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同携手  科学做好幼小衔接

2024-08-28 00:00林淑汝
家长·下 2024年7期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幼儿未来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幼小衔接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认知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积极与多种具体、生动、有趣的游戏相结合,让幼儿通过参与体验快乐和满足感,从而产生想要参与和乐于表现的动力;同时,幼儿家庭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为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做好铺垫。进入小学阶段后,幼儿对新知识、新技能和生活环境等方面都缺乏了解,会不自觉地进入敏感期,需要教师为其安排好学习活动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幼儿尽快融入小学集体和社会交往之中。在这一背景下,家园共育下的幼小衔接育人策略便应运而生,成为学前儿童入学适应过程中重要一环。本文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家园共育下的幼小衔接教学策略,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探究。文章以大班儿童的良好习惯培养为研究目的,旨在做好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并以此使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快速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

一、相关概念界定

“幼小衔接”理论是指幼儿从家庭生活进入学校生活后,开始接触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相似行为模式以及相同学习情境的群体。这个社会化过程是在儿童个体之间发生互动而产生的学习经验、分享知识及技能等相互作用和影响下进行。

现阶段,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前,会经历两个不同的环境。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新环境,借助教师与儿童之间、同伴群体以及家长等方面进行交流互动,对儿童进行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有很大作用,是促进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此期间,教师和家长应重视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育状况以及其未来的生活方式等,并及时引导幼儿调整自己情绪状态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快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模式。

二、当前幼小衔接概况与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成长中的关键阶段,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但3至6岁儿童正处于心理迅速发育时期,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需要家长为他们创造机会与环境,让幼儿感受安全感、归属感或得到鼓励等,以及进行家园合作,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幼小衔接也是教师和幼儿家长共同关注的话题。有些幼儿进入小学后表现出适应能力差、情绪波动大、学习困难等问题,不仅影响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对幼儿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还有部分幼儿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与生理变化,如焦虑、挫败感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所以,要想让幼儿顺利地融入新环境,幼儿教师必须针对大班幼儿进行衔接教育,帮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适应小学生活。

(一)幼小衔接中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庭方面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还可能对幼儿的长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家长对幼小衔接认识不足、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环境不良好等。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进入一所好的小学,就能自然而然地适应学校生活,所以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必要性不大。但实际上,幼小衔接不仅涉及学校环境,还包括幼儿心理、行为、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适应教育。因此,家长需要加强对幼小衔接的认识,了解幼儿在这个阶段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从而为他们提供针对性地支持和帮助。同时一些家长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一些家长则过于严厉,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都会影响幼儿的适应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既要有适度的要求和期望,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家长还需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加强家长教育,提高他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可以通过举办家长接见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幼儿在这个阶段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问题。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用轻松的语气告诉幼儿将要进入小学学习和生活,逐渐培养幼儿独立意识。

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方式。家长应该学会根据孩子的个性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既要有适度的要求和期望,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出现问题时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并给予积极的暗示,如:“宝贝真有毅力啊”“你做得不错,但如果……可以更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成长过程。同时,家长还需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还需要创建一个温馨、和谐、有利于学习的家庭环境,包括提供安静的学习空间、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与孩子共同制定学习计划等。同时,家长还需要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二)幼小衔接综合能力培养方案

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在学校、家庭的学习环境中习得了很多知识和技能。教师要抓住幼小衔接这个关键期,引导幼儿掌握科学方法并提高自身能力,如上课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分心去做游戏等;对课堂上爱讲话或说话有礼貌的幼儿,教师要多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并在语言表达中保持专注、认真和自信态度等,这些都有利于提升幼小衔接工作质量。幼儿园所教内容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地补充新知识,使幼儿学习一些新技能。同时,幼儿教师还应该激发幼儿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为小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规划时间等,以适应小学的节奏;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家长要注重向幼儿传授生活基本技能及常识性知识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社会交往技巧。幼儿正处于各方面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顺利进入小学阶段需要掌握一定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此,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小衔接教育中,鼓励幼儿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疑问,独自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独立穿衣、洗漱等,以适应小学生活。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生活习惯训练,了解天气预报和天气预报的穿衣推荐,学会自己根据不同的天气温度搭配衣服,自主穿衣;引导幼儿学习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使幼儿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学会自己上厕所,认识男女厕所标志,并根据厕所标志寻找厕所,了解不能在厕所做的危险事情,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三、幼小衔接——基于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实施

