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会议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以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共性和中国特色差异,需要践行工业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新质生产力建设战略新兴产业。中国式现代化立足自身、合乎规律、造福人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新的方案和伟大力量。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复杂外部环境对北京的影响及应对研究”(22JCB126)
[作者简介]逄锦华,中国传媒大学信息管理与决策研究所研究员,外交学院外交谈判模拟与数据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北京 101101)
[DOI编号]10.13761/j.cnki.cn23-1073/c.2024.04.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更需凝聚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识,服务于最广大群众。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形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形态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伴随实现最大规模人口数量的脱贫的伟大历史跨越。中国工业化进程筚路蓝缕,基于中国特定国情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和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路径选择,共同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国家发展战略与现代化特征相结合,进而掌握国家工业化建设和高效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服务于世界不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在此进程中,熟悉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共性和中国特色、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建设方法、熟悉中国式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产业选择、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高质量发展理论路径的系统落实尤为重要。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共性和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践行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突破,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路径的“中国模式”,是世界范围内发展问题困境的制度选择标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突破了经济增长的计划经济制度限制,成为世界生产端和世界物流端的全球价值链内拉动世界经济的核心“引擎”。进入小康社会以来,中国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同时兼顾工业化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的优化。反思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不同国家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规格的制度选择和时代局限,存在着战争掠夺、环境污染、经济霸权、区域排外、贫富差距等诸多模式的现代化路径。在国际范围内做到在和平发展前提下的绿色高效的经济增长,在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市场机制中找到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和个性,成为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成功有效的重点,也是现代化路径的“中国模式”的秘诀。
本段重点采用历史研究和比较制度分析,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实践探索的历史研究,着重强调历史成就和世界工业化共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共性和中国模式中采用比较制度分析,将西方工业化弊病、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世界借鉴纵向比较,突出中国式现代化优势。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不是在世界现代化中构建一种特殊化的中国模式,而是超越世界现代化诸多形态以重构现代化的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1]。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路径,了解中国工业化的全球共性和中国模式,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共建和合作共享机制,进一步拓宽了不发达国家寻找国家工业化有效发展路径的系统性制度选择,丰富了世界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重要的历史突破,赋予国家发展全新的现代化内涵。中国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面对起点低,规范少和空间压缩的社会现实进行了一系列社会革命和制度选择尝试。在此基础上,中国总结经验教训,得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项基本内涵。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决定了从农业大国向现代工业强国转型,需要漫长的资本积累、教育塑造和政治稳定、社会协调等多领域匹配。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既不是资源也不是负担,而是无数伟大社会历史创造者、无产阶级劳动者。通过中国城市化建设实现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从而形成现代城市人口,并融入城市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城镇化建设,覆盖现代化消费服务体系,从而吸纳高素质农村人口进城,形成基础社会保障的新城市市民阶层;通过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文明乡村建设,建设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和基层服务体系,依托新农合等模式做好农村村民“两不愁、三保障”。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现代化的过程不能存在着贫富巨大差异。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还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在社会分配的价值体系中更加看重劳动的财富积累效应,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效应,激发土地、资本、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全要素生产率,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站稳人民立场,秉持正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需要将现代化成果服务于广大中国人民,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福祉而努力。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现代化指的不仅仅是物质资料的现代化,还体现在精神文明的现代化。马克思设想中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就是需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充分富足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逐渐融入,资本驱动价值导向影响了很多人的价值判断。一方面,金钱帮助个体脱离旧有的生产生活模式,实现了基于个体勤勉、聪慧、技术等优势的财富价值,也就是实现了物质的增长;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生活脱节,旧有的阶级封建糟粕、开始塑造基于资本主义消费观和金钱权力精英的文化产品。高水平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日益匮乏,人的物质化的不良价值观导向需要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做价值引导。