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

2024-08-28 00:00陈志海
家长·下 2024年7期

教育的作用在于传递知识、传承文化,培养有学识、有能力、有理想的人才。在现代化社会中,信息技术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以及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不可或缺。教师要从社会道德、价值观以及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寻找可用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构建联结,从而实现跨领域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感受、理解、传授和发扬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育人、协同育人的目标,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本文基于此,对中学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实践展开如下研究,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基于文化传承,确立项目目标

项目式学习就是将课程知识融入一个学习项目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知识、长技能,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要结合课程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立合适的项目以及项目目标,搭建项目框架,从而为后期项目式学习的落实做好准备。而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设立项目,并在项目目标中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施。

例如,在教学闽教版八年级上册“构建三维实体模型”的时候,本课包括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主要阐述3D打印的概念、技术原理、工作过程、发展历史及应用领域等理论知识;第二个主题主要介绍常用的三维建模软件及运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介绍3D打印的概念、技术原理、工作过程,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基础,并带领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建模设计,并通过切片处理、打印的学习等,体会逐层堆积的3D打印方式,引导学生建立二维、三维空间的转化思想。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可以立足于传统文化,从生活中的实物出发,引导学生建立实物模型,从中体会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以此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从我国的节日习俗出发,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确立“传承传统文化,构建节日好物模型”的学习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了3D打印技术后,用所学知识制作节日习俗相关的物品,如春节的春联、福字、饺子、爆竹;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龙舟模型;中秋节的月饼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在感受习俗文化的同时,用信息技术去制作生活物品,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性。基于此,教师可以为本项目确立如下项目目标。

技术应用目标:掌握常见三维建模软件的应用方式,掌握构建三维实体模型的基本操作。

文化理解目标:理解中国传统习俗和节日文化的来历、意义以及人们常见的庆祝方式。

项目学习目标:通过该项目学习,用三维建模软件完成节日好物的建模、制作和打印的过程,感受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文化传承目标: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积极传承传统文化。

上述项目目标融合了信息技术和传统文化两个方面,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方法,同时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提高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以此促进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中的有效渗透。

二、品味文化内涵,巧设项目任务

在项目式学习中,项目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增长学科技能、提升应用能力的关键要素。教师要围绕课程知识的特点,结合项目学习的目标,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设计合理的项目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项目式学习的顺利实施。基于此,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教师要将传统文化融入项目任务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同时丰富任务内容,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为此,教师可以按照如下途径展开尝试。

(一)情境引导,认识传统文化

在项目式学习中,情境引导重点将整个信息技术学习项目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熟悉项目内容、理解项目框架和具体的实操过程,促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后续的实操环节做好准备。为此,教师就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以文化创设项目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对项目式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传承传统文化,构建节日好物模型”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就可以按照如下方式为学生创设项目情境。

首先,教师从传统的节日出发,为学生讲解“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与相关的习俗,加深学生对节日的认识。

其次,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构建起我们的生活,每一种节日对中国人来讲都意义非凡,因此,我们要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那么,怎么用我们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去传承这些习俗节日呢?”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下,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学习三维建模的意义,不仅要掌握这门技术、这门课程,同时也要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丰富我们的生活,这样才是学习的根本价值。

紧接着,教师可以将本项目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怎样看待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对传承传统文化有怎样的作用?生活中哪些习俗值得我们做好传承?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用传统文化作为课堂指引,将学生带到文化情境中,在感受传统节日习俗意义的同时,鼓励学生用信息技术实践去传承文化,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项目式学习做好了铺垫,促进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施。

(二)课程融合,确立项目思路

项目式学习是对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不能脱离教材、脱离课程而单设项目,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项目式学习中学会迁移,掌握信息技术项目的流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连贯性,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要做好项目与课程之间的融合,引导学生认识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哪些课程知识可以应用于项目中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从而确立整个项目的项目思路,为后续项目实践环节做好准备。