(一)幼小衔接中家庭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学前教育这个阶段,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重大且多样,也具备较强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幼儿家长勤于陪伴并给予指导帮助,有利于幼儿养成积极向上、主动认真的生活态度,让幼儿感受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关心爱护,使其获得安全感,拥有健康成长的保障。小学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读书是主要学习手段之一。因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读书中要具备专注力,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准时睡觉和按时起床的好习惯,准时上床,独立入睡,不轻易改变作息时间,设置闹铃,按时起床;空闲时间要进行体育运动,如散步游泳、拍球、跳绳等,培养良好性格与积极心态。最后,家长要鼓励幼儿参与家务劳动,并让幼儿充当助手。如引导幼儿养成保持整洁卫生的习惯,家长发挥示范作用,让幼儿知道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设立孩子专用物品、空间和抽屉;允许孩子将房间物品弄乱,但要自己收拾打扫整洁;还要让幼儿做一些自己洗手绢、袜子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幼小衔接——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的实施方案

1.培养良好的坐姿;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在日常活动中培养他们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让幼儿懂得保护自己的眼睛和各种感觉器官。

2.认识时钟。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的重要阶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学会珍惜时间,能为日后的小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大班孩子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但对时间的感知还比较模糊。因此,教师可以开展认识时钟的学习活动,让幼儿感知时间、了解时钟的结构,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行方向,以此让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和半点。

3.制定作息计划表。作为大班的小朋友,真正做到珍惜时间要从自主安排时间开始。因此,为了改变幼儿拖拉、无序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将与时间约定的相关内容渗透到一日生活中,和幼儿一起学习如何制定一日作息计划表,并按照作息时间表执行。时间管理活动让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效,不仅学会了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还养成了做事前进行规划的好习惯。

4.时间管理。通过对时钟的学习,幼儿对时间这一抽象名词有了概念,他们从实际生活中慢慢走进时间、认识时间、感受时间,并陶醉于时间管理的活动中:早上按时入园签到、按照时间喝水如厕、在规定时间内吃完午餐、按时睡觉等。可见,幼儿已经将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渗透到生活中,为进入小学养成良好的行为。

良好的行为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希望通过科学的幼小衔接活动,使幼儿真正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开始做起,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坐姿、认识时间并成为时间管理小达人、做时间的小主人,循序渐进地为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家园共育幼小衔接培养的行动

幼小衔接是帮助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活动,关系到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尝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逐渐掌握满足自身心理、生理和认知发展需求的技能。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有助于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还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教师可以在教学及课后教育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课程设置:根据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家园共育:加强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需求,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增进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了解和支持。例如:开展《亲子专注力游戏》,1.圈瓜子:幼儿可以先在纸上摆好瓜子(可以用其他东西代替),由家长投掷骰子,根据骰子停下的点数,把相对应点数的瓜子圈出来。2.抢彩条:幼儿与家长面对面站立,一名家长随机说出一种纸条的颜色,幼儿与另一名家长分别用脚抢纸条,以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提高幼儿专注力和耐心。

环境创设:为大班幼儿创设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家的温暖和关爱。同时,根据小学的学习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的学习氛围。例如,开展“走进小学”的亲身体验活动,教师和家长带着幼儿走进小学参观,并让孩子体验一次小学的课堂,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生活。

心理疏导:关注大班幼儿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勇敢面对新的挑战。

五、对幼儿园幼小衔接——家园共育的思考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整个学前阶段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小学,对自己和家长都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因此,要想顺利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必须把幼儿放在首要位置、教师作为主导性因素进行引导,并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首先,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小衔接这一环节对今后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家园合作交流工作;最后,开展多种、多样、多形式的活动,促进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智力发育水平。

六、结语

幼小衔接在幼儿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贯穿了整个学前教育过程。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帮助幼儿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使幼儿掌握日后发展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与技能;让幼儿在应对学习上的困难时,做到不慌张,不退缩,从而获得更好地成长机会;使幼儿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接受,如主动寻求同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