摆脱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一切以货币论的基础上对于“人的物化”和对于“物的人化”。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存环境的选择是人对于未来发展的权利诉求,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满足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就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的发展过程中,所在国家往往依托自然禀赋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开采,出现了很多明明资源丰富却深陷贫困陷阱的国家。以往中国物质资料匮乏,将自然环境中的单个个体以生产要素的方式来进行价值获取,基于对食物、能源等现实利益诉求,对动植物、水源、山体进行掠夺性开采。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工业基础实现了中国的粮食、能源革命。育种、农药、化肥的技术突破,维护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环境,从传统地表植被获取、工业时代化石能源开采到现代水力风力、核能发电的现代清洁能源布局,目前构建了绿色低碳的中国多样化能源来源网络。中国式工业化要满足的绿水青山,不是秀丽风景里人民群众忍饥挨饿的田园风光,而是吃穿不愁、风景秀丽、文化和谐、旅游资源丰富、能共同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符合本地人民群众需求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版生活的现代化。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诉求,来源于符合中国历史传统和当前国情结合。在“己不欲、勿施人”的中国仁义思想影响下,秉承中国古往今来的国际合作实践,走出一条与西方殖民掠夺相反的和谐共融文明的发展路径。康震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主动姿态进入世界历史进程,开始重新定义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价值内涵与导向[3]。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欠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路径的制度选择模式,在和平这一根本前提下,尊重文明差异,倡导普遍安全,共谋时代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科技扶持及安全保障。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实践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0余年里,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推进,建设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第一,现代文明基础需要基础设施配套现代化。在此进程中,中国现代文明的演进需要改变传统小农经济基础,构建现代工业体系。西方工业革命依托自动化机械设备和燃料动力的改进,改写了封建农业工坊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人力加工业态,自此,人类文明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实现了从经济基础向上层社会结构的转化。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也是由农业向工业进行经济社会结构转化,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新中国构建工业化,通过农业支持工业等方式,打牢物质技术基础。“一五”计划为新中国打造了独立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产业模式,钢铁、化工、机械等重工业产业有了相应基础。随之,国家计划范畴内的轻工业建设网络与现有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网络重叠,于是将“三大改造”与国家工业化体系进程相结合,团结社会主要力量明确过渡时期工业建设任务,为后来的全品类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建设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主要工业国家存在以下划分:第一类,以早期种植园经济为主体,实现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升级的现代特色作物农业产业。第二类,以后发机械进步和能源工业为主体,形成重工业和轻工业相协调的现代工业产业。第三类,以现代服务业和跨境金融贸易为主体,占据产业微笑曲线价值链上端高附加值产业的现代服务业。中国的现代工业体系门类繁杂、产业众多。通过国家计划力量与群众意愿结合,实现了现代工业产业的轻重工业协调。将脱贫攻坚与农业现代化结合,形成了村集体领导下的农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自动化市场建设。将改革开放带来的海外市场需求与国内产业市场建设结合,形成了自主探索的汽车、石化、建材、轻纺、医药等新兴产业。中国的现代工业服务于农业现代化,能够独立自主进行全品类工业化建设,成为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现代工业门类,这是中国工业化的成功标志。中国的国家工业化,是在内部工业基础薄弱和外部商业绞杀的综合背景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序支撑,改善了经济社会结构。
第三,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代化经验。新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步的,逐渐突破发展壁垒,实现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建设。这个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工业革命发展中促进农业现代化向工业现代化转型的世界历史大趋势背景,还体现在发展战略性先导产业,在重大科技创新和重点领域进行科学基础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中国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中国采取了国家间睦邻友好的方式。传统的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往往采用国家间权力政治利益绑定。盟国或友好国家可以享受较好的资源扶持和技术帮助,其他在地缘政治和资源禀赋上不占优势的国家却难能获得发展援助。部分国家采取意识形态和宗教文化方式来选择亲疏远近,部分国家采取大国拉拢、小国排斥等方式强化国家发展间的不平等。中国采取“亲诚惠容”、和平共处的方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共商共建共享,打破了以往的利益博弈和权力政治模型。二是中国打破了发展的要素条件和传统模式。古典政治经济学讲究国家发展的比较优势选择,基于其特定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历史积淀、国家体制和权力模型等方面的生产要素来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潜力。但很多国家正源于其资源禀赋,受限于贫困陷阱中。比如东南亚和南美地区的特色农业经济,就使得国家产业绑定在世界市场的农业发展体系中,无法摆脱简单劳动力的产业发展模型,难以实现工业化的产业积累。三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强化公司协同和要素联动,通过将原有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进行整合升级,实现产品本身的竞争强度。再依托不断的对外开放,依靠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各类免税区保税区的外向型经济载体,实现产业聚集和世界贸易体系融入,从而寻求全要素生产资料和商品市场的受益人群扩大。在有为政府和市场竞争中同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关系,既强调经济增长又促进社会公平,带动工业化过程中的包容性发展。
(三)中国式工业化的全球共性和中国模式
现代化是人类对于美好未来的历史性期许。中国式现代化符合全球发展中国家对于现代工业体系强烈诉求的模式选择,是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模式。杨光斌认为,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话题的兴起,现代化研究再度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显学[4]。如何在工业化诉求中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既是一个社会伦理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
第一,西方工业化弊病。发达的工业体系和产品生产模式,使得物质资料的匮乏不再出现,民众再也不用感受贫穷和饥饿带来的无助。发达国家享受的高水平的生产生活模式以及高质量的现代服务,是基于其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剥削,加剧了其他国家的贫穷,从而导致了零和博弈的结果。
