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师观源于其多年的乡村教育实践。他认为乡村教师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促进者,是乡村儿童思想火花的点燃者和保持者。乡村教师需要热爱儿童,坚守教育公正,坚定职业信念;精通学科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提升研究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协同教育能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包括建立教师集体、开展教育研究、鼓励持续阅读、积极开展教育交流。苏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师观对当下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 乡村教师观 教师集体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先后在三所乡村学校任教,1948年至1970年,他任教于十年制乡村学校帕夫雷什中学,并在此担任校长,一直从事乡村学校的管理、教学和乡村教师培养工作。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实验基地,创立并践行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同时形成了自己对乡村教师使命、角色、专业素养和发展路径的独到见解,对当下乡村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苏霍姆林斯基乡村教师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出身于乡村,1935年开始进入家乡的母校瓦西里耶夫卡村的七年制学校担任低年级教师。在工作期间,他进入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完成了高等师范教育的学习,获得了中学教师资格。1938年春天,在苏霍姆林斯基即将毕业时,他在科特利亚列夫斯基凉亭,向好友福缅科提议,共同许下了终身在乡村工作的誓言“我们宣誓终生在农村工作,那儿的人民需要我们”[1]107。从此以后,他就扎根乡村,为乡村教育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1938年至1941年,苏霍姆林斯基在乡村学校奥努夫里耶夫卡中学先后担任九年级和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及教导主任。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霍姆林斯基重返教育部门工作,先后任中学校长和区教育局局长。1948年至1970年,苏霍姆林斯基来到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在该校工作期间,苏霍姆林斯基践行了教师是自我教育者与研究者的理念,不仅实现了自身从乡村教师到教育家的飞跃,还深入乡村教师之中,研究乡村教师,引领乡村教师,促进了全校乡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即使“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和世界知名学者之后,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始终留在农村学校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3。苏联各地的师范院校曾邀请他去工作,都被其婉言谢绝了。他在帕夫雷什中学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实验,使得该校从一所“普通的、平常的农村学校达到了苏联最优秀的普通教育机构的水平”,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真正实验室”[2]9。在乡村学校帕夫雷什中学的工作经历,成为苏霍姆林斯基乡村教师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师观
苏霍姆林斯基扎根乡村学校,不仅关爱学校的每一个儿童,而且关爱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他对乡村教师的使命和角色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注重教师集体的培养,关心全体教师的成长,每天都听教师的课并及时反馈改进建议,成了乡村教师的教师。在此基础上,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村教师观。
1. 乡村教师的使命是促进乡村文化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看到了乡村学校对乡村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不同,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农村学校是农村最重要的文化中心,有时由于现时的条件制约,它又是惟一的文化中心。因而,农村学校在农村的全面精神文化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3]611。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农村的发展始于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文化的发展始于农村教师素质的加强,农村学校教育的功效取决于任教者的精神、知识、博学和视野”[3]614。
苏霍姆林斯基分析了当时苏联乡村青年流失比较严重的现象,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和成年人劳动集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乡村学校可以改善乡村人才流失的局面,在留住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最富智慧、精神高尚并准备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献身的男女青年留在农村,充实到田间和畜牧场的岗位上去”[3]613。但只有学校成为文化的中心,“能形成有利于思维,形成智能性、研究性和创造性劳动氛围的话”[3]613,才有可能让乡村人才扎根乡村。乡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因为我们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我们的学生才深信,即使在普通的乡村里当一个农民,也能成为一个有教养、讲文明的人”[2]801。
2. 乡村教师是乡村儿童思想火花的点燃者与保持者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认为乡村教师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而且认为乡村教师是点燃乡村儿童心灵之火并使其永久保持的人。
