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帮文化是商帮在商业活动中形成的共同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闯商文化是闯关东精神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区域实践的结果。商帮的研究多集中于晋商、徽商和徽商,少有闯商研究,更鲜有对闯商文化进行的比较研究。文章通过对闯商文化与晋商文化、徽商文化、潮商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究闯商文化兴衰的机理以及重拾闯商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帮 商帮文化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238-03
一、引言
商业活动历史悠久,商人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交易,既受制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也能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商帮的形成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商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形成了商帮。商帮是以地域、亲缘关系为纽带,以会馆作为聚集联络之所的商人组织。商帮是一种独特的商业现象,它体现了我国商人的智慧、勇气和社会责任担当。商帮不仅扮演经济角色,也扮演着文化角色。商帮长期的商业实践又形成了商帮文化。明清以来,著名的晋商、徽商和潮商,不仅创造了巨额的物质财富,更形成了独特的商帮文化财富。
二、商帮考
(一)晋商
晋人行商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有着官商的特点,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上至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包,在清初还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票号业。此外,晋商对外贸易也很活跃,在俄国、日本、朝鲜都有晋商的身影。
商业版图的拓展促进了晋商群体意识的形成,随着晋商活动区域和业务范围的扩展,商业风险越来越多,于是晋商以亲缘宗亲、地域乡里为纽带,通过会馆增强彼此的了解、协调商号之间的关系,相互帮扶、消解矛盾,由此形成了商帮。晋商在全国各地乃至境外设立会馆,会馆是晋商商帮形成的重要标志。在晋商内部又按照地区、行业分为不同的商帮,如太原商帮、票号商帮。晋商的内部合作形式繁多,从朋合制、伙计制,到联号制、股份制不一而足。出资、出力可以合作,财东、掌柜、伙计也可以合作。组织形式或松散或紧密。
晋商衰败于清末民初。清末,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欧美列强在中国攫取了不平等的经济特权,导致晋商在茶叶等重大贸易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外,欧美金融、产业资本、生产设备、技术的引入也导致晋商在商品生产领域陷入被动。晋商引以为傲的票号业墨守成规,也未能及时改组为银行业,错失发展良机。同样,晋商煤业面对欧美资本的掠夺也无所作为。
(二)徽商
徽商形成于明代中叶,兴盛于清中前期,至清晚期日趋衰败。徽地山多地少、人多地寡,恰又物产丰饶、手工业兴盛、水利交通便捷,加之徽人善思变,敢于打破重农轻商的封建思想束缚,由此成就了徽商几百年的鼎盛繁华。
徽商善于在商帮内部融通资金,资本聚合灵活多样,自有资本与借贷资本结合、独资与合资相结合、自主经营与委托经营结合。徽商借贷一般都在乡族之间进行,念及情谊,借贷成本相对较低、偿付方式、期限灵活。徽商还会通过乡族之间入股合资分摊经营风险。如有经营才能,却没有资本,也可以接受委托经营他人资本,依靠赚取酬金来积累资本。一些积累起来的徽商资本又转化为金融资本,为徽商甚至农民和小生产者提供借贷、典当服务,极大地活化了徽商相关的行业、产业。徽商通过高效率的资本配置实现了徽商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
与晋商一样,徽商也衰败于清末民初。欧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特权,以及欧美现代资本、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对于徽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冲击,是导致徽商衰败的直接原因。徽商自身浓厚的封建色彩也是衰败的重要原因。徽商与晋商同样有着浓厚的官商色彩,明清丝绸、盐业等行业都存在官商结合垄断市场的情形,一旦这种垄断市场在欧美商品冲击下崩塌,徽商便一蹶不振。此外,徽商虽不重农抑商,但是业儒就仕。很多徽商发迹之后,转而谋求功名利禄,消耗了大量的商业资本,影响了再生产的投入,导致徽商走向衰败。
(三)潮商