传统的工业化伴随着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从原有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历史。200多年以来的人类现代化进程,不同的国家表现形式多样,但都具备共同特征。首先是物质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体现在科学技术推进和产业革新加持。其次是社会制度的有效变革,体现在制度创新和生产关系革新,在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结构方面都出现了根本性转化。再次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都意识到了环境破坏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强调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最后是全球化视野的民族国家合作,都需要依托世界市场和国际化分工体系建设完善的工业结构并趋利避害。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各国实践归纳总结,得出一个结论:工业化路径不存在一个绝对完美的工业化模型,也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现代化路径,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共同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在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和平发展五个方面。肖贵清、卢阳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行得稳、走得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5]。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物质需要、无法带来社会总福祉提升的现代化,没有任何意义,要让中国人民享受到中国产业跃升带来的切实好处。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塑造了各样的平台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带来了新行业就业。智能制造行业的产业整合,使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电池工艺生产成本骤减,国产电动车性价兼优,为民众提供优质现代化大宗消费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调整,使得各地政务系统融入智慧大脑管理,形成了“浙里办”等高效政务决策模型,“让你一次也不跑”。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现代化,从广泛的人口基数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说,现代化一定要服务于国民生活福祉的提高,才算真正意义上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发展需要为了人民,从贫困问题的解决和精神文化要求的提高再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全面的现代化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受益。现代化不仅仅指的是城市化率的提高,如果简单地将农业人口集中到城市中,造成城市贫民窟现象,就脱离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本心。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追求,这解决的不仅仅是贫困陷阱问题,还面临着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要求。以往的先富带动后富的设想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格局,产生了激烈的利益碰撞,社会对于财富分配的机制出现了向资本和技术转移的倾向,对于劳动报酬的价值匹配不明显,反倒出现了体力劳动者的返贫现象,需要对分配制度“打好制度补丁”。落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促进高质量发展,并且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健全收入分配和收入保障体系,从而在兼顾收入公平的同时,增加中等收入人群基数,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单纯地享受物质资料和对物质资料的索取是人类精神匮乏的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发展瓶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嬉皮士文化,深陷“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也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强化精神文化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在文化艺术创作进程中推陈出新,博采中华传统文化之历史瑰宝,使得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也需要立足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创造基于中国现代文明的商业社会文化艺术创作。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借鉴。周文、白佶提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6]。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秉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理念,最大范围内覆盖全体人民,在生活质量提升的基础上维护社会公平,在经济体系建设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以中国发展促进世界和谐的目标。发展中国家在与中国通力合作的基础上,也能够基于自身国情和优势禀赋,学习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实现产业建设和减贫脱贫,在没有附加条件的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变革了经济发展的要素秉性,提出了基于自身条件下的社会制度创新路径,并且以不同文化和谐共融的交流价值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价值观,以和平互利共赢的安全价值观,对中国现代化制度性实践经验进行了全球性开放。
二、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中,采取怎样的方法进行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这要求经济增长符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的要求和顺应现代化国家工业增长的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践行高质量发展,这解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高质量发展重要目标实践落实,这解答了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新发展理念充当指导思想,从理论层面解答了现代化的动力、路径、目标等问题;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工业化生产和高质量发展辩证统一,这解答了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怎么做”。
(一)中国式现代化践行高质量发展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与价值,必须根植发展理念维度进行细致探索[7]。实现现代化是各国谋求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充满未知的挑战之路。全球经济体中,仅十几个国家迈过中等收入陷阱,跻身高水平现代化发达国家行列,可想而知作为发展要义的现代化的艰难。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收入增速放缓,内部经济形态中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模式面临转型,对外贸易体系中受到脱钩断链的挑战。汪彬、张占斌归纳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8]。
没有坚实的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跃入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所以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将发展质量摆在第一位。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同时,保障生产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资本效率、土地利用率和环境保护,依托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发展,不断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其现代化的践行,要从社会历史进程、理论体系延续、经济实践探索等三个方面剖析。
