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的三重维度

2024-08-22 00:00:00孙全胜
北方论丛 2024年4期

[摘 要]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空间生态系统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失衡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对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分析了空间生态正义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探讨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达到平衡的问题,其空间生态正义观呈现了空间权利、全球生态正义和环境保护三重维度。空间生态正义的实现要体现环境保护,还需要考虑社会的公平发展和民众的参与,不仅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强化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还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观念,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民众得到更好的发展与福利。

[关键词]马克思 空间生态正义 空间权利 环境公平 三重维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伦理道德数据库建设研究”(18ZDA02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问题哲学理论前沿与理论创新研究””(18ZDA026)

[作者简介]孙全胜,上海大学智能社会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上海 200444)

[DOI编号]10.13761/j.cnki.cn23-1073/c.2024.04.003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资本的同质化和断裂化造就了被称为“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化空间格局。这种非正义的空间秩序受到马克思的强烈批判。资本主义工业化并没有带来预想的普遍繁荣,反而导致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和空间秩序。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是一种富有实践意义的正义理论,它主要是以生产力理论、空间生产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种统一的理论体系,能够有效指导环境保护、公平分配生态资源等。

一、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的内涵与原则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空间生态正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进入一个新阶段。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空间资源的公平分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等内容。

(一)空间生态正义的概念与发展

空间生态正义概念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古代社会,有限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使人们不太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因此也不太开展空间生态保护实践。直到十八世纪,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开始关注空间生态正义的实现问题。马克思敏锐地察觉到空间生态问题,并在实践中生发出一些思考。这些思考基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思考的主要领域包括城市规划、环境治理、自然保护等。这些思考的共同点是关注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空间生态正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提出了城市空间正义等概念,即认为城市空间分配关系是一种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空间正义。“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1]329。随着人们对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对于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思想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总之,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空间生态实践是其发展的奠基石,空间正义的概念则为其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空间生态正义是环境正义的重要分支之一。从广义上看,空间生态正义是为了实现环境正义而对空间利益的分配和空间政策的制定所进行的一种伦理价值的体系化。“生态正义是关于自然生态的正义理论,意指在对待自然、生态和环境问题上,不同国家、地区或群体之间拥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2]。从狭义上看,空间生态正义是指在空间利益和资源的分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空间规划中,对于社会公平、生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独立但相互联系的议题所进行的一种规范化和制度化。空间生态正义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分配等领域。

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是结合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学科而形成的一种空间正义理论,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缩小城乡差距,体现了对生态平衡和社会公正的关注。“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3]5。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的核心是维护人民群众的空间生态利益。空间生态正义的实现,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也需要人民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在努力完成自我发展目标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首先,马克思强调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认为文明应该是生态与社会和谐共存的产物。其次,马克思注重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社会公正性,要求城市规划应该均衡地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需求,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秩序。再次,马克思关注城乡发展的平衡,强调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最后,马克思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为生态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应该依靠国际合作来解决。

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的内涵主要包括:合理利用和优化空间资源、公平分配空间利益、坚持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推进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等。其中,公平分配空间利益是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的核心要素,它强调在空间利益的分配过程中要考虑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特别是要防止社会危机的出现。“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非实在性的承认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4]131。坚持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也是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可持续的空间规划和生态优先理念可以有效推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之,空间生态正义是实现环境正义的尝试,马克思在空间生态正义的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空间生态正义的研究需要全面认识空间利益和资源的分配问题、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空间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的原则

马克思强调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空间是在社会生产关系中产生的,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形成不同的空间形态。空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物质的空间结构,还包括人们对空间不同的使用方式和意义的理解。

马克思阐述了空间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一个以生态、物质、能源和信息等要素互动作用的体系。空间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空间生态正义的实现需要依托于马克思空间观的理论引导。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空间的关系、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5]53。马克思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环境伦理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空间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空间形态的变化,而空间形态变化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自然资源的配置,最终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现空间生态正义的过程中,马克思的空间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们要通过发展绿色生产、推广新能源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来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还要通过公平合理的环保政策和制度来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权益。

