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8-23 00:00:00王乐颖
经济师 2024年8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问题对策

摘 要:在梳理山西省粮食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2000—2022年山西省粮食产量、粮食结构及粮食自给率变化情况。2000年以来山西省粮食产量、粮食单产均呈波动增长趋势,全省粮食总体供销平衡,但存在口粮自给率低、粮食生产结构失衡,耕地质量较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增粮于产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生产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139-03

一、前言

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并提出“推进新一轮千亿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来。”国内关于粮食生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安全评价、粮食总产量变化、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等方面。在研究尺度上,以全国、粮食主产区、省域为主要研究范围,其中针对粮食主产区的研究最为丰富。

山西作为非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脆弱,粮食总产量在全国占比较低,关于山西省的粮食生产问题研究较少。因此,对山西省的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对策进行研究,能够为山西粮食产量稳定提升提供适当参考和理论支撑,有利于解决山西粮食安全问题,提高山西口粮自给率,顺应山西省粮食产业发展需求,符合山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

二、山西省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一)粮食生产条件

1.自然地理条件。山西省地形地貌特征为“表里山河”,全省范围内山地、丘陵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0%,适宜耕种的平川河谷区域较少,多数耕地布局在高山丘陵地区。山西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半干旱向半湿润气候过渡区,春夏连旱较为普遍,年降水量介于358~621毫米之间,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资源型缺水特征明显。土壤以黄土为主,土质疏松,不易保水、土壤肥力不高。

2.农业现代化条件。截至2022年,山西共建设有水库621座,水库总容量72亿立方米,当年有效灌溉面积2176.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仅为40%。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714.27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2.6万台,全年实际机耕面积4212万亩,机耕播种面积414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6%,机耕收获面积325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0%。

(二)粮食生产时序变化

1.粮食总产量。山西省粮食产量总体呈稳中有增特征。2022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464.2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2.13%。自2000年以来,全省粮食总产量由853.35万吨增长至1464.25万吨,增长率达71.59%。2000年至2012年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2012年以来粮食产量相对稳定,呈稳中有增特征,2001年、2009年、2015年由于旱灾影响,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2.粮食单产量。粮食作物单产量呈波动增长特征。自2000年以来,山西省粮食作物单产量增速明显,与全国粮食作物单产差距逐渐缩小。2000—2022年,山西省粮食作物单产增长率达73.6%,同期全国粮食单产量增长率为36.2%。2022年,山西省粮食作物每亩产量619斤,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54斤。

小麦单产量波动上涨,玉米单产量趋于稳定。2000—2022年小麦单产量自每亩321斤增长至每亩611斤,增长率达90.2%,同期全国小麦平均亩产量增长率为56.6%,山西省小麦亩产量与全国亩产量的差距逐渐缩小。2000—2015年间,山西省玉米亩产量年度变化明显,2016年以来,玉米亩产量趋于稳定。同期,全国玉米亩产量呈增长趋势,山西省玉米亩产量与全国玉米亩产量差距逐渐拉大。

3.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趋于稳定,耕地面积平稳缓慢下降。2021年,山西省耕地面积达到5794万亩,2000—2005年,全省耕地面积下降速率较快,2006年以后耕地面积则呈平稳缓慢下降趋势。2022年,山西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725万亩,2000—201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波动中缓慢增长,近年来粮食播种面积趋于稳定,保持在4700万亩左右。

粮食播种面积占比可大致分为“下降—上升—下降”三个阶段,近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降低。2022年山西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541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725万亩,粮食作物占比87.2%。总体来看,2000—2003年粮食作物占比下降;2004—2015年间,在国家“两减免三补贴”等惠农政策影响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逐渐上涨;2016年以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逐渐下降,农民粮食耕种的积极性下降。

4.粮食生产结构特征。山西省粮食以谷物为主,谷物占比达90%以上。2022年全省谷物总产量达到1380.37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94.3%,高于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豆类总产量为24.3万吨,占比1.7%,低于全国平均1.7个百分点;薯类总产量为59.58万吨,占比4.1%。自2000年至2012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中谷物占比逐年上涨,豆类、薯类占比下降;2013年以后薯类产量占比有上升趋势,谷物产量占比有微弱下降趋势。

玉米是山西省的第一主粮,全省小麦产量占比逐年下降。2022年,山西省玉米总产量1021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9.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37%)。2000—2013年,玉米在全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41.6%增长至77.1%,近年来稳定在70%左右。2022年,山西省小麦总产量245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比重为1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00年以来,全省小麦产量占比由25.2%下降至16.7%,小麦产量占比逐年下降。

