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多元化教学策略研究

2024-08-28 00:00张丽文
家长·下 2024年7期

众所周知,写作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难点之一。当前很多小学生都存在谈“作”色变的问题,写出来的文章内容雷同、语言不通、情感淡薄、形式固化,充分暴露了写作能力薄弱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教师需改变传统单课时、割裂式的写作教学现状,连接课堂内外,从多元建构的角度重组写作教学样态,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文章从写作现状出发,客观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多种因素,并聚焦学生真实需求,探讨了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多元化策略,以期提高写作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小学生写作现状

现阶段,小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因此很多教师不免出现如下疑惑:苦口婆心教技巧,细致耐心作评改,学生递交的答卷还是不尽如人意,为何投入巨量时间和精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仍旧难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立足学生真实情况,审视他们的写作现状,对学生面临的写作困境无法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导致教学时间、精力用错地方。目前,小学生写作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素材积累太少。素材是作文的“米”,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足够的素材支撑,小学生自然陷入写作困境。在实际教学中,一段素材用到老的现象不是没有,抄袭素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素材不足让学生难以产生“好点子”,甚至即便有“好点子”也没用武之地,导致想要表达的思想难以落地。这样一来,学生最终写出的作文,便成为语言堆砌的空壳,空洞且没有感染力。

第二,书面表达困难。有些学生平时注重积累素材,但却不知如何处理并加工这些素材,导致写出的句子不完整、不通顺、不准确,语言啰嗦、词语低级,再好的素材也无法体现其应有之义。书面表达欠佳是很多学生写作的共性问题,也是让学生频频发出“作文难,难如上青天”呐喊声的重要原因。

第三,写作动机不强。小学生目前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占据主导的阶段,兴趣、动机是推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在因素。写作其实并非大难之事,只要多想、多写、多总结、多反思,总能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佳作。但目前,很多学生一提写作便望而却步,常常因短期无法获得成功,便轻易放弃努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写作动机不强,面对写作任务也是敷衍待之,陷入“越写越抵触”的恶性循环。

二、影响小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素材来源狭窄

从分析小学生写作现状来看,他们积累的素材太少,普遍存在素材复用和抄袭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学生自身并没有积极积累素材的意识,且积累素材停留在依参而为,即阅读课上,教师让记哪些词语句子,便依葫芦画瓢将其摘抄下来,好词佳句大都来自课文学习,对于日常生活点滴,缺乏主动观察和记录的习惯,最终导致“方到用时才觉少”。另一方面,教师没有为学生创造积累素材的机会和平台,没有指导学生去哪里挖掘素材、怎样积累素材以及该如何扩大素材库。学生缺乏写作意识,教师缺乏引导,导致写作素材来源狭窄,侧面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练笔机会少

通常将听、说、读、写四个要素作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写作能力。细细观之,语文听、说、读、写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四大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促推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但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存在“孤岛”效应,常常与听、说、读教学割裂开来,学生动笔写作更多体现在特定的单元习作课上,练笔机会少之又少。同时,由于时间紧、任务急,学生在写作训练时普遍存有焦虑情绪,促使练笔效果大打折扣。种种原因直接造成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薄弱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三)写作指导固化

小学生还无法进行成熟和系统的语言建构,而写作又是一项直观反映语言素养的活动,所以学生学习写作依赖教师引领,写作能力的优差也与教师指导方法息息相关。但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存在一种“应试化”育人思想,所提供的写作指导方法趋于模板化思路,即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作文结构工整,但也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导致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写作是一种依赖主体个性的创作活动,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学生个性写作,强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改变模板化作文教学思路的原因,以此从根源上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底层逻辑,提高运笔兴趣。但目前,很少有教师彻底改善固化指导的弊端,不仅影响学生养成写作兴趣,还制约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向更高水平进阶。

三、小学语文多元化写作教学策略

(一)广掘素材来源之渠,丰富学生写作积累

前文言到,素材积累太少是导致学生陷入写作困境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积累写作素材,并鼓励学生养成日常积累的良好习惯,不断充实素材库。如此而为,在大量素材支撑下,学生便不会轻易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在处理任何角度的命题时,能够做到灵活取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渠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阅读中积累,二是在生活中积累,具体而言:

1.广阅读,善积累。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渠道,一方面,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最频繁的语文学习材料,且语文教材选篇大都为文学经典,每一篇课文都精准对应了学生当前学段应具备的水平,课文包含的语言知识能被学生理解、吸收。基于此,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在阅读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将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摘抄下来,并做好圈点批画,并对这些词语句子做好准确释义,理解它们的应用场景。这样,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之后,便可积累优质的语言素材。

比如,在《桂花雨》一课中,作者运用了大量写景的优美词语,把桂花雨写得活灵活现,让人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如“浸、情浓两兼、清芳袭人、香飘十里、点缀”等,这些词语不仅刻画了桂花香,还可以用在描写其它花朵上,值得积累和学习借鉴。另外,教材课文虽然经典,但毕竟篇幅有限,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广泛接受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并从中积累更多好词佳句。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手不离笔的习惯,及时把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下来,整理成读书笔记,实现语言积累、材料积累的目的。

