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认识邓雅文是从巴黎奥运会开始的。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让她“飞”进了大众的视野。
当地时间7月31日,巴黎奥运会自由式小轮车女子公园赛决赛中,年仅18岁的邓雅文以92.60分的成绩,一举夺得冠军。
这是中国运动员首次在自由式小轮车项目上拿到奥运冠军,创造了历史,完成了中国体育的又一次新突破。
邓雅文从巴黎回国的第四天,《环球人物》记者在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的四川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原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见到了她。卸下奥运冠军的光环,她像普通女孩一样,爱笑爱闹,喜欢美甲、化妆、穿小裙子,也是“5G网冲浪达人”……她告诉记者:“走下领奖台,一切重新开始。”
奥运会自由式小轮车的赛制分为预赛、决赛,预赛两轮取平均分排名,决赛两轮取最高分排名。按照预赛排名第二的成绩,决赛当天,邓雅文倒数第二个登场。她身着白色赛服、头盔下的长发随风飞舞,看上去飒爽干练。
在波浪形的赛道上,邓雅文俯冲、腾空、过弯、冲刺……按照教练设计的专属路线和动作奋力骑行,根据个人节奏和布局出色地完成了招牌难度动作。第一轮比赛结束,她凭借92.50分的高分位列第一。
第二轮比赛,邓雅文非常紧张。在她之前出场的另一名中国选手孙佳琪,两轮都出现了失误,如果邓雅文也出现失误,奖牌很可能与中国队失之交臂。
除了心态的波动,还有体能的挑战。“第二轮30秒之后,我的体能急速下降,只能靠意志力去撑。我不得不强迫自己做一些调整,将一些简单的招儿再简化。”邓雅文说,对于决赛的发挥谈不上百分之百满意,为了整体效果,她选择了“保稳”的战略,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大招儿”没有机会展示。尽管如此,她在第二轮还是取得了92.60的高分,以绝对领先的成绩赢得冠军。
在观众的喝彩声中,邓雅文扑进主教练吴丹怀中,放声呐喊,那一刻,压力、激动、喜悦……多种积压在她心中的情绪同眼泪一起爆发。
上领奖台之前,邓雅文特意向媒体镜头指了指自己手腕上佩戴的红绳,这是她与千里之外的省队教练之间独有的暗号。
“这是出征奥运会之前,我们省队教练专门买给我的,红绳上面有一个代表幸运的金色四叶草,教练希望我能带着这份好运夺得金牌。”邓雅文想告诉一直以来陪伴她的教练,她终于成功了。
时间回到2017年,自由式小轮车成为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那一年,邓雅文12岁,已经在四川泸州市业余体校练习了4年的田径。因为当时还没有定项,四川省队的标枪教练率先向她发出邀请,邓雅文接受了。但就在等待标枪队通知函期间,邓雅文又收到了另一份邀请——正在跨界选材的吴丹也看中了胆子大、表现欲强、性格活泼外向的邓雅文。
“对于小轮车这项极限运动来说,我们除了考察身体素质外,其实更看重孩子的心理素质。”吴丹说。
就这样,小轮车省队的通知函先发到了邓雅文手里,抱着“体验生活”的态度,她来到四川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成为队伍中年龄最小的队员。
从零开始学习一项极限运动并不容易。最初,吴丹交给邓雅文的任务是每天和小轮车待在一起,培养“车感”。邓雅文觉得这项新奇的运动可能不太难学,“我来之前,把这个项目想得特别简单,觉得摔一跤有啥了不起,一个后空翻、一仰头、一回头的事”。
没多久,她就被“打脸”了。第一次骑车从高处滑下时,“非常害怕,恐惧感一下子就涌了上来”。那段时间,邓雅文几乎每天都被吓哭。在大家鼓励下,她才能一次次克服恐惧,哭完了接着练。
从事极限运动很容易受伤,邓雅文也经历了常人难以忍耐的伤痛——左肩右肩习惯性脱位、右肩植骨手术、腰椎峡部裂、第五腰椎滑脱……最近一次严重受伤发生在奥运资格系列赛上海站,邓雅文差点无缘巴黎奥运会。
那是在今年6月,当时邓雅文正在场上训练,最后一分钟时,另一名选手违规进场,不慎在空中冲撞到她。
被撞倒在地的邓雅文腰部旧伤发作,完全不能起身。根据规则,赛事国际医务组有资格根据运动员伤势进行评判,决定是否取消第二天的比赛。邓雅文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伤得再重都要继续参赛。
在国际医务组问询时,她反复说:“我没事,很清醒,我具备继续比赛的能力。”事实并非如此,她只能强忍着疼痛站起来,在队医的搀扶下离开了场地。
次日开赛前,邓雅文一个人用完了3瓶冷喷,从肩部到腰部打了32块肌贴、2卷绷带、1卷白贴,外面还缠了一层腰带,再加上护具和比赛服。“全身好像只有痛了,其他一点感觉都没有。”
凭借惊人的意志力,邓雅文获得了上海站季军。尽管如此,她的奥运前景仍不容乐观,除了伤病影响,她在内部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几乎没有容错空间。
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布达佩斯站的官方场地图公布后,邓雅文的信心再一次遭受打击。“整体道具都是我的短板,我真的感到害怕,心想这个场地里应该写一句话,‘邓雅文出局’,那种感觉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样。”
那是她最艰难的时刻。她甚至哭着对吴丹说,也许该放弃了,不是她不想努力,而是以当下的状态确实做不到。
“我发泄完情绪后,教练骂醒了我,说哪怕我不参加奥运会,他也不想看到一个低迷的我、一个眼里没光的我。”在吴丹的开导和鼓励下,邓雅文及时调整状态,打了封闭针参赛,最后顶住压力,在布达佩斯站获得第四名,艰难地拿到了巴黎奥运会门票。
“我能走到最后,离不开整个团队的信任以及教练、队友的帮助。”采访中,邓雅文不止一次向《环球人物》记者表达了她对国家、教练、亲友的感谢。
“祖国很支持我们这个项目,帮助我们搭建平台,组建队伍,召集国内外有名的教练带训,才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追赶上了国际水平。”邓雅文说,最近几年,国内的小轮车业余赛事、U系列赛事都比以前丰富了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小轮车项目修建了一批高水平的训练场地。
从巴黎凯旋后,邓雅文成了四川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打卡点”,中心里的其他运动员、教练都想看看这位奥运会冠军到底长什么样子。这种突然“火了”的感觉,让邓雅文不是很习惯。
“现在我去食堂打饭,都有一些其他项目的运动员透过食堂玻璃围观,这种感觉一点都不习惯,我其实是一个E人(外向),现在有点变I人(内向)了。”邓雅文开玩笑地说。
相比之下,之前和邓雅文朝夕相处的省队队友显得格外“冷静”。这是多年来形成的默契,队友愿意留给她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消化这一段经历。“队友不会刻意问我在巴黎的状态,怕带给我压力,这是他们支持我的一种方式。”
谈及未来,邓雅文坦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届是洛杉矶奥运会,大家可能希望听到我说‘蝉联’两个字,但是我确实没有办法百分之百保证,只能说,不管长期还是短期,我都会尽全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编辑 尹洁/美编 苑立荣/编审 张建魁
邓雅文
2005年出生于四川泸州。2017年进入四川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进行自由式小轮车专业训练,2018年进入国家集训队。2024年7月31日,获得巴黎奥运会自由式小轮车女子公园赛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