从社会历史进程视角,选择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建设进入复杂阶段的必然要求。中国从一个地方性区域大国转型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国,需要承担全球治理方面的国际责任,也要对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量的高质量进行规范。另外,随着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老龄化的增长,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以及掠夺性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这些都成为中国未来中长期经济发展的负担。面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型,更需要重视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所以在贯彻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借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理论体系延续视角,高质量发展延续了对于怎样发展的认识决策,强调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伴随着科学发展理论的不断创新更迭。在理论架构的指引下,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路线不断批判继承。由经济增长诉求引申出“发展是硬道理”,强化主体认识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经济发展科学性的“科学发展观”,重视新常态变革背景下的“新发展理念”,最终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高质量发展。重视发展质量、强化发展平衡、尊重发展规律是中国工业化建设和现代化国家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
从经济实践探索视角,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着诸多发展风险的挑战,更多的是关注发展与公平的关系。从内部因素分析,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不是当前的主要目标,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阶段才是追求前景。基于传统产业结构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模式面临转型压力,表现在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乘数效应减弱,居民消费受收入减少影响,外向型出口结构出现较大调整。只有在经济建设实践中落实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发展的质量,提升发展的效率,变革发展的动力转化。从外部视角分析,世界经济陷入增长疲弱阶段,部分国家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将区域间自由贸易联盟和科技上的脱钩断链形成组合拳,对中国外向型经济带来贸易体系上的结构性冲击。一方面,我们通过“一带一路”的社会实践,缔结更多友好贸易伙伴,打破层层封锁实现互联互通;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经济双循环,实现内外市场的有序供应,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的高质量要素匹配。推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只有依靠高质量发展的发展路径,才能有效应对内部危机和外部挑战。
解答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解答现代化国家人民群众的要求的钥匙。刘伟、刘守英提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9]。王立胜、李昊天则关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0],在高质量发展中满足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摒弃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惯性,在增长中满足科技创新、人民需要多样化产品供给,始终树立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人民,解读人民困惑,解决人民问题,解放增长动能,把“蛋糕”做大做好。增强经济结构韧性,完善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重要目标实践落实
完成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需要稳定经济增长、重视人的生存尊严、落实环境治理。以经济建设实践与人民的全面发展和普遍富裕相结合,在高质量发展探索中求真务实,把经济指标和工业数据目标制定得切实,将行业性指导方案和企业鼓励措施实践落实,做好市场环境治理,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一,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经济平稳增长,完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达到人均收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从经济平稳发展和现代化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如此多的人口整体迈入中等发达国家状态,既面临着经济建设压力,也应对着社会问题挑战。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是个难题,履行高质量发展是必要选择。挖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优势,强化数据要素等新质生产力对于革新产业技术的力量,立足浙江省等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路径指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农业粮食安全、推动高耗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国面临平稳增长的压力,需要在时代背景下把握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了解经济增长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带动最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状态迈上新的台阶。
第二,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不只局限于经济领域,高标准的经济基础重塑了社会制度的政治、科技等各领域,对社会文化环境也有着较高的要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社会事业建设,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落实物质文明积累,也要发展精神文明产品,实现物质丰富、精神富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需求。在国家财富积累的初级阶段,通过国家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居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建设坚实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设施。着重于科技人才的奖励机制,做好符合现代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的人才培养梯队建设,按照市场要求和国家重点领域进行产学研结合,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孵化专业人才,满足工业建设和文化创造的需求。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批判、继承、挖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创新具有时代属性的文化艺术产品,“以小人物讲大故事”。以民族属性和世界共性相互结合,使本民族文化特色产品“走出去”与世界文明多样性交流碰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增强人民体质的过程中,建设较高水平的基础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的托底保障本应是政府职责所在,只有强化制度性保障,才能使得“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
