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亟待实现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培养的转变。情境化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实践与体验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它能够通过创设贴近生活、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其深度理解文本内涵,提升文学鉴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情境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然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情境化教学,使其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课堂中落地生根,是值得深入探讨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对此进行理论剖析与实践构想,以期为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化教学提供有效的实施策略与路径。
一、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激活学生阅读体验与参与感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能够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创设贴近文本内容的情境,教师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体验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参与中感知故事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变化。这种直观而生动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中,提高对小说主题及艺术手法的理解深度。
(二)增强语言文字的具象化理解能力
情境教学在小说阅读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从抽象的语言符号层面过渡到具体情境层面,加深对复杂情节、细腻描绘以及象征寓意等文学元素的认知。在情境中,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构建小说世界的内在逻辑,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理解和再造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在多元语境下解读文本信息的能力。
(三)促进情感共鸣与人文素养积淀
情境教学法鼓励学生在模拟或体验小说情境的过程中,体会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不同角色命运的关注与反思,学生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深化对人性、社会现象及其背后伦理道德的认识,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情境教学让学生不再单纯作为旁观者接受知识灌输,而是成为思考者和感受者,在真实情境中体悟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
二、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策略
(一)数字技术加持,变抽象为具象
1.课前鼓励线上共读,给人物画像。
课前线上共读并为人物画像这一策略,旨在利用数字技术平台增强学生对小说角色的深度认知与情感投入。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前阶段,共同在线阅读选定的小说文本,并鼓励他们根据文本描述和自身理解,绘制或文字描绘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及内心世界,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细节捕捉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还能加深他们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理解,从而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提高参与度。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三顾茅庐》为例,教师可以在教授此课之前布置线上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先独立阅读这篇古典名篇,详细梳理刘备、诸葛亮以及其他重要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表现。随后,学生可以在专门的学习平台上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包括为诸葛亮勾勒一幅智慧超群、深居简出的隐士形象,或者描绘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诚意之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体会故事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能促进学生间关于人物分析和情节解读的交流互动。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剖析文中人物诸葛亮与刘备的言行举止,引导他们从细节中体悟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例如,通过对诸葛亮“草庐对策”这一段落的精读细析,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深思熟虑以及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的战略眼光。而为了使抽象的文字描述变得直观生动,教师可以组织课前线上活动,鼓励学生采用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形式展现人物形象。比如,学生可以创作插画,描绘他们心中诸葛亮运筹帷幄或刘备风尘仆仆的形象。
通过这种方式,《三顾茅庐》的故事不再仅停留于纸面,而是借助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和饱含深情的人物传记。这种教学实践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鲜活的话题,能够使课堂研讨更具针对性和互动性,最终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中精神品质的认知与感悟。
2.课中播放影视作品,帮助学生理解。
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播放影视作品作为情境化教学策略的有效手段,能够生动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通过选取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影视片段,教师能引导学生从视听角度立体感知文学作品的氛围、情感及深层意蕴,弥补单纯文字阅读可能存在的认知空白。影视作品中的场景构建、角色表演以及镜头语言等元素,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以《智取生辰纲》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剧或其他改编形式的视频资源,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深入剖析文本内涵。《智取生辰纲》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讲述了晁盖、吴用等梁山好汉如何利用智谋和团队协作,成功从杨志手中夺取了运送京师的生辰纲。针对这一情节丰富、人物性格鲜明的故事,教师可在课堂前段引导学生阅读全文,要求他们掌握故事的基本线索,厘清人物关系,并初步领悟作者笔下的智勇精神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同时,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为何晁盖等人能“智取”而非力敌?接下来,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插入根据原著改编的影视片段。例如,选取黄泥岗一节,展现杨志一行人在烈日下押送生辰纲的艰辛以及晁盖团队精心策划的伪装、设伏等细节。影视化的表达方式,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白日鼠、白胜卖酒的机智掩饰、晁盖假扮贩枣客商的巧妙伪装,以及吴用借自然环境施展计策的高超智慧。这些生动的视觉表现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字描述的理解,也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观影结束后,教师可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对比分析原文与影视呈现之间的差异,探讨为何导演选择特定场景和镜头语言来传达故事精髓,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到文本背后的深层主题——正义与权谋、忠诚与背叛、个体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与融合等。这样,教师能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持久而浓厚的兴趣。
(二)紧扣文本内涵,再现关键场景
1.分角色朗读,重现情景,共情人物。
