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善·耕”文化的项目化空间研创

2024-08-26 00:00:00张苾菁
中国教师 2024年8期
关键词:跨学科育人校园

通过主题式、项目化设计等方式优化、完善校园空间布局,革新课程理解,挖掘潜在课程空间,拓宽育人场域,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强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落实好这一要求,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以项目化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持续化发展的需求,利用校园空间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独特体验,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需要迫切关注且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由离散走向整合,搭建项目式空间建设的整体框架

1. 价值与需求的深度追问

苏州市善耕实验小学校(以下简称“善耕实小”)始终坚守“一生向善,百年勤耕”的校训文化,以成就下一个百年的辉煌为目标,致力于建设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与姑苏气质的百年名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越发清醒地意识到,百年名校所蕴含的育人理念必须与当下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高度契合,而探索“实践出真知”的新型育人模式,必须贯通课堂内外,充分将尚未完全课程化的校园空间转化为丰富的学习机会,为学生更充分的体验、学习提供综合性的资源。基于此,学校有必要对空间架构进行重新研究和开发设计,使其成为能推动学生新的认知过程、新的交往过程、新的情感过程的关键力量。

2. 已有与应有的整体思考

基于“善·耕”文化的空间研创,主要表现为三个视角:一是集约规划,重塑已有的校园空间,挖掘可利用校园空间主导的项目活动,将原有的硬件做出软件的含量。二是与时俱进,补充应有的领域,保障重大主题教育在校园空间的充分体现。三是凸显校本,打造特有的空间,围绕善耕实小的物质和非物质核心资产,从校舍古建、古树名木、校友校史等方面找寻独一无二的财富,发掘姑苏百年老校基于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丰厚学习资源,通过架构关照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营造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校本化优质课程蓄水池。

3. 阶段与持续的校本实践

基于“善·耕”文化的空间研创,是集体的理念、观念和实践的表达与彰显。学校秉持“扬善育美,循道创生,有痕无界”的原则,处理好整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的关系,遵循“厘清理念—课程设计—创意物化”的空间研创路径,将空间研创理解为学习机会的开发、资源集合的推送、人际交往的互动、经历场景的丰富,为真正促使学习者直面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等提供现实丰满的资源。这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体现了学校内生力量的吐故纳新。自然之景固然是学校传递文化的最直观的载体,但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自然之景帮助师生感受其内在的意义,使校园的人、事、物都洒满灿烂的人文之光,体现学校的育人理念。

二、由随意走向创意,构建跨学科共创生成的资源集合

1. 立足“学科+”项目,空间研创与认知同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可设计拓展内容。”强调从学科知识本体性出发,从学科大概念出发来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更为宽广的背景中对某一知识主题产生新的更深入全面的理解。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让知识所处的情境向有价值的学术目标看齐,确保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直击核心素养发展。让跨学科主题资源在校园空间得以合理布局,这是校本化空间研创的一条核心思路。一旦教师把项目化学习与新课标相对应,他们就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份教学经历是值得投入时间的。同时,学生突破固定场所学习所释放出的潜能,会激发教师团队思考如何参考新课标提供的应用情境素材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学校空间,这是一种良性的人与空间的互动。

2. 立足“场景+”项目,空间研创与情感共鸣

学校不但有自然之景,更有人文之境。善耕实小要传承的,并不单单指向场景和建筑物本身,还指向景物背后的东西—历史、传统、精神、情怀。复原百年场景,不能止步于追忆,而要提供认识现实问题的新角度,进而催生新的使命、责任和担当。作为一所具有117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善耕实小曾涌现过为中华民族救亡而不懈努力的党的地下工作者,他们薪火相传,才使学校穿越硝烟而历久弥新。如何让校史中的红色元素成为校本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开展校史文化育人活动,并不断生长成为鲜活的具有“善·耕”特质的课程体系,是极具意义的重要实践内容。

