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地理教学仍然存在着时效性不高,教学方法单一,以传统的讲述法为主,且教学理念过于陈旧的问题,开展生活化教学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讲课方法,能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应用学科知识,享受知识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初中地理课教师要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通过运用生活化导入、引入生活化案例、创设生活化情境、设计生活化问题、布置生活化实践、强化生活化应用等构建高效课堂,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取得最佳的知识学习效果。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引导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中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生活化教学是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和进步的结果,其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的魅力所在,其更强调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融入教学活动中,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并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应用知识。
一、初中地理开展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局限于“灌输式”教学模式,令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针对这个问题,积极采取生活化教学,以学生的生活为突破口,以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为起点开展教学,将生活化素材和实例引入课堂,将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同时,用学生熟悉的各种有趣的生活现象讲授知识,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行为,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
(二)加强知识理解
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生活化教法,用生活实例、生活现象、生活情境向学生直观、形象展现课堂所学地理知识,能让学生从中获取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并深度认识到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显著增进对知识的理解,高效内化对知识的学习。同时,开展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可更好地激励学生巧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浮于浅层学习。
(三)提升实践操作
课堂上遵循“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开展生活化教学,打破时空局限,让学生进入自然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海洋馆、矿物博物馆以及大自然中亲自探索地理知识,并利用好大自然等环境组织社会调查、参观实践、观察实践、地理研学活动、野外实践活动等贴近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更利于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更好地在地理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初中地理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运用生活化导入,吸引注意
日常教学中,抓住一些生活元素导入新课,能减少学生对课堂新知的陌生感,并使课堂导入环节变得更为灵动、精彩且富有活力,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面对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课堂新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际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生活化导入环节,教师要重视紧密联系课本内容,将其融入生活现象、生活场景、生活实物之中,再以此导入新课,使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知学习中。
例如,在《河流》一课教学时,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素材作为导入内容。以《保卫黄河》为例,该音乐作品是抗战中产生的较为成功的新型歌曲,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歌颂黄河的音乐。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集体合唱《保卫黄河》歌曲,一同用清澈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歌颂黄河。接下来,邀请学生共同回顾日常生活中读过的关于黄河的诗文,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以了解古圣先贤对黄河的探索。然后,向学生介绍:黄河是孕育中华灿烂文化的母亲河,人们经过了几千年的探索了解了母亲河的源流;黄河作为母亲河一直滋养着我们,但如今我们又常常在媒体报道中看到“救救母亲河”一说。随即,进入“探源母亲河”的知识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度了解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在这里,深度挖掘一些生活元素,用生活元素导入新课,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课学习中。
(二)引入生活化案例,加深理解
从生活中提炼案例,再对案例展开分析、研究,更利于学生深度理解学科知识,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复杂知识简单化,要重视为学生筛选一些典型的生活化案例,并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一些实例,用于分析地理问题,如此,引导学生精准把握问题本质。
例如,在《自然灾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洪涝、台风、干旱、寒潮等)和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待学生了解了一些基础知识后,为加深他们对自然灾害的理解,教师可以试着引入一些生活实例。如2024年3月25日下午,浙江义乌突降冰雹,大的冰雹有鸡蛋大小,导致许多车辆受损。期间,为学生出示当地网友拍摄的一些照片、视频,再向学生分享澎湃新闻报道的“‘义乌冰雹’刷屏,车主:鸡蛋大小,玻璃被砸穿”的新闻素材。结合这则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冰雹的影响以及危害。期间,学生将围绕冰雹这种自然灾害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全面分析该自然灾害对交通运输、人类安全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待学生了解了冰雹的危害以后,可继续引导他们结合自己面对突发性、极强灾害性天气的生活体验,试着提出一些遇到冰雹天气时的应对措施。然后,可继续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自然灾害问题,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易发区以及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入真实的生活化案例,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强化体验
创设生活化情境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生活经验情境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平时生活中充满的种种地理问题,以及学习地理实用性价值。在具体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除了要遵循生活化原则,还要遵循全面性原则,将适合的生活化情境全面融入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辅助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对于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可试着发挥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向学生直观展现一些生活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生活化情境中地理问题的深思。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保证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以吸引学生置身于情境中。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一课的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天气含义的理解,可先为学生简单描述: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风雨冷热、阴晴等状况,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气,简单描述天气状况。在学生描述天气状况时,引导他们思考:除了温度以外,还要用风向、风力等来描述天气,那人们是用什么来测量的呢?待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生活中会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天气情况?随即,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电视台某一天的天气预报,请学生仔细查看,寻找气温、晴雨情况、风向、风力大小等重要信息。接着,邀请学生扮演天气预报员的角色,根据教师给出的全国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图,上讲台为大家预报天气。在这里,通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直观、形象的天气预报情境,引入角色扮演这一生活化情境,强化学生的知识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天气定义的识记。
