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学科融合的实践策略

2024-08-28 00:00方治豪 熊颖
家长·下 2024年7期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劳动观念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高中劳动教育存在与思想政治学科分离的情况,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通过对高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学科融合实践课策略的研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方法,为实现高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学科融合提供有效借鉴。

高中劳动教育,源于家庭在世代传承中确立的一种稳固的道德规范、传统习俗、处世原则、生活风格及生活方式的总和。在现代社会,其影响力已扩展至家庭之外,不仅彰显道德力量,且关系到个人生活与生存技能。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劳动教育不再仅限于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而是学校与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培育方式。因此,将高中劳动教育纳入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育体系,研究跨领域融合教育的现状、价值及策略,显得至关重要。

一、高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实践的价值

劳动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积极参与劳动的意识和习惯,思想政治教育则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两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思政学科教学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劳动教育更为侧重实践过程,为思政学科教学创造实践环境,有利于贯彻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首先,高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的价值,体现在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作用。思想政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引导,帮助他们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和道德准则。而高中劳动教育则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这些理论和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种融合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高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发挥自己的领导力等方面的知识。而在高中劳动教育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及如何克服困难和挑战。这种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既具备思想道德素质,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两者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且积极的意义。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运行规则和道德准则,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学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总之,高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使得学生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高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实践的现实困境

第一,教育理念的差异使得这两种教育的融合存在一定困难。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高中劳动教育分开进行,没有充分认识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劳动教育在过去的教育理念中,往往只进行“扫地课”“整理课”等单纯的实践类课程;思政教育课在“劳动与分配”内容的教学中,也只是进行“分配制度”“收入类型”等纯理论内容,与实际生活存在偏差。这种分离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能因为缺乏配合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劳动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当前高中课程设置的缺陷对融合实践的开展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这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往往存在很大的问题。这种分部门管理的方式,虽然有利于各自发挥专业性,但也造成了诸多沟通不畅、协调不力等问题。例如,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劳动教育部门对于课程设置、活动安排等方面往往存在分歧,导致学生需要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接受教育,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一现象使得两者的融合在实践中遇到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例如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往往出现时间冲突,而在教学内容的协调上,也往往存在内容重复或者缺失的问题。这些困难使得融合实践的开展变得异常困难,同时也限制了高中教育的整体效果。

第三,教学方法的刻板单一也是影响融合实践效果的关键因素。众多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讲授、演示等方法,缺乏对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关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能导致融合实践仅停留在表面。

第四,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也是融合实践难以落地的原因之一。许多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无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实践进行科学评估,导致融合实践的效果无法得到有效检验。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教师和学生往往难以准确评估融合实践的效果。在教育领域中,融合实践通常指的是将不同的学科或领域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进行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要判断这种实践的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在没有明确标准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可能会对实践结果产生不同的看法,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教师会认为种植瓜果蔬菜是一次有效的实践课,而学生看到种出的果实不甚美观,班级与班级之间进行攀比,认为实践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与此同时,学校也无法对高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进行有效地监控和管理,导致融合实践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出现形式主义的问题。可见,评价体系的缺失也是阻碍融合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实践的策略

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充分认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推动两种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开展教师培训、研讨会等形式,提高教师对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各类教师培训活动,使教师充分认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的意义和价值。在培训中,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形式,让教师深入了解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的实践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健全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例如,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支持他们开展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的研究;在评价体系中充分考虑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第二,要探索实践融合课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也是一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发展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主张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针对新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实践”教学要求,加入劳动教育与劳动精神的实践课程,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例如,在思想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的第二单元第四课——收入与分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体验工人、学者、技术人员等工作岗位,了解工作内容与工作报酬的关系,选取其中一个职业的“工资条”作为教学参考,分析其收入构成与来源。这样,让学生深度感受劳动创造财富,弘扬劳动精神的同时,也能达到课程目标,即让学生了解收入构成与来源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探索其他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

第三,优化课程设置与评估机制。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应深入研究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评估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进行评估,既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关注其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在评估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时,需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独立思考及应用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科素养等方面,确保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评价主体上,加强与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要营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氛围,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

四、高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实践的课例

本文选取了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统编版)》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中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作为融合课例进行展示。本课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打造梦想中的完美农场”劳动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设问,如“如果你是农场主,你打算如何将不毛之地打造成完美农场?”“农场建设伊始,农场主做了什么,给农场带来显著成效?”“初见成效的农场会出现什么意外?”“面对郊狼围攻羊群,你会不会扣动扳机?”等,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讨论与分享,在探讨中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和迷思,同时让学生了解农场种植、养殖、生物链等一系列劳动技巧,并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课程通过FLASH游戏将狼羊菜导入,让学生通过“尝试”,找出“狼——羊——菜”三者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通过新颖的游戏导入,让学生明白在不经意间,哲学的观点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认知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通过运用哲学思维,能够更好地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深化对各种现象和问题的理解。

而后播放视频《完美农场》选段一:一群年轻人打算将一片不毛之地打造成心目中的完美农村,如果你是农场主,你打算如何做?邀请学生发送弹幕进行讨论,教师选取部分弹幕,邀请弹幕发送者,进行弹幕答案的深入分享,教师点评学生分享的弹幕答案和观点。而后进入合作议题探究,播放视频《完美农场》选段二。农场主做了什么,给农场带来显著成效?在播放视频过程中,邀请学生在视频中找到给农场带来显著成效的原因。在视频中找到答案:“不添加过多人工干预”(联系具有客观性)、“利用普遍存在的食物链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种植多种多样的植物,生物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在此环节中,运用基于实践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应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进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突出融合课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但是,在视频的最后,初见成效的农场出现了意外。接下来进入假设性发言、提问环节,学生自主发言,思考农场有可能会发生哪些意外状况。在此环节中设置思辨性的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用前面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来分析视频中农场的郊狼存在的意义。学会从整个农场的食物链去思考问题,明白农场当中每一样动植物的作用,让学生学会从全局考虑、从整体出发,通过学习联系观当中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把农场这个生态圈和食物链当作一个完整的整体去思考,从而利用这个观点解决和分析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明确劳动实践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树立全局意识,培养科学的劳动精神。

本节课利用视频印证学生的假设,最终让学生从视频中了解完美农场,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将课本知识情境化,最后的作业是通过网络搜索我国完美农场的生态系统,鼓励各个小组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探讨,展示并讲解我国完美农场生态系统的成因与做法,帮助学生学会在现实情境中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业引入实践活动评价,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评价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组织协调、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能力,侧重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技术创新、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确保实践活动方向、内容、结果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规律和劳动方法,弘扬科学的劳动精神,为未来继续进行劳动实践指明方向。

五、结语

对高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学科融合实践策略的研究是一项长远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建立立体育人机制,共同推动高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学科融合实践的深入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的贡献。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187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