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2024-08-28 00:00赖惜臻
家长·下 2024年7期

“问题导向”下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的辩证思考,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探索、解构和回答,落实对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培养,助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接受式学习”模式不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与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探究、思考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按照一定的路线或路径对课程知识进行分析、探索与实践,进而真正实现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与认知水平的同步提升。本文主要围绕“问题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展开,分别就“问题导向”下问题设计的关注点、“问题导向”下优化问题设计的关键和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展开了探究。

一、“问题导向”下问题设计的关注点

“问题导向”下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围绕“问题链”开展的教学,其中能直接影响整体教学质量、效果和有效性的重要教学设计就是对问题的设计,教师要想最大化地发挥问题链教学的作用和价值,需要对问题的设计展开更多探究与思考。而结合初中学生真实水平和需求来看,“问题导向”下问题设计需要关注的点包括:“生活”“梯度”“价值”和“衔接”,其中“生活”指向的是问题内容,“梯度”指向的是问题探究,“价值”指向的是建构问题的意义,“衔接”指向的是多个问题的关联。

(一)生活

不管是哪个学科,其知识都必定来源于生活,且必将回归于生活,那么不管是哪个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课程知识时必须关注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展开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应到“问题导向”下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设计问题,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和生活经验,展开对课程知识的多元化思考。一方面,教师需要立足现实环境延伸与拓展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结合真实生活模型,解构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学生更加熟悉的事物为载体,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二)梯度

人的思维活动存在着一种由浅入深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浅层的思考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深层的思考则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到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对应到教育中,对课程知识的浅层探究和课堂问题的浅层思考,最多只能让学生完成浅层的理解与记忆,足以应付考试,却不能解决真实问题,也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问题导向”下,设计问题时要关注问题的“梯度”,在层层递进的设计思路下,为学生设计环环相扣且逐步递升的、有梯度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围绕课程知识或社会热点的主线展开递进式的思考。

(三)价值

价值的原始意义是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在谈论一件事是否有做的价值时,人们实际上思考的是做这件事能为个体或集体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或者提供什么助力,即做这件事是否能够推动自身或社会的向上发展。对应到教育中也是如此,当教师在“问题导向”下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借有价值的问题推动学生的成长,成了教师建构问题的意义,而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和思考的价值,成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效果和有效性的关键。基于此,教师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中,需要以价值为出发点设计问题,避免出现问无实质的情况。

(四)衔接

在“问题导向”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由核心问题和层级问题一同构建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那么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更加关注问题链中主要问题、次要问题和延伸问题之间的衔接,以人在思考过程中思维延伸的规律为参考,有条理、有逻辑地将问题链中的问题串联起来,以提升问题链的连贯性、逻辑性和指向性,让学生可以顺应思维延伸的规律展开递进式的思考,进而在思考的过程中,建构起更加完整与完善的思维逻辑。无序的思考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思维,但也容易因为过于跳跃而出现思维混乱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问题导向”下优化问题设计的关键

以“提问+回答”的形式开展的教学,并不是近几年突然出现的,从古至今,很多教师都会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以更好地掌握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不过这种提问通常杂糅在灌输式的理论讲解中,不成体系。而在“问题导向”的教学思路提出后,以成体系、存在逻辑关联的问题链为载体,开展教学的教学模式被正式确立,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也多了许多要求。就“问题导向”下问题设计的优化而言,教师就需要从以下的三个关键点出发。

(一)革新教师教学观念

虽然新时代的教育将课堂的主导地位从教师身上转移到了学生身上,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扮演着包括组织者、引导者和实践者在内的重要角色,即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仍然会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与价值,借课堂提问的方式,保障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为学生设计出具有可议性的问题。