2.多观察,重积累。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浅,社会参与程度低,所以眼睛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观察成为他们积累素材的重要渠道。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对自己身边的人、物、事进行细致观察,将观察到的好玩、有趣或触动自己情感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并积极锻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生活经验,扩充写作材料库。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观察指导:第一,传授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很多学生混淆“观察”和“看”,所以观察事物只停留于表征,所写的观察日记只是记录事物的轮廓,不深刻、无内涵,这种素材对学生的写作帮助不大。所以,教师要传授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不仅限于用眼睛看,还要尝试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调动多感官开展认知探究。同时,观察也不能单单停留在感官认知上,还要在看、摸、听、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才会深刻丰厚。第二,培养学生日常观察的习惯。很多学生观察行为单单体现在写作之前,如教师布置一篇植物写作任务,学生才会去睁开眼睛、竖起耳朵、伸出小手去观察获取写作素材。可见,日常观察积累十分匮乏。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教师可以布置“日常一观”的课外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生活观察日记,观察对象可以是家庭琐事,可以是游戏趣事,也可以是路上奇闻。总之,要将能吸引注意力、留住眼睛、促进思考的人、物、事作为观察对象,逐渐将观察意识厚植于学生心田,使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越来越多。

(二)打破写作孤岛效应,促进学生常态练笔

从小学生写作现状和原因归析中可以获知,学生作文书面表达困难,是由于日常动笔机会太少,写作学习陷入“孤岛效应”。若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多为他们创造练笔的机会与平台。当写作成为一种常态,学生的恐惧感、畏惧感自然就会消失,写作兴趣与能力便会实现发展。一般引导学生练笔的渠道有三种,一是读写结合,二是微型写作,三是特色活动,具体而言:

1.读写结合,妙笔生花。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练笔的常用手段,也是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语言建构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主要有如下两种形式:

第一,随读写作。即教师依托课文阅读,让学生聚焦文章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缩写、改写、续写等活动,充分学习作者的运笔技巧,以小练笔的形式将学到的语言知识表现出来,丰富习作经验。比如,开展《桂花雨》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挑选一段自认为精彩的段落,对其进行仿写。有的学生与作者“摇花乐”感同身受,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经历,于是便针对这一段展开了仿写:“我们正在尽情戏耍,无意间撞到了梨树枝干,抬头仰望,葱绿的树叶中飘落出数不清的白色花瓣,它们好似白色的雪、芳香的雨,正如天女下凡那般好看。有个小伙伴受到启发,大家继续用力晃动枝干,于是柔柔绵绵的雪花便无穷无尽地飘散下来,不一会,地上就被铺上了一层白色的地毯。”当学生写出优秀的仿写作品后,教师要不吝表扬,拿出来让大家一起欣赏,并邀请小作者上台讲讲自己的写作思路。这样,既可以深化读写结合成果,又可以满足学生的荣誉感,在榜样带领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第二,读后写作。语文教材单元以双主线编排,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齐头并进。所以,教师可以聚焦单元训练要求,借助课文帮助学生认识立意对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并在阅读过后,为学生布置一篇同类立意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中掌握的语文要素建构框架、组织语言,写一篇小短文,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场景、一个物品,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长期践行读写结合,为学生创造知识迁移的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练笔机会,还可以消除他们对写作的畏惧感,这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2.微型写作,趣味训练。

微型写作也被称之为“微作文”“小作文”,主要是指用时较短、篇幅较少的写作训练。这里的微型写作是与单元大作文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要求学生写作字数不超过200字,写作的主题立意侧重于某一方面,更倾向是一种“专题训练”。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描写一处简单的景色、描写一个特定的人物、描写一种有趣的事物等。微型写作主题简洁、要求简单、落实轻松,不仅能够极大程度地增强写作训练的趣味,而且还可以快速拔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正因为如此,微型写作成为学生练笔的常态化手段。

基于生活作文理念,教师设置微写作命题时也要着眼于学生日常,选择他们熟悉的事物作为写作训练对象,这样既可以拉近写作与生活的联系,也能促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比如,在训练学生刻画人物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写一写自己的父母,从外貌、行为、语言、性格等方面,把父亲或母亲的形象真实还原出来,也可以通过对父亲或母亲某一鲜明特征的刻画,让大家对其形象形成直观认识。又如,在训练学生描写景色时,可以让他们选择校园一角作为写作对象,观察一下随着天气、时间推移,校园一角的景色会出现哪些变化,随后再运用学到的写作技巧,把景色变化按照一定顺序描写出来,赋予景色描写别样的意境。完成微作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作文评改,分享展示小组公认的最佳作品,并说一说推选理由。这样,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评价、思辨、交流能力,进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写作综合能力。

3.特色活动,个性表达。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常态化练笔,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单元习作等板块,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引导学生制作读书小报,书写演讲稿。通过特色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练笔机会,促使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

例如,小学语文四上第一单元的习作任务,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要求他们以书面的形式“推荐一个好地方”。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可以在写作之前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演讲内容围绕“好地方”选材,可以是之前去过的旅游景点,也可以是日常玩耍的秘密基地,要求学生撰写的演讲稿要短、美、精。扎实推进课前三分钟演讲,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单元习作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够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个性表达。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演讲过程录制成短视频,分享到班级群、家长群,给予学生表扬和肯定,调动学生撰写和演讲的积极性,由此促成常态练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写作是输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小学生写作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教师剖根溯源,了解学生写作低质的原因所在,并从素材来源、常态练笔、写作指导三个角度,探寻写作教学的多元化路径,充分展示写作的魅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为其长远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