他认为,每个儿童身上都有着学习火焰,“每个儿童都是怀着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有如明亮的火焰,照耀着儿童关心和忧虑的世界”[3]412。乡村教师是乡村儿童思想火花的点燃者,“善于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年青一代,并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4]150,这对于乡村儿童而言,价值更加凸显,“在远离大城市的最闭塞的角落,能明亮地燃起文化、思想和创造活动的火焰—这一切都只能取决于你。你恰恰应把全部力量都用于使这种火焰燃烧得越来越明亮”[4]137。此外,乡村教师还是乡村儿童思想火花燃烧的保持者,“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每个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者),他的任务就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意识中渴望获得知识的星火永不熄灭”[5]449。
3. 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实践为基础,对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了充分论述。在他看来,乡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热爱儿童,坚守教育公正,坚定职业信念;在知识方面,要精通学科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能力方面,他认为乡村教师要重点提升研究、口语表达、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协同教育的能力。
(1)热爱儿童,坚守教育公正,坚定职业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乡村教师应成为道德的榜样,“教师的劳动,就其自身的性质来说,是一种品德崇高的榜样”[4]145。首先,乡村教师要热爱儿童。他认为,好教师的第一条标准是热爱儿童,乡村教师也不例外,“他是一个热爱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6]58。教师的“爱”是教师从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出发,对全体学生的关怀和热爱。这种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5]15。苏霍姆林斯基从未脱离直接的乡村教育教学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地利用一切机会直接接触乡村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乡村儿童,成为实践“教育爱”的著名代表。
其次,乡村教师要坚守教育公正。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公正是教师被孩子信任的基础”[7]281。教育公正意味着要面向全体学生,“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首先意味着公正,意味着将尊重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教育中,公正意味着教师付出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8]101。教育公正也意味着须根据学生差异开展教育,“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的个性”[7]42。
最后,乡村教师要坚定教师职业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里不该有一个人把教师的劳动看成是受苦受累的。如果教师把自己的劳动看作是一种负担的话,那么从他嘴里发出的任何的道德教诲,在学生们听来都是对真理的一种嘲笑,也会摧残少年的心灵”[9]。他扎根乡村学校三十余年,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积极发扬奉献精神,以在乡村学校任教为乐。在他的影响之下,帕夫雷什中学的所有教师都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所有教师都永远把自己的命运跟农村和学校联系在一起,不论是谁,都不曾想过并且现在也不想离开这里到别的什么地方去,或者脱离教育工作”[6]65。
(2)精通学科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解决学校中的各种教育问题,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乡村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在知识体系中,他尤其强调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首先,乡村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 “一个好教师应是精通他所教科目的那门科学的人,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6]58。乡村教师的学科知识要渊博,这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只有这样,乡村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教育大师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了如指掌,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在讲授教材的过程中,可以不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讲授的知识上,而是集中在学生身上,关注他们的智力活动、思维活动以及在思考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上”[8]55。
其次,乡村教师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一个好教师应该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懂得而且能体会到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们的工作”[6]5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教育素养中很重要的部分,是研究儿童的丰富多样的方法,这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储备。教师可以用这些理论去阐明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日常现象。他尤其重视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储备,认为对儿童的心理观察、心理分析和心理研究是教师开展针对性教育工作的基础。
(3)提升研究、口语表达、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协同教育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教出和谐发展的学生,教师自己首先是和谐发展的人。他重视乡村教师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乡村教师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如同医生要研究影响人的机体健康的多种因素一样,教师也要全面地研究儿童的精神世界” [6]641。 在他看来,教师职业的特点、教育教学的规律决定了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4]4,“教学工作,就其自身的逻辑、哲学依据和创造性质来说,不可能不具备研究因素”[8]74。教师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将教育工作看成一种创造性活动,才能体会到教育工作的快乐,拥有坚定的职业信念。
