地上的杂物绊倒,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损伤;又如在倒茶时要拿稳水壶和放稳水杯,避免热水烫伤;在浇花时要注意水是否洒在了地上,避免滑倒等。总之,在生活劳动中,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需要以劳动中的安全作为切入点,本着教会学生如何安全地参与生活劳动的目的,在理论讲解与实践锻炼的结合中,同步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安全意识,助力学生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创新综合实践劳动主题,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是同时具备实践性、综合性和生成性特征的教育活动,在社会需求与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目标等作出各种适应性的调整,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实践中积累多种经验与形成多种能力的机会。对此,教师需要在基于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中,以实际的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为参考,完成对综合实践活动实践形式的创新,依托各种主题劳动完成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
1.职业体验劳动。
职业体验是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极具价值的一个实践方向,能够通过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为学生建立对这些职业的完整认知和深刻了解,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行业肩负不同工作职责的劳动者,是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
以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材中第四单元第6节“种蔬菜”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农民”这一职业设计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站在种植的视角下,引导学生完成耕作的职业体验劳动,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体验、明白农民的辛苦。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室外,在学校划定的种植区里带领学生种植一些应季且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农作物,而学生在耕作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完成的实践任务包括种植任务、管理任务和收获任务,其中种植任务包括挖地、培种和栽种,管理任务包括浇水、除草和除虫,收获任务包括采摘、翻地和烹饪。基于农作物生长存在周期的时间需求,教师开展的“耕种”类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被设置为一项持续进行的周期性实践活动,以此让学生完整体验耕种的全过程,真实感受农民工作的艰辛,为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提供助力。
2.服务实践劳动。
服务实践类的活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个人服务、家庭服务和社会服务,而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实践,实际上就是小学生在生活中直接参与的三种劳动,也是小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劳动认知、劳动能力和获取劳动技能的三种主要劳动形式。那么在基于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三种服务性劳动设计实践活动。
以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材中第四单元第6节“我为我家做绿化”为例,教师可以从家庭服务的视角出发,以绿化为主题组织服务类的综合实践劳动,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和家庭环境建设。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家的生活环境,确定不同房间里需要摆放哪些植物,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可以摆在家里各个方位的绿植盆栽。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家庭环境建设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完成包括打扫、整理在内的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真实参与家庭环境建设与维护的全部环节,以具体的劳动为载体带领学生感受父母的辛苦,以及获取服务父母的成就感,而这也能为学生劳动习惯和主动参与劳动意识的养成,提供极大的支持和助力。
(三)基于学情组织集体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如果要以参与人数为标准,对劳动的类型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划分为个人参与的个人劳动和集体共同参与的集体劳动。对于小学生来说,以集体劳动实践形式开展的劳动教育更利于养成学生的劳动素养,因为集体劳动中与同伴的协作和配合能更好地弥补学生个人能力上的不足,为劳动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开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因此,在基于学生劳动素养培养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灵活调整综合实践的单位,以便更顺利地开展集体劳动并实现集体劳动中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具体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践环节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个人的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和劳动能力有完整了解和准确认知的前提下,将学生合理地划分为人数相当、水平相差不大的小组,然后再参考各个小组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设置小组任务,借助明确的任务内容和清晰的任务目标,引导学生科学地开展集体劳动,以此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劳动教育存在内在契合性的课程,是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能够为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助力。因而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落实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具体到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劳动素养培养中,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劳动认知、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需要,立足实际和实践,为学生设计更多主题不同、任务不同、形式不同、目标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参与劳动、体验劳动,并以此实现最大化发挥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育人价值,进而为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持续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