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并举培养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2024-08-28 00:00罗诗雨
家长·下 2024年7期

写作是一项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事物、阐述观点、表达感情的创造性活动,是语文综合素养的直观体现,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常谈常新的话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成为引领教学的新理念,对于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面对素养立意新要求,小学语文传统的讲练式写作指导方式局限性尽显,学生陷入写作难、写作差的困境,加快教学模式转型,带领学生突破写作困境成为教师亟待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现状

在写作这一综合性的语言应用活动中,小学生的表现差强人意。具体而言,写作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缺乏真情实感。写作是自我观念与情感的表达,优秀的作文在写作手法上不尽相同,但一定具备内容真实、情感充沛的共通点。小学阶段侧重写作启蒙,写作主题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强调学生表达真实的生活感受或思考。但是小学生未能将个人生活经验、成长见闻与写作关联起来,作文内容脱离实际,不够真实,缺乏真情实感。第二,缺乏个性和新意。小学生未能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写作素材来源大多是优秀的作文范例。虽然借助范例模仿能够快速地获得写作方法或技巧,但是同样禁锢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削弱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名言或辞藻堆砌、照搬案例、模仿套路等现象并非个例,造成写作内容千篇一律、思路如出一辙的问题。第三,缺乏缜密逻辑。写作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根据语言规律的有序表达,即逻辑是提升作文可读性的关键因素。然而,纵观小学生的实际表现,其缺乏谋篇布局的意识,通常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写到哪里算哪里,导致写作主线不清晰,写作结构不完整,内容衔接不紧密,作文质量大打折扣。

二、影响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学生主观因素

学生作为写作教学的主体,其主观态度与认知是影响写作能力的关键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写作兴趣低迷。兴趣是最为持久稳定的学习驱动力,是促使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深度探究的要素。但是由于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畏难心理或是消极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细致观察、主动积累、认真思考、总结梳理等积极的学习行为,造成n8DUlpAIPySwsEqZLW7t2FVwCg2Rlt1YfFTFMecaFqg=写作能力停滞不前。第二,写作方法单一。写作是一项兼具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的综合活动,以语言运用规律为依托,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但是小学生的写作认知相对浅薄,所掌握的写作方法较为单一,即便是积累了些许方法或技巧,也不会灵活运用,成为影响写作能力跨越式发展的症结所在。第三,写作习惯欠佳。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重在积累,从语言、知识、方法、情感等多个方面汲取养分。但是,小学生的积累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习与生活中的可用素材并未得到充分地关注、挖掘与利用,难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

(二)教学客观因素

教学是相机诱导的过程,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更需要教师的点拨与扶持。但是,在应试教育观念尚存的当下,教师的写作指导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成为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客观因素。第一,从教学内容角度而言,存在封闭的问题。写作能力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关键能力,其依赖于语文综合素养的支撑,遵循“输入、内化、输出”的语言发展规律。但是,一些教师采取“就事论事”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写作与阅读、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了教学“孤岛”,切断了涵养写作能力的源泉,教学效果自然难以达到预期。第二,从教学方式角度而言,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教师通常采取“知识解析、学生写作、评阅修改”的写作指导方式,将重心放在了知识的传递与结果讲评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缺乏对写作方法、规律的深度剖析。与此同时,小学生的理解力、转化力较为薄弱,难以将客观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属我”的写作素材,更谈不上运用到写作中。在缺乏精细化、针对性理论支持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反复地练习,学生很难获得突破性成长。

三、提升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引导素材积累

1.注重课内外阅读。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最为基础、简便的方式,但是由于小学生阅读习惯与方式的局限性,未能激活阅读的积累功能,教师需要采取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建立边阅读边积累的意识。除此之外,阅读广度是决定素材厚度的关键,单纯依靠教材中有限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注重课外阅读拓展极为必要。因此,教师依托课内外双主线组织阅读活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丰富写作素材积累。

以“我来编童话”写作教学为例,本节课围绕编写童话故事展开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童话故事的特点,能够利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让童话故事更加丰富、精彩。本单元编排了四篇同主题的课文,而且童话类的绘本不胜枚举,为读写结合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在课堂,教师渗透批注式阅读方法,促使学生改变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素养。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经典的童话,语言生动、描写细致,不失为积累素材的优良载体。教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用符号或文字的方式标注出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如“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积累精细化描写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在课后,教师向学生推荐童话故事课外读物,如《海的女儿》《园丁与主人》《丑小鸭》等经典篇章,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完成阅读,并将读到的优美词句摘录下来。这样,通过课内外的相互加持,促使学生积累多样化的写作素材。

2.链接日常生活。

生活是写作素材的又一重要来源,在真实性与情感性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教师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认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运用文字的方式将这些美好瞬间记录下来,构建写作素材库。

以“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写作教学为例,本节课的写作围绕生活展开,认知要点即为观察印象最深刻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并有条理地写下观察所得。教师根据写作主题组织多样化的观察活动,将写作教学与日常生活关联起来,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首先,打破教学时空局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展开实地观察。例如,以校园为场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为喜欢的校园一角展开观察。为了提升观察的实效性,教师引入观察记录表,围绕这一辅助工具,在观察目标、观察维度、观察方法等方面给予学生提示,为写作提供精准且丰富的素材。其次,将观察活动融入日常生活,进一步拓展素材维度。例如,布置观察类的长期作业,让学生任选一个生活事物进行持续的跟踪观察。观察对象可以是家中的盆栽,可以是上学路上的一株植物,也可以是所养的宠物等,并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事物的变化,日记形式不局限于文字,可以融合绘画、照片等多种媒介,让积累的素材更加全面、立体。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并记录实践感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渗透方法技巧