(三)粮食自给率

1.粮食需求分析。通过定额统计法计算山西省粮食需求分析。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粮食安全衡量标准,全口径的粮食(谷物、豆类、薯类)需求最低为人均400公斤。谷物(稻谷、小麦、玉米、杂粮)和口粮(稻谷、小麦)占粮食总消费的比例参考相关学者[2]研究,分别为360公斤和220公斤。

D=P×d

式中,D为粮食需求量,P为当年人口,d为人均粮食需求量定额。

2.粮食自给率。粮食自给率可用来分析区域内粮食自给程度,是分析区域内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粮食自给率通过粮食总产量与总需求的比值计算得到。

r=G/P

式中,r为粮食自给率,G为当年粮食总产量,P为当年需求量。

山西省粮食自给率、谷物自给率波动增长,近年来实现粮食总体产销平衡。山西省谷物自给率相对较高,自2013年以来谷物自给率已达到100%以上。2020年以来粮食自给率达到100%以上,实现粮食总体的产销平衡。

山西省口粮自给率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粮食生产存在结构失衡问题。我国口粮为小麦、稻谷,山西省小麦、稻谷整体产出较低。2022年,全省口粮(稻谷、小麦)总产量仅247万吨,而当年的口粮需求量则为766万吨,口粮自给率仅为32.2%。

三、山西省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口粮自给率较低,粮食生产结构失衡

山西是粮食产销平衡区,整体粮食自给率已达到100%。山西粮食产量中玉米比重高达70%,但玉米在居民口粮中占比较小。山西以面食为主食,对小麦的需求量较高,全省小麦产量较低,小麦总产量在全省粮食仅占比16.7%,且该比重仍处于下降趋势,存在“产粗吃细”的粮食结构失衡问题。据统计,2022年山西省口粮自给率仅32.2%,小麦、稻谷对外省依存严重,玉米和杂粮有余,呈现粮食生产结构失衡问题。

(二)耕地空间破碎化,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

受地形地貌影响,山西省适宜耕种的平川河谷地区较少,吕梁山、太行山等海拔较高的地区耕地地块的破碎较为严重,多数耕地为梯田或坡度较大的坡耕地,导致农业机耕条件较差,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2022年山西省每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为4.75千瓦,农业机械化程度有待提升。

(三)耕地质量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山西省耕地质量较低,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较低。据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数据,山西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7.2g/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g/kg);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6.13等,八至十等的劣等地面积1642万亩,主要分布在太行和吕梁山区。同时,近年来,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占比逐渐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

(四)气候水资源限制,旱灾影响较大

受气候、地形条件影响,山西大部分地区五六月日照充足,蒸发剧烈,容易导致农田干旱缺水现象。山西省旱灾频发,2000年以来旱灾受灾面积超30%共10次,其中2001年特大旱灾受灾面积3412.5万亩,占比高达79.1%,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另外,山西省水资源短缺问题显著,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为304.77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属于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2022年水库总容量72亿立方米,仅为全国的0.7%,低于周边各个省份,有效灌溉面积占比仅40%,大部分耕地均为旱地。

四、山西省粮食产能提升路径

(一)藏粮于地

1.强化耕地管控,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一是要稳定优质耕地布局,山西省平川河谷地带较少,优质耕地主要集中在盆地河谷地区,要稳定优质耕地布局,严格控制建设占用优质耕地。二是要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对于补充耕地做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工作,推进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保障耕地数量、质量不降低。三是要实施耕地种植用途管控,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明确优质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用于粮食生产,鼓励林果业等上山上坡,避免与粮食争地。

2.提升耕地质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山地丘陵地区,有序开展坡改梯、坡面防护等农田整治项目,实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强撂荒地开发利用。二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中型灌区改造,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和排灌体系,增加耕地灌溉面积。三是要建设完善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布局耕地质量监测点,定期对耕地质量进行监测,监测土壤污染情况,判断耕地有机质含量、土地肥力等,确保耕地地力稳步提升,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3.加强政策扶持,调动农民耕种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形成完善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一是在原有补贴机制中引入产量、规模激励机制,重点补贴粮食单产多、种植规模大的种粮大户和种粮能手,实施差异化补贴,调动农民耕种积极性。二是拓展补贴环节,将惠农补贴覆盖至农业生产全流程,设置包括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多种补贴方式,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障农民收益。三是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小麦、玉米农业种植完全成本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降低因农产品价格、产量波动导致的农业风险,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四是用好农业补贴引导调整耕种结构,提高小麦种植的农业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小麦种植面积,提升口粮自给能力。

