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教育探究

2024-08-28 00:00李美娟
家长·下 2024年7期

大单元教学指的是以内部存在关联的课程单元为教学内容载体,站在整体视角下,对学生开展的系统性、综合性、结构化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独立课时的教学,大单元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完整的思维体系,对学生知识、意识、思维、能力的共同提升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中小学音乐衔接教育是指,音乐学科在中小学过渡阶段的衔接性教育,旨在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过渡到中学阶段的音乐学习,包括知识过渡、能力过渡、心态过渡、目标过渡等多项不同的内容。本文则围绕大单元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衔接教育展开,对音乐衔接教育的内涵、意义与问题,大单元背景下小学音乐衔接教育的思路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大单元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衔接教学策略。

一、音乐衔接教育的内涵、意义与问题

(一)音乐衔接教育的内涵

在定义上,衔接教育主要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中,两个不同学段间教学内容互相接续的课程教育,开展衔接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两个不同学段间,知识、能力和学习方式的顺利过渡,为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音乐衔接教育就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学段间,指向音乐知识、音乐能力、音乐学习方式的过渡性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学段的音乐学习。

(二)音乐衔接教育的意义

从课程设置上看,音乐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实践上看,音乐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的重要载体和落实美育的重要路径,对学生当下及未来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激发学生音乐潜能、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等方面。音乐学科的教学是否有效,也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理解、文化素养和科学认知的发展情况。在小学升中学后,音乐学科的课程内容、教学需求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小学阶段形成的音乐认知和学习习惯明显变得不够用,尤其是在中学初期的音乐课堂上。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升入中学前,并没有形成满足中学音乐学习需要的音乐基础,小学音乐教学理念和中学音乐教学理念间的差异更突出了这种不足,对学生的音乐感知和音乐理解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因此,在中小学过渡阶段开展音乐衔接教育就显得极为必要,能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音乐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三)音乐衔接教育面临的问题

1.部分中小学,采用的音乐教材版本不统一,其中的教学内容设置也采用不同的逻辑体系,导致衔接上出现部分内容重复或残缺的问题。

2.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认知和心态的变化极快,尤其是从小学升入中学后,自尊心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的表现欲,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音乐表演这类能表现自己的活动。

3.相较于小学,中学阶段的课程安排更突出了文化课的重要性。教师对文化课教学的重视也会影响学生,让学生对音乐学科和音乐学习产生错误认知,认为音乐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或认为音乐学习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这种错误认知,导致学生丧失参与音乐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4.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身处两个不同的教育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交流互动的机会,也基本不会主动进行互动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的音乐教学和中学的音乐教学变成两项独立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显得割裂,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衔接,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大单元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教育的思路

在大单元背景下,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衔接教育,实际上指的是以大单元教学的形式,对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一)以单元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

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大单元教学主要是以单元为内容载体,注重探究学科内部知识点间关联性,通过将存在内在关联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建构新知识体系的方式,强化知识间的联结,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系统性认知。对此,教师在引入大单元教学模式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衔接教育时,首先需要以单元为单位,对音乐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将小学、中学音乐教材中存在逻辑关联的知识内容联系到一起,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也学习新知识。而这种知识体系下承上启下的教与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衔接,能够为学生知识能力的过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不同的侧重点建构结构化教学流程

开展衔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心态和能力层面的过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高层级的课程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从衔接出发,有侧重点的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在明确学生知识、能力、认知基础水平的前提下,先完成对大单元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再完成对大单元教学流程的针对性调整,建构一个侧重点不同的结构化教学流程,为课堂教学过程的有序推进提供助力。而在大单元的宏观背景下,教师可以基于二次重构的完整课程体系,对不同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作出更有逻辑的调整,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

(三)在实践维度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能力训练

相对于其他的文化学科,音乐这一艺术学科实际上有着更强的专业性。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教育新生态下,音乐教学的专业性被进一步地放大,这也就意味着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特定的乐理知识和声乐技巧外,还要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音乐情感的感知。而这种理解作品和感知情感,在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更加突出。基于此,教师在大单元背景下,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衔接教育时,需要将对学生的能力训练纳入大单元教学体系,在实践维度上更多地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感受音乐,系统化地推进对学生音乐感知、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大单元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教育策略

大单元教学的基础构成,包括成体系的课程内容、逐步推进的教学目标、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活动和能推进螺旋上升式发展的教学任务。这些基础构成都指向教师在知识、意识、思维、能力、认知等层面,对学生进行的系统性训练,与当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相符。站在中小学音乐衔接教学的视角来看,大单元教学本身具备的系统性、综合性、结构性优势,也有助于实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螺旋式提升。而要想最大化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优势,完成对学生的个性化、全面性培养,教师需要结合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基础特征,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实际需要、心理变化和教学的三重视角,为学生设计层次化的单元教学内容、递进式的单元教学活动,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便落实对课堂教学进程的螺旋式推进。