(四)设计生活化问题,开展互动
开展生活化教学时,要重视设置生活化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打造良好互动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习过程,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问题,将地理引向生活,使知识更具现实意义。对于问题的设置,还要注意把控好其难易程度,确保学生能高效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课的内容时,为引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深思,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聚落概念以后,请他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举些例子,再结合学生的回答简单总结出聚落的形式主要有城市与乡村。接着,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直观展示城市、乡村的景观图片,请学生紧密联系个人所见所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生活在城市有哪些好处?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启发学生从房屋密集、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医院、商店的多少、果园、鱼塘等方面入手展开小组讨论。在分组讨论中,学生将试着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教师的适当提示,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得出生活在城市有很多好处。随即,可继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生活在城市的确有很多好处,但城市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说一说你认为城市有哪些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学生将围绕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大气污染、工业污染、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问题深度分析城市现况。待学生讨论完城市存在的问题以后,为学生做小结:城市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以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然后,请学生思考: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为何世界各地民居风格不同?在问题思考中,使学生真正理解不同的民居风格既能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又能体现当地文化习俗等。这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贴近现实的问题,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于双向互动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布置生活化实践,探索知识
为取得最佳的生活化教学效果,引领学生深度探索知识,教师要重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为学生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试着组织学生到户外探险,将学生带到山间、海边、湖畔等地方观察地理特征。此外,教师可以尝试带领学生做城市规划游戏,通过制定城市规划方案增进学生对城市地理特征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尝试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地理探索、课外调研等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不断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养,发展他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由此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民族》这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通过新课学习初步了解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以后,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大部分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了解较少,民族观念不强,进而尝试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次课外调研活动。在活动中,明确调研目的,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小区中有哪些人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祖籍在哪里,并请他们介绍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生活变化。同时,明确调研对象为自己所生活的小区中少数民族居民,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为主。其中,问卷调查是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再选择几名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居民进行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变化等。待学生通过调研增进了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后,邀请学生围绕“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哪些好处”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以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认识。在这里,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现实生活环境之中开展少数民族的调研活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六)重视生活化应用,学以致用
基于生活化教法,教师要重视让课堂练习与生活连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且促使学生牢固记忆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对简单的生活化练习题,让学生从习题中获悉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由此增强课堂练习趣味性。同时,教师可以尝试布置一些基于团队合作方可完成的练习题,并尽量融入一些生活元素,以不断提高生活化教学开展效果。
例如,在《交通运输》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可在课堂练习阶段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题目,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显著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对于练习题的布置,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角度出发进行设定。如:1.刘晓和妈妈准备在放暑假时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推荐一种合适的运输方式( )A、铁路;B、公路;C、水运;D、航空。2.1月份,一个坐火车外出旅行的人,当到达目的地时,原来一只空着的旅行袋,装满了他一路不得不脱下来且暂时不穿的衣服,此人的旅行路线可能是( )A、北京→哈尔滨;B、广州→昆明;C、北京→乌鲁木齐;D、哈尔滨→南宁。3.下列哪一种货物由汽车短途运输最适宜( )A、1万吨海盐从天津到上海;B、1吨蔬菜从博山到张店;C、100辆汽车从长春到徐州;D、1000吨大米从武汉到上海。为学生布置这些生活化练习,可以更好地引导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让学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生活化教学有着前沿性、针对性、生动性、实用性、启发性等突出特点,革新了传统地理教学模式,可以解决现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不断完善。初中地理课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突破口,以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为起点,有目的地开展生活化教学,将生活元素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大力推广生活化教育,用创新思维推动教育发展,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不再感到乏味,最终逐渐提升全体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