1.谋篇布局方法。

针对小学生写作内容不完整、逻辑混乱的问题,教师应加强谋篇布局的相关讲解,引导学生梳理写作的一般序列,形成完整的写作思路。鉴于小学生接受力与理解力的局限性,教师借助问题对方法要点进行分解,促使学生从典例分析中抽象出作文结构布局的一般方法。

以“那次玩得真高兴”写作教学为例,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抓住一件事情的要素,学会怎样把事情写清楚,清晰地表达内心情感。记事类的作文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最为基础的写作类型,教师从细节着手,引导学生掌握布局方法,提升写作构思能力。首先,分析习作要求,找到结构中心。教师围绕“那次玩得真高兴”题目设问:在主题要求中,你发现了哪些关键信息?带领学生分析写作轴心,如“那次”强调过去的经历,“玩”突出内容主体,“高兴”强调情感色彩。其次,在学生明确写作切入点之后,带领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回忆愉快的玩耍经历,罗列具体的事件,如一次课间跳绳、捉迷藏、拔河比赛等,确定写作的核心素材。最后,根据所选事件梳理写作思路。教师提出思考问题:想一想那一次游戏你们是怎么组织的?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挖掘游戏细节。教师则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要点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缘由、过程以及结局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提炼的关键信息,尝试进行分类,总结出记事的一般结构,即基本要素、起因、经过、高潮、结尾。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主动发现写作方法,提升谋篇布局的能力,增强作文的完整性与层次性。

2.解析写作手法。

语言是作文的血肉,而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决定作文的可读性。教师注重渗透写作手法与表现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促使学生改变“流水账”式的写作方法,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以“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写作教学为例,本节课的写作要求为介绍一个熟悉的人,抓住人物特点,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教师根据开头、过程和结尾在作文中的作用,向学生解析语言表达技巧。首先,开头是作文的门面,起到引入主题、激发阅读兴趣的重要作用。开头的写作方法包括直入主题、设置悬念、引用名言警句、巧借修辞等,教师甄选具有代表性的范例作为辅助说明,促使学生快速理解不同的开头写作方式。其次,过程是作文的核心,严谨有序地表达是优秀作文不可或缺的要素。教师根据不同的写作需求,带领学生揣摩刻画人物的语言表达手法。例如,最为常用的肖像描写,通过对人物外貌、衣着、神情、姿态、语气等表征的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又如,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通常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活动以及语言对话等方式。再如,在反映人物品质方面,则依托具体的事例进行描写。这样,通过分类探讨,促使学生了解写“活”人物的方式。最后,所谓“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结尾是作文的点睛之笔,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结尾的写作手法包括首尾呼应、议论抒情、总结点题等,教师组织微写作实现教学做合一,促使学生掌握结尾写作手法。这样,通过分解式的写作手法,为学生的作文提供理论支持。

(三)强化多元训练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韩愈曾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反复地汲取与实践中塑造起来的,所以组织多元化的写作训练极为必要。教师应坚持“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练笔机会,促进语感的形成,实现落笔成文。

以“我的植物朋友”写作教学为例,本节课的写作任务是介绍一种喜欢的植物,将自己观察所得以及内心感受写出来。教师从写作主题出发,设置随文练笔和微写作两种训练活动,打造课内学方法、课外做沉淀的教学模式。首先,随文练笔。课文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佳作,不仅内容生动,而且契合学生的认知层次。以课文为蓝本,根据单元写作主题,组织写作训练,拓展学生的写作方法,丰富表达方式。以围绕《荷花》展开仿写、改写练习为例,教师选择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如“荷花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设计仿写以及替换其他修辞方式的改写训练,促使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方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其次,随机微写作。写作不应仅限于专题训练,还需要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教师抓住各种碎片化的时间或是奇妙的瞬间,组织学生展开随机微写作。例如,在课前三分钟,教师随机拟定主题,让学生“开火车”,每人围绕主题说一段话。又如,当看到天空中形态各异的云彩时,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所见与所感写一段话。通过随机性的微写作实现写作训练的常态化,活跃学生的写作思维,提升他们的个性化创作能力。

(四)注重互批互改

鲁迅先生指出:“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修改是润色作文的重要途径,是复盘写作思路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有力举措。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而言,教师拓展作文评改主体,采取生生互评互改的模式,让学生有机会阅读他人作文,了解彼此写作能力的差距。同时,以读者视角拓展写作思路。

以“奇妙的想象”写作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完成想象类作文写作任务,该任务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借助互批互改,引发学生之间认知与思维的碰撞,启发学生更为丰富、新奇的想象。首先,搭建评改小组。小组的搭建应突出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能够引发深度讨论,且增强过程体验。因此,教师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小组,成员涵盖学优生、具有不同能力优势与短板的中间生以及学困生。其次,组织互评互改。教师将学生的作文随机发放给各小组,并分发评改记录表。要求每一位学生作为评阅的主体,给出个人评改意见。再由小组长牵头对不同意见展开探讨,得出统一结论作为最终的评改意见。由此突出个体的参与性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性,保证互评互改的客观与全面。最后,评改后的讨论与修正。在完成互评互改之后,学生可以阅读他人给出的评价和意见,也可以提出异议。教师则组织学生展开进一步的集体讨论,达成认同之后进行反思与修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催生个性化表达是小学语文写作指导的关键,对于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打破墨守成规的程式化教学思维,立足写作认知特性与学生主体需求,尝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攻克写作难点,提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