(二)提炼学生学习需求

问题或议题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少,不符合学生真实认知发展水平,是教师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时最常出现的问题,也是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最大的问题。那么,在“问题导向”下对问题设计的优化,要从“问题”入手,更进一步地强化问题和议题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以引发学生群体的共鸣。具体到实践中,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知识储备情况与现实生活情况的基础上,提炼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生的需求完成问题的设计。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教学、学习和评价是一次完整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组成,其中评价主要是对教学和学习的反思与总结,同时基于过程得出的评价结果,也能对教学和学习起到导向作用。基于此,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也就成了“问题导向”下优化问题设计的关键点之一。教师需要将评价贯穿于“问题导向”教学的全过程中,以更适合真实教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问题探究、问题思考和问题解答做出更全面、准确的评价,之后再以评价结果为参考完成问题设计的优化。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指向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培养的思政学科,其教学内容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思辨性,也需要学生站在不同的维度和角度展开更全面和多元的探究、思考,为“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的实践奠定了基础。从学生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的构建需求上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问题导向”下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需要遵循开发学生思维、建构学生思维逻辑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原则,先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再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并激活学生思维。

(一)以课程课标理念为依据,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标中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其中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课程的教学重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种表现,对应着学生在个体身份或集体环境下作为“人”的思想和认知建构。那么,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课标理念,助推学生的思想和认知建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问题导向下开展教学时,需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以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发现自己”为例,在学生占据绝对主体地位的课堂上,教师的问题设计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先设置一个能指引教学大方向的核心问题,即“怎样更好地认识自己”。随后,参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三个基本问题解构这一核心问题,结合教科书中的内容编排为学生设置多个隶属于核心问题的层级问题,如“自我的定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对自我建立正确的认识”“我们需要站在哪些视角下认识自己和认知自我”“如何看待‘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等,引导学生辩证地解构自己身上的优缺点,并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建构对自我的完整认识,也养成学生不断探索、发现自我和改正自身问题的责任意识。

(二)以启迪问题意识为目标,结合社会热点设置悬念

在“问题导向”开展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议题、思考问题,完善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记忆;另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发现—思考—解决”的全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思维逻辑的建构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问题导向”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以启迪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目标,结合社会中的热点话题提出具有悬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思维。

例如,在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科书中的两个小标题“生活需要法律”和“法律保障生活”筛选社会热点,以弥补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法律问题不多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之于社会生活的必要性。例如,在某新闻中,一个消费者以购买的商品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为由向商家索赔,且产品包装上的确没有按照规定标注信息,但上诉至法院后,法院却驳回了消费者“退一赔三”的诉求,只支持双方“退货退款”。在没有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法院包庇了商家,但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搜索了解了更多的信息,便发现法院驳回消费者诉求的行为是存在法律依据的。即这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是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是在明知产品有问题的情况下“知假买假”,试图通过向商家索赔牟取利益。如果任由这种行为发展成产业链,市场监管部门就可能被绑架成为他们牟利的帮凶,进而对市场营商环境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导致市场秩序失衡,最终影响正常消费者的生活和维权。所以,法律中对“惩罚性赔偿”设定了条件,即需要是“消费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购买行为”。

在结合这一新闻设置的悬念性问题链下,教师可以通过“断章取义”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并借助这种产生疑问后的解惑需求,引导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思考,而在学生对问题展开的自主探究与思考中,学生也就能明白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三)以真实问题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多维思考

情境教学是可以与问题教学同步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完成问题设计后,可以结合问题的背景和主要矛盾点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再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真实”探究,让学生结合情境来解构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在这种解题训练中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并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迁移。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问题导向”下,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将情境与问题结合起来,设计一些与课程知识相关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代入情境来展开对课程知识的多维思考。

以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第三单元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一定代价,但也会得到回报”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不管是不是基于自愿选择,都要尽力承担好自己的责任”的意识,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在正确评估后做出合理选择”和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责任是什么”“在不同的身份定位上应当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当责任与利益冲突时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等问题建构情境,如:“我”参加了班长的竞选,但因为另一位同学获得的票数更多而落选了,之后老师又因为我的学习能力比较突出而让我当了学习委员,可我还是想当班长。这一情境中出现了两个身份定位,即班长和学习委员,而在班级的自主管理中,班长和学习委员肩负的责任和需要完成的工作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样的情境设定中,学生可以将自己带入角色中,展开有关“责任”的探究与思考,能更好地理解“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与议题式的教学同道德与法治学科十分契合,可以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的多元探究与思考提供一个适配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围绕现实生活中的经典议题或热点话题展开更加自由的探究与思考,然后在这种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收获思维层面的成长与提升。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需要参考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这两个维度上的现实需求,从问题的设计出发,逐步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方法,做好对教学活动的整体规划,为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持续性提升提供助力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