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逐渐细化,传统的旅游供给方式和市场需求产生矛盾,旅游者开始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文化性和参与性。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风光绮丽,旅游资源丰富,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开发普洱茶文化旅游的特有资源。将旅游和普洱茶文化进行融合开发,有利于传统茶产业向精细和高效方向发展,实现从产业生产,到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体验等新旅游业态的转变。文章立足于勐海县普洱茶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勐海县茶文化旅游现状,提出开发生态旅游、体验旅游和民俗旅游体系,从而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增加勐海县茶产业整体效益,培育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旅游目的地国内外知名度。
关键词:勐海县 茶文化旅游 开发 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156-03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远,寄托了自然与人之间丰富的感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根据我国茶文化资源呈现状态,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前者包括中国名茶、茶文化遗址和茶具,后者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制茶技艺、茶礼、茶俗、茶道等精神文化内涵[2]。茶文化历经千年,孕育了数量众多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既有自然旅游资源,也有人文旅游资源,为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茶文化旅游是一种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茶文化内涵等茶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开发而形成的旅游方式,它包括观光、度假、娱乐等多种旅游功能,是茶叶发展的新领域。云南省勐海县是我国传统的普洱茶产区,拥有优越的自然原生环境,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具有开发茶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近年,勐海县的茶文化旅游已初见端倪,但在整体的开发层次上属于较为低级的阶段。因此,本文基于对勐海县茶文化旅游优势与劣势的分析,提出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开发策略,以期能够形成“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综合发展模式。
一、勐海县茶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基石,是吸引游客的直接原因,茶文化旅游同样也需要多样与优质的旅游资源。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属热带气候类型,是中国普洱茶的故乡,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这里热量充足,雨水丰沛,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3]。辖内有众多茶园,包括南糯山古茶园、班章古茶园、贺开古茶园等,园内存有大量的古茶树和野生茶树,这些茶林与阔叶林混生,形成壮观的景色。其中格朗和乡南糯山有800多年树龄大茶树及周围近万亩的古茶树林;西定乡贺松寨南部的小黑山中有近1000亩的野生古茶树林[4]。高山茂密茶林本就成为一道亮丽景观,人文旅游资源更为丰富与独特。以傣族、布朗族、拉祜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长期聚居于此,将茶叶与宗教、民族、饮食、艺术等有机结合,形成了古茶园、古茶楼、传统制茶技艺等遗产资源,并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传承茶礼、茶俗、茶节等文化资源。除去历史遗留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外,勐海县还有种类繁多的现代茶文化资源,包括开展“茶王节”等茶文化节庆活动,建设茶文化特色民宿等。
(二)茶文化历史悠久
勐海县是种植茶叶的古老茶区,其种茶、制茶、用茶历史始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清民。东晋时期常璩撰写的《华阳国表·南中志》中记载永昌郡内有多个民族,包括“濮人”(布朗族),早在1700年前的东汉时期他们就开始栽培茶树,是我国最早种植、饮用和使用茶叶的民族之一。辖内古六大茶山所生产的普洱茶,唐代就行销西北,“茶马文化”和“普洱文化”也在我国西南部的勐海县生根发芽。明清时期,勐海县普洱茶达到鼎盛时期,开辟了从打洛到印度、西藏的运茶路线,其23个茶庄每年紧压茶出口量达4万担,成为茶马古道的源头和往来滇缅的重要关口。清代阮福所著《普洱茶记》中记载了普洱茶在唐代就已远销西藏,普洱茶的名声遍天下,京师(北京)特别重视普洱茶。这一时期,勐海县的茶叶生产与交易非常活跃,驰名国内外。民国初期,由于战乱和交通受阻,澜沧江北的古六大茶山逐渐衰落,而江南以佛海(今勐海县)为中心的古茶山则成为茶商云集的大市场。此外,普洱茶的种植与当地少数民族息息相关,从古至今聚集在这里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等10余个世居民族,从婚丧嫁娶,再到祭拜神灵、走亲探友等,都离不开茶叶及其相关产品。在其长时间的种茶、制茶、饮茶等活动中,多民族的种茶技术、制茶工艺、饮茶习俗等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最后形成了极具特色且灿烂多彩的少数民族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同时也成为普洱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勐海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素有“世界茶树王之乡”“普洱茶圣地”“中国茶都””的美誉。如今,勐海县持续擦亮“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品牌,其茶叶品种、茶叶品牌等皆居全国县级第一。勐海大叶种,云抗10号和云抗14号为国家级良种,云茶春韵、长叶白毫等26个品种为省级良种。勐海县还拥有众多实力强劲的普洱茶企业,大益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品牌,陈升、七彩云南等茶厂为其中翘楚,这些品牌代表了勐海县的茶产业,也是中国普洱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勐海县茶文化旅游的劣势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不足
