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路径探究

2024-08-28 00:00陈丽贞
家长·下 2024年7期

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减轻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我国出台了“双减”政策,在中小学教学领域中掀起了一场“提质减负”的热潮,强而有力地推动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进程。“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持续优化课堂的教学模式与作业设计形式,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立足于“双减”政策的相关教学要求,兼顾好“提质”与“减负”这两项教学改革工作,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在避免学生产生过重学习压力的重要前提下,积极创建科学、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提质减负”的教育目标。

一、“双减”政策对于开展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要求

总体而言,“双减”政策对于小学教学的要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求提高教育质量与教学服务水平,二是要求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提质”与“增效”是“双减”政策的两大核心关键词,简明扼要地表明“双减”政策“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展现出该政策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的这一核心价值追求。小学高年级数学既是整个义务教学阶段的开端工程,又是小学数学教学正式进入“收官”阶段的收尾工程,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教学地位。针对这一特殊的教学阶段,“双减”政策提出了以下更新更科学的教学要求。

(一)要求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的数学学科是义务教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与学习习惯。“双减”政策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要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看作是理想教学课堂的重要标志。基于“双减”的相关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时,要将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设计,综合考虑学生真实的成长需求与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数学学习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契机,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时刻保持快乐、良好的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潜力,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要求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打量现实世界,运用数学的思维认知现实世界,运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枯燥呆板的知识讲解方法常常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由此可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背离的数学教学,违背了“双减”政策的教育初衷,与“双减”政策倡议的“提质增效”的总体目标背道而驰。对此,依据“双减”政策的相关教育指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融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取生活的源头活水,浇灌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为高年级学段的小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助力学生在该生活场景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感知各个数学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学生将现实生活作为数学的广阔天地,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三)要求培育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模型意识、符号意识、推理意识,形成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等。尽管“双减”政策要求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这并不代表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效。实际上,“双减”政策与新课标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均指向为学生创建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新课标提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同样是“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时,要坚持素养教学的立场毫不动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任务,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创造力以及逻辑思辨能力等,促使学生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双减”下开展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运用项目式教学,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项目式教学指的是以某一特定项目为基础,在学习者的自我驱动与教学者的帮助下,充分依托情境、收集与分析信息、开展合作学习与良性竞争等学习过程,达成触及知识本质、发展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共识。项目式教学面向的主体是学生,强调将学生置于项目学习的中心,与“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利用项目式教学,运用项目设计的思路规范数学课堂中的各个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在项目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激发自身的学习潜力,增强学习探究的主动性,以此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章节中“统计与概率”为例,通过对该章节“统计”这一知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与统计表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统计表的意义、组成部分、基本种类、制作步骤等,同时还需要掌握统计图的意义与分类,重点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意义与绘制方法。在设计以“统计”为主题的学习项目时,教师可以结合“统计”这一主题,指导学生自主搜寻相关学习资料,为学生进行正式的项目探究打下基础。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问题。例如,在生活中,你统计过哪些方面的信息资料?你运用了哪些工具、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统计?是否在生活中观察过统计事件,经过你的观察,是否了解什么是统计表,什么是条形或折线统计图?通过灵活设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生活经验与以往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与统计表、统计图相关的学习资料。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收集与统计相关的学习资料,形成对于该项目主题的初步认知。

在这之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资料搜集成果,为学生设计项目学习任务,即制定关于统计表与统计图两个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案。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可以先自主制定一份自己的学习方案,随后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开展合作探究,结合自己的学习方案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换各自的观点。如学生可以提出:观察统计表,找出统计表中的有效信息;绘制折线统计图,将该统计图与教材中的图表进行对比,分析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要点,探究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特征等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情况,判断学生学习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案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学生逐步完善项目学习,全面而深入地把握本课知识。