第三,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再保护的西方式现代化老路。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进行战略规划。落实绿色发展责任,实现碳中和、碳达标。在经济社会转型中将低碳节能贯彻到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推动碳交易市场建设和低碳转型政策资金扶持。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绿色发展调整。将绿色低碳意识从宏观产业规划向中观企业可持续经营推进。融入企业ESG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双向协调。加强绿色发展的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中的能源结构调整,推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方式,将无纸化办公系统等信息系统在行政审批领域覆盖。在居民端强化生态责任意识。推荐自行车、公交车、地铁等绿色出行方式,将碳减排能源数量进行标准设计并形成相对应的实体物质回馈奖励。比如公交地铁卡的储值兑换,以形成绿色环保的公众制度惯性。
在高质量发展中,需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相互统一。高质量发展过程伴随国家现代秩序的建立过程,更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每个个体。中国式工业化的最终完成,将服务于追求共同富裕的全人类共同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个体目标,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矛盾出发,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剖析经济改革关键“痛点”,开出了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系统性新“药方”。刘元春认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11]。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价值目标和科学指引[12]。新发展理念解决了经济发展的度量标准问题,将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和发展动力作为考核要素,愈发强调经济发展的创新动能作用。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以来,人口、土地、资本等发展要素出现了收缩的趋势,经济增长路径从拓增量到保存量,发展重心转移到高标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通物流仓储环节,实现装配加工领域的智能制造,做好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形成现代化产业企业集群。
第一,以持续制度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科学思想的践行需要匹配相应制度建设。从政府宏观调控领域来说,新发展理念能够丰富宏观调控手段。从财政支持上,重点扶持绿色金融产品和环保低碳项目,培育地方性碳市场建设,打造绿色财税体制,对绿色消费进行补贴,形成绿色增长动能。杜黎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新时代烙印的理论范畴[13]。要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在经济动能转化上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依托技术革新、制度创新、产业更新,完善生产力的根本性变革。在经济新常态的全新时代背景下,要有新的发展方式和新的发展理念,通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强大的举国体制的机制优势上,完善国家战略产业布局,实现发展理论体系的更新换代,解决束缚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限制。
第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了世界贸易体系。“从小商品到世界工厂”,依托良好的受教育人口和二元化市场带来的生产资料价格低廉优势,中国吸收了大批世界市场简单劳动组装的商品生产订单。在雄厚的重工业基础和落后的计划经济生产模式使得商品生产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的情况下,“以市场换技术”,以开放市场换取西方技术转让和管理模式引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第一批轻工业品牌和职业管理人梯队。如今县域产业竞争激烈、土地买卖增值带来的财富模式不可持续,因此要把握新时代的阶段特点,依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素市场创新,积极融入区域自由贸易体系建设,核心在于自主发掘经济增长的动能,掌握自主科学技术,在科技创新、发展协调、绿色产业、市场开放、收益共享格局的基础上,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三,完整把握新发展理念,要统筹“两个大局”。中国拥有广泛的国内市场和充分的国外市场,将新发展理念运用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结构建设,能够优化国家经济发展环境,实现更为协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治理。海内外市场整合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增强中国海内外产业链的韧性,补足生产资料供应链的完整,站稳全球价值链的顶端。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业调整规划,将现代服务贸易和现代金融跨境金融纳入行业发展重点,整合自动化装配技术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进行供需调整。在中国高质量工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吸收全球优质生产资源,集中资源实现关键行业技术突破、降低国内市场经济的准入门槛,形成高水平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四,更新发展认识,落实高质量发展责任。发展不只是个经济问题,还直接关乎民生。高质量发展指的是遵循经济增长客观规律的同时,问市场要“新的蛋糕生产”,问政府要“公平平等分配”。发展增速不够,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和行业优势,还会影响吸纳就业人数,而只要求发展速度,就会放任逐利型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活质量同样难以保障。高质量发展是社会发展责任,主要职责在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能,盘活旧有存量经济,以科技创新和要素市场整合共同谋划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演进方案。
第五,贯彻新发展路径,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新时代新发展,也要履行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中国愈发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对本国人民负责。随着时代的要求,中国将以往的传统生产模式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依托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逐步迭代,中国的经济结构韧性得以强化,具备了更好的抗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向更高水平的社会福利、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迈进,在创新能力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开放水平跃进、共享发展提升等重点领域,实现精准化政策变革和社会制度完善。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来源,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福利,使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路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探索。在现代化探索中,积极履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将稳定经济增长、重视人的生存尊严、落实环境治理作为重要的目标落实,中国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协调纳入高质量发展的评判标准,实现了统筹兼顾的发展转型。