学校利用暑期修缮的契机,重新规划了开放式校史长廊的陈列和布局,改变以往展示的功能,确立了以“传承”“发现”“联结”“创造”“生命”为主题的空间设计,将项目化研究的主题融入场景之中,增强了一批又一批善耕学子步入校园后的“具身性”学习体验。

3. 立足“技术+”项目,空间研创向未来眺望

作为苏州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善耕实小充分彰显校名的“善耕”意蕴,开辟耦耕农场,传承非遗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了多维的身体力行的学习实践机会,更播种下“劳动至上”“劳动最快乐”的生活理念。随着科技的进步,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必须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感受数字化劳动对人才的诉求,了解传统形式的劳动将逐步拓展为信息化、数字化的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和共享劳动等。这些新型的劳动方式应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以构成学生更完整的认知。

基于此,学校对原有劳动主题场馆进行系统设计和改造,建成了融合新技术与新型劳动实践的“耦耕空间”。目前已形成以园(耦耕园)、廊(善耕廊、节气文化廊)、地(一米菜地)、馆(非遗三花馆)、房(周末小厨房)、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为主的立体式劳动教育空间,先后开发了“创意木工”“手工缝纫”“膳羹菜系开发”“劳动工具的演变”“身边的劳模”“姑苏饮食文化研究”等多项特色劳动项目,以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为主,促使学生在适宜的空间内带着研究主题循序渐进地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催生思考、萌发创意。以“智能浇灌”项目为例,学生用四周的时间体会智慧农业,并通过探究土壤湿度传感器对抽水泵的智能控制原理,了解程序逻辑,学习基础的软件编程。项目小组能够围绕任务主题,讨论、设计、修改、完成作品,最终使用物联网创新与制作套装,动手设计并制作自动浇灌装置,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作品。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植物的生长和浇灌管理的基本知识,还深刻地理解了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坚定了科技创造未来的信念。置身于这样的项目活动中,学生实现的是思维和情感的双重跨越,学习跨向生活,跨向未来,跨向不可能。

三、由封闭走向开放,营造多维度良性互动的交往空间

1. 正式与非正式的互动实践

空间研创下的项目化研究,把学校的课程视角从标准化单一学习空间形式转向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处理好局促的室内空间和广阔的室外空间的关系,把学习的目标、过程、方式和效果与学生周遭的一切紧密结合,把知识的联结、转化、生成与学生的精神生活贯通,更全面地看待“我们为什么而学习”“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价值”“什么样的活动是学习”“我是如何学习的”“学习中的我们经历了哪些变化和成长”。这些内生性的深刻认知,能在更综合的视野下进行跨学科联结,从而实现新的理解和发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高阶发展。

2. 显性与隐性的情感体验

基于“善·耕”文化的空间研创,使学生可以受到许多情感和心灵上的启发,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和价值。首先,“善·耕”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对自然的敬畏和关爱,重新体认到自然和生命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对学校耦耕农场、海绵城市主题馆等特色项目的体验、研究,对自然产生敬畏和感恩之情,对自然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善·耕”文化让学生更加珍视自己的学习和劳动成果,学生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精益求精的问题解决,创生出新的更为灵动开放的文化价值。最后,“善·耕”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归属和同伴的力量。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和协调,共同营造了一个稳定、包容、有爱的校园生活环境和泛在的学习环境。每个人都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3. 个体与群体的教学相长

学校“耦耕至善”的育人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有效学习的目标。项目化空间研创创造了更多的“在一起学”的机会,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更舒展的心态向教师提问、与伙伴商讨、同自己对话。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之下学习,能获得伙伴和师长平等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是情境化的、生成性的,不仅能推动教与学的变革,而且能使学生超越对知识本身的追求。

学校正是以这样物型的样态开发空间所能传递的教育功能,以项目主题引领,形成序列性的连续空间,展现了百年文化场景育人的线索,促进师生道德与智慧的主动生成,支持激励师生的成长。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善·耕’文化引领下的儿童空间研创课程的实践研究”(批准号:D/2020/02/147)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彩香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跨学科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知识产权(2016年4期)2016-12-01 06:57:47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