在本次的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很好地扮演了项目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角色,既科学地设计了项目学习中的各项活动,又依据学生实际的项目探究情况,采取适时地引导,有效地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状态,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取得了更好地学习效果。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生活是知识的来源地,也应当成为知识的应用场。从传统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面临着较重的考试压力,因而数学教师往往忽视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导致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低下。在“双减”政策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摒弃落后的教学思想,重拾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积极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为数学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唤醒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科学高效、更加理想的学习环境。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章节中“小数乘法”为例,这部分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小数乘小数、小数乘整数等,重点考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这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同时也是日常练习中经常出错误的地方。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降低出错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化学习情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有去菜市场买菜的经历,以及是否有去超市兑换零钱的经历,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并感知小数乘法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本课的基础知GBSFHrxaYc0KniIDqv980YW0naUVh2ukMC1mtvBuBeA=识,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运算过程,掌握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等运算技能。

在这之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菜市场买菜”这一模拟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商家等角色,并演绎去菜市场买菜的情景。在学生演绎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重点知识,为学生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例如:一个顾客在菜市场买了4斤黄瓜,黄瓜2.25元/斤,又买了8斤的榴莲,榴莲40.8元/斤,请问这位顾客一共需要支付给商家多少元?另一位顾客买了4斤打折的苹果,打折前苹果是5.5元/斤,打折后苹果是3.5元/斤,这位顾客一共带了二十元人民币,请问商家需要找给顾客多少钱?这样极富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既能够引导学生广泛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化对小数乘法知识的理解,又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的平台,促使学生联系以往数学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混合运算、认识人民币等,对以上的数学问题展开更加高效而深入地实践探究。

在本课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具有新意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同时还利用问题驱动法,促使学生借助生活中经常观察到的场景展开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以及数学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设计分层式作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作业是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发挥补充、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高效地达成对于知识的强化与巩固。在“双减”政策的教育背景下,实现作业的“少而精”是众多小学数学教师的作业设计目标。将“双减”理念落实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作业的积极作用,努力贯彻“少而精”的作业设计原则,并采用分层设计的理念,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学习困境,对数学作业进行相应地优化,切实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缓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压力,帮助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高效地完成作业,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沿用案例一,结束“统计”的相关教学内容后,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利用差异化的教学原则,为学生设计分层式的课后作业,即基础型作业、提高型作业、创新型作业,帮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回顾与巩固本课所学的统计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在着手正式的作业设计之前,教师需要根据班级中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这三个层级的作业制定相应的作业目标,为开展科学的作业设计指明方向。在基础型作业中,教师可以将作业目标设定为:让学生在特定的统计活动中,了解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的区别,能依据搜集的数据资料正确绘制出复式统计表,能够准确分析表中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了解折线统计图,能够根据搜寻到的数据资料正确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在提高型作业中,教师可以将目标设定为:通过参与统计实践活动,学会汇总与描述数据,认识到统计的重要意义,能够运用数据统计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在创新型作业中,教师可以将目标设计为:愿意主动参与统计活动,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与他人开展高效地统计合作,提高运用统计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

在分级式作业的各个目标设立好后,教师可以指导数学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完成基础型作业,即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确定统计的主题,依据该主题搜集与整理相关的数据,对数据简要处理,绘制出相应的复式统计表与折线统计图。随后,教师可以指导尚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提高型作业,即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做出正确的推断,将数据分析与实际问题统一起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数学学习兴趣较浓厚、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完成创新型作业,即积极参与灵活开放的数学活动,通过合作学习,利用创造性思维与他人共同完成数据的搜寻、汇总、分析等工作,运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看待、思考、表述现实生活。

通过明确本课的作业目标、运用分层式的先进理念,优化数学课后作业设计,数学教师能够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助力班级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促使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推动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中有效落地。

三、结语

在“双减”的教育政策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教学挑战,也能够收获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小学数学教师作为数学课堂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应当以高度的自觉意识,致力于实现数学教学的“提质增效”,将“双减”政策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的教学中,推动小学数学不断地发展进步。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与成长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项目式教学、设计生活化教学、运用分层式作业设计理念等多种方式,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轻装上阵”,高效地开展课内课外的数学学习,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