三、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助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行稳致远,要求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4]。在此过程中,需要从国家宏观制度设计方面,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从国家产业布局方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战略新兴产业。从兼顾公平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和对外开放。从高质量发展做好产业布局,实现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产业体系和路径选择。
(一)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作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部署。制度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15]。为应对第二个百年的伟大征程需要,实现高水平的市场机制建设,完善市场环境治理,丰富市场资源流动性,挖掘发展新要素增量,提高产业生产中科技要素和数据要素的比重,从而形成多维度、宽领域、高水平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第一,发展矛盾对市场经济制度提出新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三期叠加”的经济现状和脱钩断链的贸易安全威胁,更加彰显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时代必然。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从市场拓展着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补的新市场观念。市场机制是被反复验证的资源分配的效率工具,中国对市场机制的认识路径从体制、机制再到制度,每一次市场作用的思想解放,都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应对的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全球贸易市场区域化竞争加剧之时代背景,区域经济体内其他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分配竞争,这就反向要求中国市场加快物资流转水平、增进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科学技术门槛、完善服务贸易建设。加快市场环境治理,落实法律法规监管,在市场高效和政府有为的制度结构性适应的基础上破局求存。
第二,发展结构对国企民企调节作出新判断。构建中国式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国有企业是民生之维系。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产业结构布局上集中于粮食、能源、电信等国计民生核心领域。国有企业也是国家宏观调控中的重要驱动一环,响应相关产业财税政策方案,既通过上下游供应链并购、采购调整,实现配套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又依托银行机构赋予国央企的低利率资金优势,保证了自身经营利润同时为合作企业提供现金流拆借等金融服务,强化了产业链内合作企业的产业韧性。国有企业掌握资源禀赋和人才优势,会对竞争性市场造成挤出效应,应退出竞争性经营领域,“还利于民”给民营企业发展留有空间,为专精特新等民营企业提供金融贷款等政策性援助,帮助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在市场激励满足人民需求的同时强化市场制度建设,完善产权保障和市场准入机制,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水平社会信用管理,简化行政管理模式,简政放权与亲清服务相结合,形成负责任国央企、高竞争外企、专精特新民企、中特估优民企、小微创个体,不同主体和谐共生的高标准市场机制,形成内外兼修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第三,发展性质对社会主义性质制定新规范。社会主义的性质要求我们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谋广大人民福祉,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中强化产业发展公平和市场效率匹配。盘活市场主体,需要确保市场竞争中平等的资格参与,这就需要废除一系列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门槛性行业禁入法律法规和地方行业保护带来的隐形产业从业壁垒。既允许民营企业参与非安全类竞争性产品供给的市场招标,又允许外资企业依托技术和管理优势将创新性产品带到中国市场,以“鲶鱼效应”激化市场活力。政府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市场导向调整,通过国家产业规划制定确认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向,通过要素市场建设促进全要素增长率提高。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宏观干预方式,引领市场经济主体在产业发展和自主决策中实现社会主义导向,带领优质资源向重点行业和先进产业布局,实现国家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前沿科学重点领域定位,完善区域间产业链供应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监管。
第四,发展环境对政府监管能力拟定新准绳。提升监管能力现代化,“治大国若烹小鲜”,细化政务服务水平,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依托政务智慧大脑和相应数据算法机制,对区域产业发展要素进行资源监管和有效配置。落实市场监管有效性。加强产业市场和金融市场建设,完善风险缓冲机制。部分政府引导农牧区通过设立现货期货牲畜交易市场,平缓了畜牧产品价格峰谷,保障了农牧民切实权利。通过政府引导各地合作社引入农作物保险金融产品,改变既往“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困局,对冲了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经营风险。落实行政监管有效性。随着行政监管和网络监督的逐渐强化,肆意妄为的行政“一刀切”现象有所缓解,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压缩自由裁量权防止行政罚款“以罚代收”,形成制度惯性。形成更加透明化的权力监管和更加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建设,也需要形成符合高水平市场要求的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标准。
(二)以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方面,即经济现代化。王云鹏认为,高起点的产业基础、长期稳中向好的经济趋势、科学经济思想的指导,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利条件,也是其可行性所在[16]。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提前设计布局。经济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尤其以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更好地理解现代产业体系的筹划过程,将信息技术作为产业主导,农业发展作为经济基础,制造业转型作为产业主干,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主体,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产业体系“智能制造”标准搭建。
第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需求。核心产业技术的缺失、关键零配件工艺无法掌握等切实困难,在纳米技术、芯片工艺和医疗设备等产业领域中形成桎梏,构成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痛点难点,影响基于生产安全考虑的中国现代工业生产的自主化进程。技术的累积和人才队伍的培养需要时间积淀和资金加持,发挥集中组织的集体力量,聚焦特定战略领域进行集中统一培养,抢占科技产业布局的制高点。重视“千百万工程”的海外人才引进和集民心、惠民智、聚民力的国内科研人才梯队建设,政产学研企通力合作形成高规模产业集群,以自主知识产权、自研核心技术、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占据未来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金融要支持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领域,对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中西部基建、新能源产业链、农业现代化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17]。