让不同学生扮演小说中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能够生动再现文本中的情景和人物关系,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及情感变化,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使他们能够在参与中体验人物心理,增进对文本主题的感悟。
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内部分配角色,如刘姥姥、王熙凤、贾母、鸳鸯等主要人物。在学生熟悉并理解各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言行举止后,开始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语气、语调、表情乃至肢体动作上尽量贴近人物特质,力求真实还原大观园内的热闹场面以及刘姥姥初入豪门的独特经历。在实际练习过程中,扮演刘姥姥的同学需要揣摩其淳朴、机智又带些幽默感的形象,模仿其方言口音,展现她面对陌生环境时既紧张又好奇的心理状态;而饰演王熙凤、贾母等贵族人物的学生,则要体现其端庄威严或慈祥包容的一面,以及对待刘姥姥态度的微妙转变。通过这样的情境重现,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观园之中,亲身经历刘姥姥与各色人等的互动交流,深切感受封建社会阶层差异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复杂性。而在分角色朗读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各个角色在事件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让学生从个体命运出发思考更为广阔的社会现象与人性问题。
总的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激活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红楼梦》这部巨著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人文素养。
2.沉浸式演绎,增删情节,发散想象。
沉浸式演绎鼓励学生跳出传统阅读模式,通过角色扮演、改编剧本、增删情节等方式,深度参与文本创作和理解过程。这一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他们以更生动立体的方式理解和体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及故事发展,从而实现对原著内容的深入解读和个性化再创造。
比如,在教授《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分角色朗读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撰写一段未在原文出现但符合人物性格和故事逻辑的新情节。例如,刘姥姥与贾宝玉的一段意外对话,或是她在大观园内的一次独特冒险等。接下来,学生可以分组排练,将新旧情节串联起来,形成一场小型课本剧。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要忠于原著精神,更要借助自身的创意和想象,让原本静止的文字“活”起来。在表演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多元手段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同时注意保持剧情的连贯性和合理性。而表演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并反思各组的演绎成果,分析新增情节如何丰富了原著内容,又怎样深化了对人物的理解,甚至可能引发对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情世故等方面的深层次思考。
通过这样的沉浸式演绎,不仅能提升学生对《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经典片段的全面认知,也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构建知识的转变。
(三)联系现实世界,重构小说情境
1.嫁接社会热点,唤醒作品时代活力。
让小说阅读教学与现实世界相连接,旨在将经典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社会现象相结合,使学生在关注现实问题的同时,理解并反思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普世价值。这一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赋予传统文本以时代活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比如,在教授《范进中举》一课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当前社会热点,例如个人奋斗与成功标准等议题。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范进的人生经历与其所处时代的科举制度之间的紧密联系,探讨科举考试对个人命运的重大影响。然后,将这一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中的人才选拔机制相比较,让学生思考古今人们对成功的定义和追求方式有何异同,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命运轨迹。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让学生结合当下社会热议的“唯分数论”“内卷”等话题,重新解读范进中举后的癫狂表现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比如,探讨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如果范进面临的是高考或职场竞争的压力,他的行为会有何变化?通过这种情境嫁接,促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经典,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深化对《范进中举》这部作品的理解。
总结来说,在《范进中举》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嫁接社会热点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切体会古代科举制度下人物的悲欢离合,更能启发他们关注现实社会的问题,让经典文学作品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从而达到实现语文素养与人文关怀双重目标的教学效果。
2.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深度共鸣。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活动,核心在于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创设贴近日常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文学的影子,实现对小说主题和人物情感的深度共鸣。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使他们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及批判性思维。
以契诃夫的《变色龙》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角色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时的态度变化,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的类似“看人下菜碟”“见风使舵”的社会现象,理解变色龙这一形象所象征的社会人性弱点和权力异化问题。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情境任务,如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纠纷调解,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人员,体验奥楚蔑洛夫在面对不同身份人群时如何迅速变换态度,从而深刻领悟作品揭示的社会现实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讨论活动,即引导学生探讨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变色龙》所描绘的社会现象是否依然存在,以及我们应如何坚守原则,保持独立人格,避免成为“变色龙”。
这样的情境教学,能赋予课堂教学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不仅能使《变色龙》这部经典作品更接地气,拉近学生与文学作品的距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能力,真正实现语文教育走向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目标。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实施情境化教学策略,能实现课堂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课本到生活的跨越,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价值。利用数字媒体工具,能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具象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力和感知体验。精准再现小说中的关键场景,能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小说情节、人物塑造与主题思想,使他们在亲历“故事情境”中,实现对文学知识的内化吸收和迁移运用。联系现实生活,对小说情境进行重构,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批判创新能力,以及运用语文知识服务社会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