潮商形成于唐后期,兴盛于宋元明清。潮汕三面临山、一面向海,易于发展海上贸易。对外贸易的发展造就了潮商文化的海洋特质,为潮商打上了海洋商业和自由商业的烙印。潮汕地区早在秦代就出现了航海活动,在唐代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宋代便有外商往来潮汕地区通商,同时潮汕人也出洋经商并在海外定居,明朝时已经成为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清代则是红头船的始发地。
潮商与晋商、徽商都是靠贩运起家,但潮商海贩的特征又与内陆商帮大不相同。潮商未曾像晋商、徽商那样在中国商业史上声名显赫,但是在世界商业史上,潮商则远比晋商、徽商影响力大。此外,与晋商、徽商的官商属性不同,潮商有着强烈的民商属性。明清两代都曾经实行过海禁,使得依赖海上贸易的潮商失去了经济来源,不少潮商铤而走险,甚至形成了海寇。
得益于向海而生的民商属性,潮商并没有像晋商、潮商一样淹没于历史的大潮之中。相反,潮商在世界各地发展壮大,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支重要商业力量。
(四)闯商
闯商源自于闯关东。清朝建立伊始,实行民族隔离制度,顺治年间在关外修建了千余公里“柳条边”,严禁关内人进入东北垦殖。19世纪,黄河下游灾害不断,山东一带的农民为求生存被迫离开故土,突破清朝禁令“闯”入关东。19世纪中后期,东北地区边疆危机日趋强烈[1]。为此,清朝政府开禁放垦,随着禁令的解除,东北地区迎来了大量的人口涌入。19世纪中期,东北人口突破了300万,19世纪末,东北人口达600万,到了1910年东北人口迅速增至1800万。民国年间,闯关东依旧,到新中国成立时,东北人口已近4000万。闯关东为东北输入了大量的劳动力,对东北的繁荣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且面对外来侵略,东北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
哈尔滨原为放牧捕鱼的草场滩头,清乾隆年间,山西人傅振基在此落户开大车店,遂称傅家店,傅家店就是现今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区域的前身。随着“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政策的实施,19世纪末,哈尔滨地区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工商业开始在哈尔滨地区进一步聚集,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经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侨民聚集在这里,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与此同时,哈尔滨的民族工商业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今天的中华巴洛克区域曾经商贾云集、工商各业繁盛一时。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源自中东铁路的修建,当时有17万关内劳工参与了中东铁路建设,中东铁路竣工后,很多人选择在中东铁路沿线定居,其中约1万人定居在现今的中华巴洛克区域。得益于人口的激增和连接欧亚的中东铁路带来的经济需求,民族工商业获得了发展良机,到1931年,中华巴洛克区域已有117个行业,369家工厂、1250个大小商号。工商业的繁荣进一步吸引了闯关东者定居中华巴洛克区域,建立在地域、亲缘关系基础上的商帮开始出现,并随着斗转星移,潮起潮落。
不同于历史悠久的晋商、徽商和潮商,闯商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商帮,其组织的紧密程度、文化根基、经济根基、政治根基都存在先天不足。二战之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巨变,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线上的重要枢纽联通欧亚的历史功能褪去,闯商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土壤,迅速衰落。但是探赜闯商、探赜闯商文化,重塑闯商文化仍旧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商帮属性梳理见表1。
作为农耕社会,商业的兴起多与土地等农业资源不足有关,商帮经营范围的选择一则逐利、二则趋势,商帮总是能够找到商业利益和商业资源路径的契合点。商帮可以倚重官,也可以倚重己,在商言商之外,必要捐资助学,但是不一定好儒风、入仕途。商帮多以地域划分,不必然以亲缘划分。家国情怀则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商帮的不二选择。
三、商帮文化探赜
(一)晋商文化
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仕。晋商重学,以学保商,晋商多受过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儒商色彩浓重。晋商注重政治地位的提升,史载曾有晋商票号的财东捐银纳两、录得相应职衔。晋商秉持义利相通观念,诚信戒不欺,重视商誉。此外,晋商还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数学物理、风俗物产、山川地理知识与经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晋商曾主持编著《贸易须知》总结了行商坐贾、人才培养的经验,推动了晋商文化的传承。