第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现代经济体系由七个组成部分共同构建,分别强调现代产业布局、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分配制度、现代绿色发展、现代区域布局、现代开放格局、现代经济体制,讲究产业发展与市场机制匹配、社会公平与绿色发展协调、区域共融与国际合作结合、经济改革与制度完善融洽。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重点服务实体经济,要在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力度,要完善工业生产水平,提高航空航天、道路交通、医疗卫生等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制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以政府科技引导基金、地方科技产业园基金、企业创业创投基金为主体,形成现代工业建设的资本支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金融科技、生化环材等基础科学领域实现产业技术突破和产业生产革新。将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整合,降低物流成本和采购仓储成本,推动现代服务业建设。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保建云认为,中国需要而且能够承担起大国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构建,特别是世界数字经济体系构建[18]。立足中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中的头部效应占位作用,形成产业国际引导优势。明晰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建设方向,就需要从构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工业基础进行分析。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并不是凭空成型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源于数字建模技术和自动化工艺在机械设备生产上的有序应用,新能源汽车工业基础则由电池软件包、汽车电动总成、热管理零件和综合传感器等产业构成,脱离现实情况搞一刀切旧技术淘汰,不符合产品市场竞争获得原始积累进而实现产业升级诉求市场垄断的客观规律,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战略新兴产业需要在现有工业基础结构上进行升级,在自动化技术、供应链体系、传感器模块、大数据算法等方面革新生产力,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提前做好产业布局。设立产业规范、制定业界标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较高技术门槛准入树立话语权。
以新质生产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19]。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速创新成果转化,着力引智工程和研发聚合,建设多批次的科研人才队伍。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上中下游产业链整合集群,兼顾区位比较优势和城乡发展统筹,实现本地化就业吸纳和基础设施配套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周文、李吉良认为,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宏观治理,更好地发挥国家主体作用;增强内在动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支撑载体,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强化持续保障,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20]。在新质生产力指引下,数据成为新要素、创新成为新主驱动力、协调融合发展成为新思路、绿色低碳成为发展新底色、高水平开放成为新拓展空间、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新目的是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21]。
(三)推进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和对外开放
坚持在中国式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从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式等角度深刻回答了“为何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22]。刘伟认为,在结构上,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协调的发展,包括城乡结构的协调、产业结构的协调和区域结构的协调[23]。乡村振兴关注的是产业发展的公平问题,区域协调聚焦的是产业建设的要素分配,对外开放着重的是产业市场的内外有别,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实践领域。
第一,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公平。中国式现代化塑造现代产业,核心服务于“农业强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构建。将农业农村的传统精耕细作经济转换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实现工业化和机械化,完善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产品物流仓储、农产品销售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尽快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土地使用权制度、解除对于农民自主迁徙经营的束缚,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和城乡市场一元化并轨。推动乡村文明服务建设,围绕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卫生医疗服务建设、乡村厕所建设、居家养老社区建设、党群活动站建设,形成现代文化服务产业,弥补乡村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加强食品生产安全和农业育种安全的监管,对食品生产供给建立可追溯的质量保障体系,将农作物种子供给纳入基层保险体系,做好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生产与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的现代化转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基于地理标记的优质农特产品,依托现代农业育种、灌溉、采摘、打包、物流、仓储、零售等技术,实现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实现农特产品的高附加值,提高乡村产业复杂度。
第二,区域协调与产业要素分配。协同区域协调发展,完成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榜样作用。鼓励浙江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发挥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带头作用,挖掘周边区域经济增长活力和要素市场补给,通过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和市场间尊严匹配共享,达成区域间深度帮扶,完善以产业建设带动脱贫致富的“授人以渔”模式,完善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高质量发展。将高质量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挥基层政府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发挥都市圈乡村镇和卫星城的联动机制,协同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医疗体系覆盖农村服务,进一步扩大共同富裕的人口覆盖半径,完成农业人口向市民化转型,以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为重点,以“村村通”等路网建设和互联网的通信覆盖为核心,实现全区域共同富裕的新格局。
第三,对外开放与产业市场拓展。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高质量发展,这需要有相对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依托。在和平发展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维度和深度,创造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的稳定外部环境,实现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稳定性供应,并通过开放合作拓展新的市场业务,完善国际经贸合作和新的阶段性市场竞争。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高速发展依赖经济体制改革[24]。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打破以往行业壁垒和市场准入,通过开放权力完成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更多具有竞争性的外国资本、外商投资和外国人才进入中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国有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民营经济的市场逐利相互作用中,探求中国商品的海外市场拓展,将中国的智能制造产品和现代高附加值产品推向世界各地,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世界贸易体系。