(一)立足学生实际学情,设置层次化的单元教学内容

无论是从新课标出发,还是从实际出发,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下,推行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都是当今时代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中小学的衔接教育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更好地推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衔接,教师需要立足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设置层次化的单元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跟上每一个教学阶段的课程学习,进而逐步完成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过渡。

以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材导向下的音乐课程衔接教育为例,小学六年级音乐教材中每个单元需要学唱和欣赏的曲目,在数量上呈现出一种浮动的平衡状态,而在初中七年级的音乐教材中,需要欣赏的曲目明显增多,音乐类型也变得更加全面。对此,教师需要以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变化为出发点,立足学生音乐学习心态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对教材中由人文主题引导的自然单元进行拆分和重构,建构由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或演奏乐器引导的课程大单元。在此基础上,对小学与中学音乐教材中的曲目进行分类,将与不同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演奏乐器对应的曲目,归到不同的课程大单元中,之后在课程大单元内部按音乐编排的难易程度进行调序,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心态和学习方式的调整。

(二)立足学生实际需要,组织递进式的单元教学活动

在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的音乐衔接教学上,教师同样需要将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看作开展教学的第一步。而在学生自尊心与自主意识都进一步增强的中学阶段,教师需要从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通过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同时为学生建立参与学习的自信。具体到以大单元为底层框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组织递进式的单元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性。

例如,在“告别过去与迎接未来”主题音乐大单元中,教师需要本着为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和学习认知的需要,以“总结和延续”为主线,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小学的音乐课上,大家都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呢?以唤醒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印象。而在这一问题下,教师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达和展示,并基于学生的表达和展示,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以博得学生的好感,为后续学生对教师信任的建立奠定基础。紧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题:那么在初中的音乐课上,你觉得老师会通过什么方式来教学音乐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初中音乐课程的向往和求知欲,并通过学生给出的答案,分析学生的需要。随后,教师参考学生的分享和反馈,以“聆听”和“感知”作为关键词,组织对比式的教学活动,在带领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音乐本身的魅力,进而逐步将学生对音乐教学的理解从“学习如何唱歌”转化为“学习如何欣赏音乐”。

(三)立足学生心理变化,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与初中的过渡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成长会极大地改变学生的心态和性格,不少学生在面对全新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和退缩心理。这种害怕与退缩心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会导致学生跟不上初中的教学进程。那么在大单元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衔接教育中,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心理变化,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抓住音乐本身能舒缓人心情和缓解人压力的功能,用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初中阶段,进一步的音乐学习。

具体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初期的音乐课,带领学生了解初中阶段的音乐学习内容,并选取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曲目开展趣味教学活动。例如,对选定的曲目进行速度上的改编,在演奏过原曲后,再分别演奏慢速和快速的版本,最后引导学生以听感为基础,分享自己在聆听中,对三种不同速度版本的音乐产生的不同感受。而在这种不以掌握乐理知识或音乐技巧为目的的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会被拉近,课堂的整体氛围也能够变得更加轻松和融洽,而这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实现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四)立足三重教学视角,推进螺旋式的课堂教学进程

首先,在纵向维度上,教师需要以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和学习阶段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为根据,设置梯度渐进且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避免出现错位教学和重复教学的情况;其次,在横向维度上,教师需要更加关注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扩散,为学生知识水平与认知水平的螺旋式上升创造可能;最后,在前后维度上,教师更需要立足音乐课程教学的四个内容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落实音乐教学的承上启下。

以“京剧”主题的音乐大单元为例,教师在梳理教材中京剧相关的音乐作品时,需要基于对不同音乐作品所属单元主题及作品本身音乐特征的解读,对学生接触过、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以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为中心,结合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不同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扩散和知识面的构建。最后,教师还需要立足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表演或创编,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过渡阶段开展衔接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程知识和提升个人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当下及未来的课程学习。而在开展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衔接教育时,教师则需要着眼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目标的升级和教学方式的优化,在小学和中学的音乐课程体系、音乐教学体系间寻找转折点,立足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心态和认知的过渡。就当前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践而言,将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实践,是有效推进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的关键。教师需要基于衔接教育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综合性更强的锻炼与指导,确保学生的音乐认知和音乐学习能力能够完成质的提升。

注:本文系福建省龙岩市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美育进中考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研究”(立项批准号:JKYJX22-3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