例如,在“传承传统文化,构建节日好物模型”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按照如下流程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思路。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选定一个传统节日,然后确定一个生活实物作为项目式学习的目标,如春节的福字、对联、爆竹等;端午节的粽子、龙舟模型;中秋节的月饼等等,明确制作对应物品3D模型的项目任务。紧接着,教师从课程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梳理课程知识的重点,明确哪些知识可以用于项目式学习的制作。比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制作一个完整的3D模型,鼓励学生尝试参与构思物品外形特点,3D建模、切片(利用3D建模软件)和3D打印(打印材料,打印设置)、成型(去除支架,加工打磨)。在制作3D模型中可以用到的软件是3DOne,也就是将要学习的建模软件。它的界面由主菜单、命令工具栏、视图导航、平面网格、标题栏、资源库、浮动工具栏等组成。后续,在讲解完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熟悉整个项目化学习的流程,尝试带领学生分析要制作模型的构造、外形特点、颜色分布等等,如一张镂空的福字挂件,应该包括整个福字的轮廓、顶部的圆形挂坠扣、福字下面的流苏挂饰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课程知识,引导学生认识3D建模和打印的全过程,同时将整个项目实施的流程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促进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施。

(三)任务驱动,完成项目制作

项目制作是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也是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过程,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节日习俗作品,并在学生制作过程中,予以学生指导和帮助,营造积极热闹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施。

例如,在“传承传统文化,构建节日好物模型”的项目式学习中,在引导学生熟悉项目思路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任务。

任务内容:基于上述学习过程,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制作一款传统节日好物,如福字的挂件、小龙舟的摆件、爆竹的摆件、小粽子的挂饰等等。在该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开始紧锣密鼓地完成项目制作,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巡视,根据情况予以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并强调要时刻保存项目文件。

(四)小组测评,优化项目作品

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作品,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测、自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提交一份自己最满意的项目成果。为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测评,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智慧碰撞,发现彼此的问题,并针对彼此的作品提出意见,从而帮助自己和其他人对项目作品进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营造积极活跃的项目学习氛围,促进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施。

例如,在“传承传统文化,构建节日好物模型”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多个小组,并要求学生在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说明自己的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过程。在学生讲解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展开评价,并进行问答互动,从而发现作品中值得修改和优化的地方,为后期作品优化提供参考。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加入学生的小组测评中,从中挑选优秀的作品作为后期项目评价环节的素材,予以学生更深层次的指导。另外,小组在完成自主测评后,也可以推荐选出一个代表作品,小组成员一起对该作品进行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升项目式学习的效果。

三、传递文化精神,做好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过程可以发现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找出学生学习的弱项并进行指导强化,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课程知识。另外,项目评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丰富学生的学习收获,从而充分发挥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意义。

例如,在“传承传统文化,构建节日好物模型”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的方式对整个项目式学习展开评价。在学生自评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自评表等鼓励学生主动反馈自己在项目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建模问题、软件的使用问题等等,辅助教师更加全面且深刻地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小组互评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合作探究环节,鼓励学生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评价,并对小组成员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进行评价,从而为教师评价整个项目实践学习提供参考。在教师综合评价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结果以及学生完成的项目作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应用能力、项目探究能力等展开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后期教学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此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考查整个项目式学习的流程,分析其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并做出完善,为后续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施打好基础。

四、丰富文化价值,开展项目实践

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中的融合应该是一个长期且非常细腻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渗透、不断地引导,从而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辅助工具,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在项目式学习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对项目进行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将自己完成的项目作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从而丰富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提升项目式学习的质量。

例如,在“传承传统文化,构建节日好物模型”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完成的模型打印出来,并借助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实物成品,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学生完成上述实践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制作的实物成品展示在课堂上,并对这些作品背后的传统文化展开进一步地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真正地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突出的实践意义,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做好文化传承。为此,教师可以以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为契机,引导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后应用所学知识制作传统文化相关的实物作品,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项目学习经验,同时体现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