(二)徽商文化
徽商往往是商、儒、仕一体。不少徽商发达后或弃贾业儒或弃贾就仕。业儒就仕一则是为了获得与经济地位相称的社会地位,二则是徽地儒家之风浓郁,要以儒为外衣来粉饰自己[2]。徽商贾而好儒,作为一个儒学根基深厚的商帮,在行商中大多以儒学规范经营行为,讲究义利之道。徽商致富后常捐资兴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谋求政治地位。徽商办学堂、修庙宇,建会馆,既培养了人才,拓展了徽商的政治势力,又强化了封建宗法礼制,对维护封建统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明清以来,徽商以自身的开拓进取创造了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成就,形成了一种儒商文化[2]。徽商追求生财有道,热心社会公益,乐善好施,奉行和为贵、礼为先的商业哲学。
(三)潮商文化
潮商善于谋信、谋勇、谋才。守信是潮商的最大特点,言必信、行必果可以赢得更强大的商业伙伴、更忠诚的商业客户、更丰厚的商业利益[4]。潮商“向海而生”,商者无域,面对这样的商业环境,需要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不断创新、勇于求胜是潮商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聚财先聚才,潮商擅长中西合璧的管理文化,既保证了商业的高效运转,又能将商业做成汇聚人才的纽带。
(四)闯商文化
与晋商文化和徽商文化不同,闯商文化和潮商文化有着类似的起点,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陆上生产要素的贫乏导致发展的方向转向了海上,而明清两朝多海禁,因此潮商和闯关东一样要突破朝廷的禁令,由此导致闯商文化和潮商文化没有晋商文化和徽商文化那样浓重的官商文化色彩。闯商文化是闯关东的产物,闯关东是中原农耕文化大规模地向东北地区平移,与东北地区游牧文化、渔猎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闯商文化产生于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区域,哈尔滨是中东铁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闯商勇于接受和利用中东铁路带来的欧亚各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传统民族商业文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闯商文化。
商帮文化属性梳理见表2。
闯商文化和晋商文化、徽商文化、闯商文化一样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厚影响,因此,都秉持传统的义利观和家国情怀,讲究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危亡之际能够挺身而出、捐资出人拯救国家民族于水火,也注重教育,回报社会。不同之处在于晋商文化、徽商文化更加注重在商业成功后对于政治地位、文化品位的追求,并没有从根本上摒弃重农抑商的农耕文化情结。而闯商文化和潮商文化因其突破禁令的相似历史背景导致官商文化色彩淡薄,并不热心追求仕途。此外,晋商文化、徽商文化所体现出的商业智慧更加传统保守,这也是晋商、徽商商帮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闯商文化和潮商文化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度非常高,充满了勇敢的进取精神,这也是潮商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也是重拾闯商文化的价值基础。
四、结语
闯商文化是关内经济文化的外溢,是在东北自然、政治、经济环境下产生的独特的商帮文化。闯商文化与潮商文化有着同样的生命力,是闯商、潮商商帮的外部环境差异导致了闯商衰落而潮商生生不息。如今,哈尔滨作为东北亚中心城市成为北方冰雪丝绸之路的起点,尽管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困难,但是仍旧存在良好的商机。闯商文化就是在变幻的环境下勇于利用新生事物开创商业版图的商业文化,闯商文化的“闯”和潮商文化的“向海而生”异曲同工,潮商、潮商文化长盛不衰,闯商、闯商文化亦可以。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3A014)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区域历史文化街区一体化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哲.兴东道台府布局考释[J].炎黄地理,2022(06):25。
[2] 刘兴平.称雄商界三百年 崇儒重儒数徽商[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10-24
[3] 徽州文化小资料[J].黄山学院学报,2007(04):20:165.
[4] 中国潮商 商潮冲浪[J].新商务周刊,2013:11-16.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