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路径研究

2024-08-23 00:00:00吴丹婷
经济师 2024年8期
关键词:文化振兴乡村振兴

摘 要: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这项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与灵魂所在。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文章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针对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过程中出现的三类问题,分别是物理维度上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精神维度上的机制不全面、价值内涵浅薄等问题,以及社会维度上的文化单向输出、参与主体单一且孤立等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构路径与方法。第一,在建构物理空间过程中应科学规划空间、整合空间资源;第二,在建构精神空间过程中应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文化符号;第三,在建构社会空间过程中应实现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型,同时协同多元力量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公共文化 空间理论 文化振兴 建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142-02

引言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也是影响人们发展的重要领域,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能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文化动力,进而更好地落实和实践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的发展,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重视对其调查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建构起提升村民整体素质、推进乡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公共文化空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文化力量。但是当前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分析,这些方面可以被归纳为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维度上所呈现的问题,分别是物理维度上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精神维度上的机制不全面、价值内涵浅薄等问题;以及社会维度上的文化单向输出、参与主体单一且孤立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在这里提出相对应的解决路径与策略。

一、科学规划空间,配备与优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设施

对空间进行科学规划,最直观的是对物理空间的科学规划,物理空间指的是物理的自然空间,是人类活动场所社会空间的基础。在打造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物理空间时,对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提高空间建构的成效。首先,要详细了解农村或者特定地区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地势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因素等,再结合原有的空间呈现状态、村民的实际需求以及专业的规划指导,来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另外,在规划中要有适当的空间(或场地)便于日后的调整与再生产活动。其次,要考虑到公共文化空间中建构的物理空间可能达到的辐射范围,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的辐射情况,比如无线网络,尽可能地减少不同地区、不同村庄的公共文化空间出现重复建构或大面积重合等情况。

虽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使得当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基础设施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从物理空间的视角来看,主要体现在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变化以及使用后出现磨损或是出现老化、落伍等变化。因此,面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物理变化,一方面要配备好符合村民文化需求的公共设施,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不断更新升级公共文化设施,同时也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型或创新。

二、整合空间资源,完善与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一直以来都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村民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文化活动的开展与落实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但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也使得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逐渐弱化。而且乡村标准化公共文化空间体系的基本建立,也使得公共文化场所呈现标准化、同一化的特征,举办的活动则以政治、意识形态等宣传教育类型居多,使得村民对于公共文化空间的参与热情持续减弱,因此也出现了很多特定的公共文化空间,比如文化站、书屋、广场等出现闲置情况,这不仅是一种空间的浪费,更是乡土文化的淡化。

针对这类情况要重视对空间资源的重新整合,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激发村民们参与公共文化空间的积极性。首先要重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在建构标准的物理空间时,也要建构有差异、有特色、符合村民需要的物理空间。其次是要盘活已有的闲置资源空间,通过整改或者重新利用的方式,将闲置的公共文化空间改造成符合村民们需要的空间并重新利用起来。另外要结合新的空间表现形式,继续发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传承、社会交往、凝聚共识等传统功能,同时也可以结合本土特色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功能或者是引进新的形式,比如图书馆、朗读室、数字技术等完善与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

三、建设长效机制,巩固与深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成效

作为空间表征的内涵之一,制度空间的建构也同样重要,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与落实予以制度保障。为了进一步营造整洁、干净、美丽的乡村环境,巩固近些年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的成果,相关部门与负责主体要全面加强对公共文化空间的常态化管控与治理,加大公共文化空间整体秩序规整力度,健全完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建构机制和治理机制,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工作再上新台阶、迈入新阶段。

第一,健全完善建设推进机制,主要侧重于发展规划、目标责任考核、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等建设全面推进;第二,健全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主要是对管理层的工作进行合理安排,规范推进。第三,健全完善内容供给机制,主要是对具体的活动内容创新,尤其是与互联网技术实现有机结合方面。第四,对于文化培育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主要是突出公共文化空间中的文化属性,培育优秀乡村文化,建设先进优良农村精神文明。第五,健全完善队伍建设机制,主要加强对管理员、指导员、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第六,健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对组织、经费保障,以及考核激励。另外,除了从现实层面的制度空间进行建构之外,还要从发展层面对制度空间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坚持“当下推进”与“长久保持”相结合,推进建设工作正向常态化,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与发展,从根本上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四、打造文化符号,丰富与凸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内涵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中的精神空间,是“空间表征”的通俗解释,“空间表征”的定义实际上是抽象化、概念化、构想化的空间,也归纳为被构想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对感知空间的理性化抽象出来而形成的空间。因此除了制度机制之外,文化符号也同样是精神空间的重要表现。而对于专属于乡村中特定的公共文化空间而打造的专属文化符号,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比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进一步落实的过程,对农村文化礼堂进行评定的标准中有一个硬性要求,就是要在明显的地方展现出“农村文化礼堂”的标识,这个标识(符号)也是专属于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的“身份证”。

