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合路径

2024-08-28 00:00杨玲花
家长·下 2024年7期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承载了历史、智慧和价值观。对于个人来说,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塑造人的品格,提升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国家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古代文学、历史故事、诗词歌赋等,从而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这种文化的熏陶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息息相关,相互促进。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从小学便接触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教育资源。首先,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美德,如孝道、诚信、礼仪等,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其次,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最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故事传说等,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还能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一)品德教育的深化

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于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能够深化品德教育。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品德教育资源。通过学习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践行这些美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品德教育的深化,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文化自信的培养

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自信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文化立场,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民族未来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语文能力的提升

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具有显著作用。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经典名著等,都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典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些作品,有利于学生接触丰富的词汇、优美的句子和深邃的思想,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学习传统文化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审美能力,使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四)创新思维的激发

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内容,是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将这些思想和发明创造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欣赏和创作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与才华。这种创新思维的激发,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有助于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合路径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源自其承载的核心民族情感,以及在不同时代中焕发的新活力。在义务教育领域,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融入教材中,也可以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此,为了有效地传授传统文化,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传播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等。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从引进、教学到实践各环节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此外,鉴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选择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呈现在课堂上,是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对此,教师应审慎识别哪些传统文化内容适合学生,以及如何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从而在传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解读教材,溯源历史文化知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首先,深度解读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而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通过溯源历史文化知识,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文化认知框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和演变过程。其次,深度解读教材内容,教师还能够发现其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元素,进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最后,深度解读教材内容,还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例如,《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而《草船借箭》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改写的,最终以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形式呈现出来,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是一篇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篇课文,深度解读教材内容,溯源历史文化知识。通过教学这篇课文,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还能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国历史和中国文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草船借箭的背景和情节,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这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三国文化,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如诸葛亮的智谋、周瑜的嫉妒等,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角色和作用,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最后,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感受生活,探索传统文化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生活并探索身边的传统文化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抽象的概念,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和精神追求。利用日常生活,让学生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能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所以,在感受生活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体验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其次,探索身边的传统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庙会、舞龙舞狮、剪纸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最后,让学生感受生活、探索身边的传统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亲身参与和了解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加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旨在通过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除了《清明》之外,这个单元还包括其他与传统节日或习俗相关的古诗文,如《元日》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这些课文中的传统节日元素非常突出,使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感受深厚的传统文化,并触及华夏文明的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清明节的相关传统文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加深学生对《清明》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体现语文知识源于生活的本质,还能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进行教学实践,深度了解传统文化

教学实践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传统文化,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练习传统书法,让他们体验书法的气韵和美感;或者让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了解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教学实践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促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理念融入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介绍文章背景,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南地区多民族聚居的特色,以及各民族间的和谐共处。接着,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感受大青树下小学的多元文化氛围,理解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感受多民族和谐共处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比如,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民族的学生,模拟在大青树下的学习、生活的场景,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多元文化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多元文化现象,如民族自治区的设立、各种民族节日的庆祝形式等,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能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能使他们深入了解和体验多民族和谐共处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多元文化意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丰富的传统文化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为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教学中助力。如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诗词的韵律、故事的情节等。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尝试在线查找资料、参与讨论,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赵州桥》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桥梁建筑——赵州桥,蕴含了丰富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赵州桥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这座古老桥梁的美丽和雄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关于赵州桥的历史背景、建筑技艺、文化意义等相关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在线阅读、观看纪录片、参与论坛讨论等方式,全面了解赵州桥在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地位和影响。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探究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参观当地的古建筑、桥梁博物馆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文化底蕴。通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价值,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五)开发本土教学资源,落实传统文化教学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应当积极开发本土教学资源,落实传统文化的教学。通过挖掘和传承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历史文物、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古建筑等,可以让学生更加亲近和了解本土文化,进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其他区域和其他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形成文化交流的广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这种本土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在当下国家发展中占据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要使命,因此应当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之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有效落实结合教学。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