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4-08-26 00:00:00戚军
中国教师 2024年8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案例环境

生态环境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途径。地理课程是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渠道,在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完成地理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同时,也应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高中地理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态环境教学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授生态文明知识、传递正确的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可以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准生态环境教育切入点

深入挖掘地理教材内容,将生态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是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和地理素养的关键步骤。高中地理教材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其中,不乏与生态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寻找与生态环境教育相关的知识点,将其作为切入点。

1. 结合自然地理内容,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深入理解自然地理基础与生态系统,揭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关于“地球系统与生态平衡”,高中地理教材中常提及地球系统及其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教师可以结合这些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关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过度利用资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介绍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方法和案例,培养学生的节约资源和环保的意识。

2. 结合人文地理内容,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人文地理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直接影响,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例如,关于“城市化与环境问题”,高中地理教材中有涉及城市化带来环境变化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于“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高中地理教材中介绍了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探讨如何在工业发展中实现环境保护。

二、创新教学方法,建构地理生态多元化课堂

第一,引入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环保意识。案例教学是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环境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以图像、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中的环境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三,融入跨学科知识,拓宽学生视野。生态环境教育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生物、化学、物理等。通过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并形成综合性的思维能力。

三、强化生活教育,明确生态环境教育关键点

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要把生活中的生态环境现象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点,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环境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湘教版高中地理中修改和增加了部分生活化素材,为通过生活教育促进生态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夯实了基础。

第一,编制生活化案例。在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中相关生活化案例较多,相关的主题有耕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面对这些主题,教师应编制生活化案例,以满足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环境教育深度融合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用乡土地理案例替换教材中的地理案例,从而拓展教材中的生活化教育案例。在耕地资源方面,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关于提高耕地集约化利用、唤醒耕地资源的图片。我国现有盐碱地15亿亩,占世界盐碱地总量的10%[1],如何开发利用以充分发挥其潜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案例构建。

第二,生活化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2]。以“耕地资源保护”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开展耕地资源的分析活动,如分析盐碱地地貌现状及治理措施。通过举例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盐碱地种植案例总结出来,并向学生教授耕地再利用的方法,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理论知识的理解。生活化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还应与时俱进,避免陈旧性的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对社会及生活环境、地理学科发展过程的关注度,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框架,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课外学习体验感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一,组织学生参与校外活动。在地理教学之外,学校可以组织外出进行的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植树节活动、保护地球日活动、世界环境保护日活动,由教师管理,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参与进来。这种外出活动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也可以通过实践感受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从而认识到改善环境、防治自然灾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从我做起、科学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在举办校外活动时,学校还可以同步开展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讲座,切实将现实的环境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环境问题动态与发展趋势。

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除了校外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外,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开展更加正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从生活中找出人与地理环境的矛盾问题”“探究生活中的污染现象”等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可以开展化工企业排污调研活动、环保实践活动等。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收集相关资料,设计活动实践方案,确定实践地点,发现化工污染现象,真正感受生活环境中遇到的污染问题。

五、优化教育评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评价是确定课程实施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达到何种程度的过程,对课程的建设具有导向性、诊断性和发展性功能等[3]。将生态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和反思,并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助力。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通过优化教育评价,形成良好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师要针对地理教学的现实情况和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尽可能以多元化、多维度的教育评价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除了针对学生的地理成绩提升情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参与生态环境教育的表现等进行评价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思想道德修养发展情况、生态环境保护习惯养成等。同时,要运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全方位评估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在自觉接受教育的同时成长为思想道德水平更高、自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人。教师应当围绕日常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班级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文化氛围、教师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成效、与地理学科的融合程度等多元角度,合理评价课程教学效果。

生态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建构地理生态多元化课堂。通过提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结合现实情况激发环保意识等多个方面的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生态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半月谈| 深耕后备耕地资源[EB/OL].(2024-01-30)[2024-05-23].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849732?d=134d6eeamp;channel=weixin.

[2] 李颜彤,万敏.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保护教育渗透策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14):30-34.

[3] 张善超,李宝庆,徐敬平.生态环境教育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困境、路径与特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4):38-40.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成人教育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案例环境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环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