结 语
新发展理念超越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陈旧理论范式,全面诠释了“何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拓宽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回答了发展方式命题,破解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世界经济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回应了发展过程中的大国担当命题,为全球合作共赢探索了全新机制,为全球经济秩序变革提供了有效方案,也为世界和平发展构筑了大国基础[25]。
世界经济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体系和世界贸易秩序也在重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深刻总结中国和世界不同国家现代化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回答了中国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目标路径是什么(共同富裕),为什么(践行高质量发展),怎样做(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实践创新。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共性和中国特色差异,需要践行工业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更集中于国家间工业化进程竞争,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谋求制度建设的主动权,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
[参 考 文 献]
[1]丁立群.中国式现代化:一种新型现代文明形态[J].哲学动态,2023(8).
[2]逄锦聚.坚持“四个共同”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当代经济研究,2024(2).
[3]康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与价值导向[J].中国社会科学,2023(8).
[4]杨光斌.现代化模式与现代政治理论的起源[J].党政研究,2023(5).
[5]肖贵清,卢阳.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J].思想教育研究,2023(7).
[6]周文,白佶.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J].教学与研究,2023(9).
[7]蒋永穆,李想.发展理念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考察:历史与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23(9).
[8]汪彬,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进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4).
[9]刘伟,刘守英.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红旗文稿,2022(24).
[10]王立胜,李昊天.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J].毛泽东研究,2023(3).
[11]刘元春.中国式现代化情境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着力点[J].社会科学文摘,2024(3).
[12]王炳林.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J].教学与研究,2022(10).
[13]杜黎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实践根基研究[J].兰州学刊,2023(9).
[14]郑玉豪,朱小玲.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战略变迁、特征演化与前瞻思考——基于国家五年规划的文本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23(10).
[15]汪亭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8).
[16]王云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与实践策略[J].江苏社会科学,2023(4).
[17]逄锦华.金融强国,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发展之路[J].财富时代,2024(1).
[18]保建云.百年变局下的全球数字治理变革及数字风险治理[J].人民论坛,2023(12).
[19]逄锦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J].财富时代,2023(6).
[20]周文,李吉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J].社会科学辑刊,2024(2).
[21]刘元春.中国式现代化情境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着力点[J].财贸经济,2024(2).
[22]丁海涛.中国式现代化指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时代意蕴与实践突破[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5).
[23]刘伟.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J].当代经济研究,2024(2).
[24]逄锦华.中国式现代化: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启经济增长新周期[J].财富时代,2023(4).
[25]周文,施炫伶.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与世界意义[J].理论月刊,2023(10).
[责任编辑 于光大]
Chinese Modernization: Mode, Method, Industrial System, and Path Selection
PANG Jin-hu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gards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one of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clearly puts forward tha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primary task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Central Economic Conference regards the promotion oT+kP8sKyYrrcT6oZiSVcSA==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s the biggest political issue. Standing at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we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ntinue to advanc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it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make a good start for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To firmly advanc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it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global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practic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and more importantly,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especially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based on itself, conforms to the law, and benefits mankind. It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ed new programs and great forces to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