乡村教师须具备精湛的口语表达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将其称为语言修养。他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8]65。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足,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他主张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鲜明、确切、简洁,“我们对各科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了分析,一起思考该如何找到最鲜明、准确且简洁的语言外壳,来让学生形成关于一些事物和现象的表征……”[8]66。
乡村教师须具备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尤其是要将乡村学校附近的大自然与学校课程紧密联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批判了当时乡村学校忽视学生乡村生活,仅关注课本知识的现状,“我们还有不少农村学校的学习活动尚未越出教科书这个雷池”[3]615。他认为,乡村教师应充分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将课程与大自然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促进乡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品德发展,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和乡村情怀,愿意留在乡村。
乡村教师须具备协同育人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参与雕刻这块大理石的有六个“雕塑家”,分别是家庭,教师,学生集体,学生个人,书籍,街头伙伴、亲属或熟人。只有当所有的“雕塑家”配合行动,使各项活动和谐一致,才可以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教师在其中发挥“指挥者”的作用,即教师不仅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雕塑家,也是雕塑巧匠合唱团的指挥[4]149-151。因此,乡村教师要具备与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的能力。协同能力对乡村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在农村地区,学校是文化知识的重要基地。我们认为,把知识的发展和加深过程纳入农村社会生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4]88。乡村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包括与家长的协同和与社区的协同。首先,乡村教师要与家长协同,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影响家庭,通过科学指导提升乡村家长的育儿能力。乡村教师要力争“做到使家庭和学校充满书籍,要使农村形成一个善思考、勤读书,崇尚知识、科学和文化的氛围”[3]612。其次,乡村教师还须同乡村社区协同。帕夫雷什中学经常举办一些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的活动,如“图书日”“玫瑰节”“面包节”等。由于这些活动的举办,帕夫雷什中学所在的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4.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为了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多种方式,其中最重要的4种方式是:建立教师集体,开展教育研究,鼓励持续阅读,积极开展教育交流。
(1)建立教师集体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集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在他的推动下,帕夫雷什中学组建了教师集体,该集体的特征是“教师个人关心学校工作的成败,关心每个学生的命运;善于指出学校的发展远景并争取其实现;统一的、有权威的舆论;培植并保持学校传统;同志式的互助以及对工作中的缺点开展勇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10]。教师集体不仅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还可以增加教师们的职业归属感,有助于所有教师的专业发展。
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集体具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心理学小组、心理学研讨班、理论讨论会等。心理学小组(也可称教学法小组),由七八位具有专门知识的教师组成,其中包括校医,不仅协调和建议如何对能力较差的儿童进行教学,而且负责为全校教师都参加的心理学研讨班备课。心理学研讨班面向全体教师,大约一个半月举行一次,内容包括对个别儿童进行集体研究(由某位班主任做出某个学生的教育鉴定,全体教师参与讨论);探讨儿童智力、道德和情感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由心理学小组成员主讲,全体教师参与讨论)[6]650。理论讨论会每月举办两次,由每个教师轮流作学术问题讲演,每次报告的题目都由集体拟定并预先通知主讲教师。
(2)开展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首先就是人学,要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因此,教师必须人道地对待每个学生,其前提是教师必须持续地开展教育研究,研究学生、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学校环境等。乡村教师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是研究儿童, “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仔细、耐心、深入地研究孩子,研究他们在智慧、情感、道德方面的发展”[7]37。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和教师均要开展教育研究。帕夫雷什中学实施的所有教育改革措施,都是以教育科研作为基础的,如“快乐学校”“蓝天下的学校”“思维课”“学校节日”“家长学校”等。苏霍姆林斯基毕生在乡村学校工作,他身体力行,积极开展教育科研,为教师树立了典范。在帕夫雷什中学,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办公室读书、写作,直到8点准时在校门口迎接到校的师生。白天他上课、听课、做班主任、巡视学校,到了晚上则整理笔记,总结一天的工作和思考当天遇到的教育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领下,帕夫雷什中学的每一位教师均开展了教育研究,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如1962—1963年和1964—1965年,教师们在理论讨论会上作报告的论文就有36篇,其中有26位教师在教育杂志和报纸上以论文形式发表自己的报告[6]130-132。 他认为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载体是写教育日记。教师坚持写教育日记,记录第一手资料,既可以了解学生,加深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他的诸多著作均来自对教育日记的总结和提炼。