近几年,勐海县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建设,餐饮、酒店、交通等方面的服务设施不断增加,服务水平也有很大的改善。但在其旅游规划中鲜有提及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茶文化产业仍停留在传统的发展思路上,导致产业规模较小、产业联动不足、景点分散、配套设施级别较低,缺乏相关旅游业态。勐海县内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茶园零散地分布在广阔的山区之中,产茶村落相距较远,很少有相关企业将茶园与旅游结合,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由于资金不足,缺乏茶文化开发经验,茶园和茶山中与文化相关业态甚少,未能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以贺开古茶文化园为例,作为云南连片面积最大的一片古茶园,园区内道路交通设施通达性不足,可进入性较差,村容村貌亟待修整,游客服务中心和茶文化展示区等项目尚未修建,难以成为旅游西环线上的亮点。因此,勐海县应通过多渠道集资、融资、引资,贯彻茶文化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茶文化旅游发展环境,改善基础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二)茶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勐海县有着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和地域性独特的茶风茶俗,但这些茶文化或是挖掘深度不够,或是流于表面形式,未能真正融入普洱茶文化旅游之中。作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勐海县,当地政府和茶企业在开发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受到重经济与轻文化社会风气的影响,重视茶的商品性,对茶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认识不足,缺乏文化附加值,失去地方和民族特色,导致当地的茶文化旅游不具有竞争性,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例如现有的茶园观光、采摘、品鉴等,仍停留在物质实体开发的初级阶段,与其他产茶地区的项目雷同。从现有的开发项目来看,勐海县的茶文化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普洱茶的茶艺、茶俗、茶礼,乃至深层次的茶文化与紫陶文化、山水文化内涵挖掘甚少,最终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且开发层次低,并未形成系统的茶文化观光、休闲、养生等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和结构。
三、勐海县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一)生态旅游开发
以生态旅游为基础,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好山好水出好茶”,勐海县地处我国边境,生态环境完好,适合植物生长,素有“云南茶树甲天下”之称,勐海县茶园多位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依山傍景,茶树品种多样,与周围的生态和谐共生,能够满足城市人离开惯常环境前往异环境寻求体验怀旧安逸的情感。因此,勐海县茶文化旅游开发应将当地丰富的山水资源与茶文化资源相结合,推出茶山生态旅游,茶园观光旅游,少数民族茶文化旅游等。以日本和新加坡为例,冈山后乐园是日本有名的茶园,其中茶树修剪成波浪状,与内海景观相伴而生;新加坡也兴建集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年收益超百万美元[5]。南糯山千年古茶林、西双版纳茶文化旅游园区等都是较为理想的地点,将茶园观光游和景色进行结合的做法,不仅能够增加旅游目的地景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增添旅游者的旅游情趣,同时旅游者在欣赏青山碧水的同时,增强对普洱茶和其文化的认同。
勐海县拥有多片上百年茶林,其生态完好,茶种丰富,茶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勐海县老班章村、樟朗村等地打造古树景观长廊游,以百年茶林和古树茶为核心,以茶产品和茶文化为载体,开发生态科普中心或生态教育基地等。例如,勐海县南糯山以现存的千年古茶山和万余亩古茶园为核心,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的哈尼族茶文化为特色,推广“煨酽茶”“青竹茶”和“茶疗”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品。
(二)体验旅游开发
西双版纳勐海县由众多村落组成,其采茶、制茶也多是以原生态的村落为基本单元,其少数民族风情让游客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将普洱茶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产品中,打造农村旅游和普洱茶文化为特色的体验旅游产品。勐海县内的古树茶和大树茶是一大特色,主要分布在格朗和乡、勐混镇、布朗山乡、勐宋乡、勐阿镇等乡镇。因此勐海县因地制宜,推广以茶叶观光为主的农村旅游产品,开发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叶品鉴、茶园观光等相关项目,学习并体验少数民族传统茶俗、茶道、茶礼、茶歌舞等,并将茶文化渗透到康养体验中,开发具有功能性的茶食或者茶饮料。在住宿空间内,融入茶文化相关的绘画作品和摆件。相邻景观的开发利用也需要引起重视,将勐海县多民族风情和普洱茶文化注入茶馆的建筑风貌、沏茶用具、饮茶礼仪等,给旅游者营造出高雅的异地风情。旅游者在享受汤浓明亮、沉香持久、滋味回甘的普洱茶的同时,能够观赏到生态美和人文美,在视觉、听觉、味觉与感觉等方面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感。