文化符号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和信息载体,同样也象征着个体与民族之间的纽带,构筑起二者之间的桥梁,通过强化个体对于共同文化空间(符号象征的空间)的认同,能够进一步增强个体对于民族的认同与个体之间的联系与渊源。打造专属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符号,既能在精神空间(概念化空间)中将乡村文化予以传承和保留,又能通过符号背后蕴含的属于村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底蕴、价值观念、民族情感等的共识,使村民们更加具有凝聚力,进一步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工作,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五、双向互动转型,推进数字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平台建设

社会空间的建构,本质上是对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构建,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建构广泛、联系密切、自由平等的平台,是社会空间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也促进了新的升级与发展,打造乡村公共文化空间2.0模式,即“互联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逐渐成为主要的方向和趋势。2022年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着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要实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性、可参与性、有生命力、富有内涵等方面的建设,就需要结合数字化发展,推进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创建乡村公共文化数字空间,建设数字化平台。强调将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结合,以及要在社会空间中进一步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并且越来越突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构建互联互通的数字平台,将村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也使得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实现“双向奔赴”;同时要开发不同的数字场景,满足村民们日益增长。第二,依托数字资源,与农村文化礼堂有效融合,开展更多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村民各个方面的素养与技能。第三,要引导村民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增强村民自主参与意识,通过对数字技术的有效把控,进行数字文化作品创作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依托数字资源,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迭代升级。

六、协同多元力量,激发出乡村公共文化共同体的内生活力

新时代要着力发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实现乡村文化空间的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具体运营上,不同主体之间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主要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村民。但是以往大部分的活动都是政府自上而下的直接规划安排,以政府的单一投入和管理模式居多,在整体上使得上和下出现单一化、缺乏创新活力的情况,而且会影响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在现代,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和形态的要求上更追求公益、开放的理念,追求多元化、跨领域、复合型的探索目标,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常见的公共文化空间有所区别。因此也对不同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政府要不断简政放权,转变自身的文化管理职能,在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工作中需要做好统筹规划的工作,并且坚持主体多元协同原则,引导不同参与主体联结合作,共建乡村公共文化共同体,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注入活力,激发共同体的内生动力。第二,社会力量则应该发挥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运营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比如社会组织、志愿队伍、文化企业等,这类力量才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具体运营的主体,因此要鼓励这类社会力量参与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运营与管理,并且对其提出创新创造、以人为本的要求。第三,村民也要积极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活动,既要做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参与者,也要进一步成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者、亲历者与监督者,与其他主体共同构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形成乡村公共文化共同体,真正发挥文化的价值引导和整合功能,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 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Blackwell:Oxford,1991.

[2] 王云芳,黎橙橙.公共文化空间下民族文化传承场域功能变迁的思考——以广西武鸣壮族歌圩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2):68-73.

[3] 耿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机制与发展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云南和顺图书馆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9(05):53-70.

[4] 李舒薇.协同治理视阈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5] 孟祥林.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解构与建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03):35-44.

[6] 王鑫.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的路径研究[D].青岛大学,2023.

[7] 何义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念、生成过程及结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04):41-46.

[8] 孟耕合.共同体视阈下新时代公共文化治理的转向[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1,23(05):59-68.

[9] 倪萍.城镇化进程中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14):55-57.

[10] 傅才武,侯雪言,申念衢.“双失灵”背景下建设新型文化共享空间的理论与实践——以湖北乡镇“点播影院”试点为中心的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8):56-63.

[11] 董艳淘.论公共文化空间的扩展升级[J].文化产业,2023,259(06):159-162.

[12] 郑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藏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研究[J].民族学刊,2021,12(02):68-75+100.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杭州 310000)

[作者简介:吴丹婷(1999—),女,汉族,广东汕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文化振兴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逻辑与治理反思
弘扬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兴
现代交际(2019年8期)2019-05-16 12:56:02
浅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
商情(2019年1期)2019-03-18 01:58: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关于新时代的思考
赢未来(2017年15期)2017-01-19 11:59:24
“文艺复兴”的经验启示与辽宁的“文化振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