(二)藏粮于技

1.加强良种培育研发,提升良种覆盖率。加强良种培育研发,提升全省粮食种植良种覆盖率。一是提高农业良种研发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积极研发培育良种,设立专项资金对通过国家审定、登记取得新品种权的项目团队给予支持奖励。二是搭建产学研平台,依托高校、龙头种业企业共同建设山西省种业创新研发中心,推动科研机构与种业企业深度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应用效果。三是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根据山西省南北地区不同差异,分别建设小麦、玉米、小杂粮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四是加强宣传和良种补贴,在农民中加强科普,提高良种知名度,并通过农业补贴提升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2.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一是要加强有机旱作关键技术研究,依托山西农业大学、晋中农高区,建设国内有机旱作研究中心,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和集成模式研究,探索适应山西不同生态气候的有机旱作耕种模式。二是要在全省推广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根据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对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加强灌排设施建设,推广滴灌、渗灌、管灌等一系列高效、多样的节水技术,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用水效率;对没有灌溉条件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可通过配置新型软体集雨水窖和移动灌溉设备进行灌溉。三是要依托种业产学研平台,积极培育抗旱节水的粮食品种,并在全省推广种植,建设有机旱作农业基地。

3.完善农机装备研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加强针对山西特殊地形气候条件的农机装备研发。山西以山地、丘陵为主,且水资源短缺,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机装备定制研发计划。依托农机生产龙头企业、重点高校组建产学研联盟,实地考察山西实际情况,定制研发针对山地丘陵、有机旱作农作物所需要的智能化新型农机装备,并积极推广使用。二是要加强对丘陵、山地的宜机化改造,改善机耕道路条件,为山地、丘陵地区的机械化生产提供基础。三是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使用,在全省开展农机技术培训,给予农机使用补贴等,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增粮于产

1.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粮食产业。统筹规划粮食种植,发展特色粮食产业。一是要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山西的主要粮食产物为玉米,但作为主要口粮的小麦种植比例不高,口粮自给率较低。因此,应适度调整玉米种植比例,在保证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小麦的种植力度。二是发展特色粮食产业,山西有“小杂粮王国”的美誉,小杂粮是山西的特色优势农业,因此,应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情况,加强对竞争优势较强的小杂粮的种植,发展特色小杂粮产业。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完善粮食加工产业。提高山西小杂粮品牌的宣传推广,拓展小杂粮的深加工产业,打造特优粮食产业链,通过市场激活粮食生产动力。

2.培育壮大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一是鼓励发展成立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一方面,从基层发力,鼓励种粮大户建立家庭农场,成立农业合作社,对粮食生产主体提供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另一方面,给予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税收优惠,调动整合相关资金,扶持奖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二是加大金融支持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完善金融产品,加强金融支农力度。根据农业经营主体特色,放宽贷款抵押物质押范围,拓宽还贷方式,针对口粮种植、农田整治等项目给予绿色金融贷款通道,发展债券等多元惠农金融支持。

3.发展三产融合,提高农民收益。积极探索以粮食产业为主的三产融合模式,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一方面,围绕粮食产业,发展粮食加工、休闲食品等业态,形成粮食产业全产业链。另一方面,通过粮食产业与旅游业、研学教育、康养等多元业态的深度融合,打造“粮食+”产业发展模式。挖掘山西古村落,根据不同村落特色,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展示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全流程,通过“粮食+”产业模式,提高农民收益,提升种粮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国辉.山西省旱灾成因及抗旱措施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02):65-67.

[2] 杨明智,裴源生,李旭东.中国粮食自给率研究——粮食、谷物和口粮自给率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04):881-889.

[3] 刘正兵,丁志伟,王发曾.山西省县域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3)

[4] 杨宗辉,蔡鸿毅,覃诚,等.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8,20(09):1-11.

[5] 罗海平,王佳铖,胡学英,等.我国粮食功能区粮食安全水平的时空差异及障碍诊断[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3(02):23-34.

[6] 赵聪佳,董晓光,王海帆,等.河南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2,56(02)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lt;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gt; 山西太原 030032)

[作者简介:王乐颖,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粮食生产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民论坛(2016年22期)2016-12-13 11:07:41
郑州市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浅论雷州市广垦东西洋米业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基于SFA河南省18地市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