从2009年开始,勐海县政府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及有关企业的支持下,先后在南糯山、贺开茶山、老班章茶山、布朗山乡、茶马古道景区等地多次举办勐海(国际)茶王节,活动现场开展民族茶艺大赛、采茶大赛、手工制茶大赛、茶叶摄影大赛及茶叶鉴评等丰富的体验式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茶商及茶叶爱好者参与,提升了勐海茶的知名度,也为勐海县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起到了较好的宣传和促进作用。
(三)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勐海县是普洱茶的发祥地之一,挖掘普洱茶文化内涵,开发“茶+文化”“茶+民俗”“旅游+”等旅游产品,能够促进旅游融合发展。勐海县是种植茶叶的古老茶区,历史文化价值丰富悠久,茶马古道从普洱过勐海县易武茶山,再经过老挝北部的勐腊茶马道,由打洛出境进入缅甸,是昆明官马大道的延伸[6]。茶马古道中,各民族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其丰富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世所罕见,开发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的专项旅游产品,重走茶马古道,使其成为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典型案例。茶马古道的地域范围包括西藏、四川、云南与部分东南亚地区,旅游者不仅能够体会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苍山洱海与玉龙雪山等自然景观,几乎涵盖了云南的知名景点,还能感受傣族风情、拉祜族民俗、古滇文化与东巴文化等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厚重的普洱茶文化资源与多样的少数民族风情,将成为开发茶文化旅游的有利条件。
此外,勐海县在制茶、饮茶、食茶、节日用茶、茶礼俗、茶歌舞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等价值,将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并与当地饮食文化进行结合,对地域茶文化进行多角度重现,从多角度对茶文化进行有益补充,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7]。勐海县南糯山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茶山,当地的哈尼族拥有“土锅茶”“竹筒茶”等独特的饮茶文化和嘎汤帕等传统年节。布朗山一带的布朗族有传承近千年的制茶文化,其特有的“青竹茶”“酸茶”“腌茶”等包含着布朗族独特的茶俗礼仪。一年一度的桑康节中,会举办隆重的“祭茶仪式”、多样的赛茶活动。酸茶在布朗族人的生活中,既是逢年过节的珍贵礼品,也是人情往来的重要媒介。勐海县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举办婚事的时候,新娘需要爬上高大的古茶树,以求未来幸福安康,儿孙满堂。普洱茶在千百年中,已经深深植入到了勐海人的基因中,“伴茶而生”的普洱茶文化中,延伸出了世代传唱的茶歌,也将种茶、采茶、制茶的流程编为舞蹈,这些歌谣、舞蹈展示了勐海制茶匠人的制茶技艺、勐海瑰丽而多样的民俗文化特色和极具地域性的普洱茶文化特色。
四、结语
茶文化旅游涵盖茶叶产地生态、文化、民俗等多类现象表征,是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勐海县应以地方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为中心,以优质的茶资源、自然和文化景观为基础,开展茶文化旅游活动,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业态,增强文化在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中的核心吸引力,让游客沉浸于真实的文化场景中,满足不同游客的体验[8],实现传统茶叶的经营方式向生态旅游、体验旅游、民俗旅游转变,从而带动勐海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学政,苏祝成,王旭烽.茶文化资源类型及业态范式研究[J].茶叶科学,2015,35(03):299-306.
[2] 赵婷.日本宇治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经验及启示[J].农业考古,2021(05):222-227.
[3] 李云娜,蒋会兵,周萌,等.勐海县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14(17):74-76.
[4] 和献中,王世金.云南省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战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06):52-57.
[5] 贾秀禹,梁永宁.云南普洱茶文化旅游可行性分析与建议[J].民族论坛,2008(10):42-43.
[6] 刘建峰,张洁,王桂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云南茶马古道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81-86.
[7] Jolliffe L,Aslam M S M. Tea heritage tourism: evidence from Sri Lanka[J]. 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 2009,4(4):331-344.
[8] Julia F. Afternoon tea: a history[J]. Food culture and society,2020:631-632.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云南昆明 650000)
[作者简介:霍中量(1993—),男,山西太原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