(3)鼓励持续阅读
为了促进乡村教师发展,苏霍姆林斯基鼓励教师坚持阅读。他认为乡村教师只有持续阅读,才能突破乡村地域偏僻、文化资源缺乏的困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你可能是在我国遥远的角落里工作,你所在的乡村可能远离文化中心数千公里,你学校里可能缺少很多东西,但如果你那里有充足的书籍,你的工作就能达到与文化中心同样的教育水平,取得同样的成果”[4]100。同时,乡村教师阅读也能深刻地影响到乡村儿童,“这对于你学生的教育程度、文明行为和知识,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137。阅读也能促进乡村教师的发展,“读书,读书,再读书,在书的世界里紧张地生活吧。……就像花朵向着太阳那样,学生的求知智能和敏锐心灵向往的是知识的灯塔—教师。但只有每天给思想之火添上书籍这种智慧燃料的人,才可能成为知识的灯塔”[3]597。
苏霍姆林斯基身先士卒,坚持阅读,私人藏书达到了1.95万册。作为校长,他不仅自学了学校所有科目的教科书和主要教学参考书,而且还阅读了各个领域的书籍,如医学、遗传学、天文学等。他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学楼设置了阅览室,开辟了许多书籍角,在教师休息室设置了书架,陈列有社会、文化、教育和道德方面的书籍。在他的倡导与推动之下,帕夫雷什中学形成了一种热爱阅读的氛围。学校图书馆藏书1.8万册,全校所有教师的藏书总量达到4.9万册[6]67。
(4)积极开展教育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城乡教师教育交流能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同城市教师的联系与交流对乡村教师意义重大,“同大村庄或大城市的好学校保持经常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我建议你一年去这种学校两三次,每次在自己的同事那里待三四天。你去听课,同教师们交谈。必须亲眼看到每个勤于思考和工作有创造性的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成果”[4]138,或者,邀请城市学校的教师来乡村学校交流。同时,乡村教师还可利用假期到大城市旅行以开阔眼界。
三、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师观对当下乡村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中,要强化师德教育、职业认同教育,并将其渗透到课程体系中去。要加强乡村教师职前培养院校与乡村政府、乡村学校的联系,强化“U-G-S”合作培养模式,通过共建课程、共同参与实践教学,培养职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教育情怀和振兴乡村的使命感、责任感。通过精心设置课程与开展实践活动,发展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职业胜任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研究、口语表达、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协同教育能力。
在乡村教师的职后发展中,要注重乡村学校文化的培育、乡村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立。在乡村学校环境方面,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和集体氛围。在管理上,确定乡村教师的职责边界,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减轻乡村教师的负担;建立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注重校本研究,开展校本培训,为乡村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支持。在乡村学校建立乡村教师发展共同体,以研究活动为载体,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在教育行政部门推动下,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可加入乡村教师发展共同体,跨越城乡边界就教学、研究开展合作探讨,共同实现专业发展。乡村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阅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克服困难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努力成为优秀的自我教育者和研究者。
参考文献
[1] 鲍里斯·塔尔塔科夫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M].唐其慈,毕淑芝,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2] 蔡汀,王义高,祖晶,编.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蔡汀,王义高,祖晶,编.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B. A.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娴,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5] 蔡汀,王义高,祖晶,编.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蔡汀,王义高,祖晶,编.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 肖甦,编译.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8] 苏霍姆林斯基. 给校长的建议[M].管海霞,译.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
[9] 蔡汀,王义高,祖晶,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27.
[10]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集体主义情操的培养[M]. 杨楠,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生态学视野下江苏省乡村定向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021JSJG201)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职前教师教育实习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 B/2022/01/76)研究成果。
(作者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