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是基于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生态学思想基础上的。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演变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而当前所处的资本主义阶段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危险的时期,因为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已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认为,生态平衡是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实现空间生态正义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应该成为人们共同的责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6]45。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生态平衡。实现生态平衡需要从环境、资源和人口入手。马克思认为,环境保护可以通过消费者保护和公民权利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通过生产过程的监管来实现,人口的稳定控制可以通过社会福利和教育来实现。这些手段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的公平分配,其注重三个基本原则:环境正义、公平正义和参与正义。首先,环境正义指的是保持环境整洁、无毒、健康、有用。其目标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民的环境权益。其次,马克思认为,自然资源是人民的共同财产,必须公平分配。这种公平正义,不仅是指资源的平等分配,更体现在对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公平。任何时候,不应该只为了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公众的利益。“马克思自然观和正义观指导下的生态正义,它具有主体能动性、客体客观性和社会历史性的三个基本特征”[7]。最后,参与正义,即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公平分配的过程中来。只有真正实现民主参与,人民才能向政府提出各种要求,维护自己的生态权益,同时也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的制度与法律。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思想只有与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各国在经历了多年的城市化之后,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一些国家通过在城市规划中落实生态伦理原则,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环境友好的城市和社会,在空间生态实践中逐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思想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注社会公正和城乡均衡发展的理论。在当前人类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空间生态正义是为了解决全球气候问题与生态安全。空间生态正义的研究和实践应进一步关注全球气候治理和生态安全问题,通过推广低碳技术、改善能源结构等方式来减缓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其次,空间生态正义是空间平等的实现。空间平等作为空间生态正义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实现公平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助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8]24。我们需要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空间不平等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方案,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空间平等。最后,空间生态正义是城市化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城市化是环境问题的重要源头之一。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从建设生态城市、推广低碳生活等方面入手,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智能城市的建设已成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以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来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以实现空间生态正义。

总之,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环境危机的回应,其重点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在马克思空间生态思想指导下,有效地推进城乡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空间生态正义观的三重维度

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的三重维度,是对于空间生态正义的具体阐释与延伸。空间生态正义是在空间中实现平等、公义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反抗。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可以为城市规划、社会公平和生态平衡等方面提供参考,是构建全球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之一,也可以促进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作为一种在空间领域中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继承和创新,通过理论创新和空间生态实践呈现出三重维度:空间权利维度、全球生态正义维度和环境保护维度。

(一)空间权利维度

马克思主张所有人都应该平等地享有自然资源,特别是城市中被忽视的社会阶层应该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机会。也就是说,环境权利不应该因为种族、贫富等的不同而存在差距。因此,城市规划应该以保障大多数人的权益为第一要务。从空间分布、地点特定性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来看,空间生态正义可以为城市规划、社会公平和生态平衡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在实际操作中,空间生态正义可以作为一种框架来指导我们对城市和社区的规划和发展,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生态福利和公平机会。

资本主义的城市规划没有考虑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的自然界”[9]83。空间生态正义的实践可以使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同时还可以让人们在健康和舒适的环境下工作,这将大大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只有城市规划科学合理,才能保护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从而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相比于传统城市规划,空间生态正义能够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包括工作、居住、教育、健康等问题。空间生态正义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态问题的本质,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人们需要建立多元的环境治理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应通过落实绿色发展导向,构建长效机制,推进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友好型转型。“要解决这些现实矛盾,可将生态治理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将生态治理全局视野与区域目标相结合,将生态治理管理创新与科学执政相结合”[10]。此外,还应建立资源节约、开发利用、薄利多销的经济机制,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激发社会不同层面的参与。我们需要通过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研究机构及专业组织的合作,提高环境监测的规范化程度,建立更加科学化的环境监测体系。社会公众对环保问题的认知是提高环保水平的关键要素。如果人们缺乏对环保问题认知的储备,就缺乏保护环境的行动力,自然环境保护就无从谈起。因此,应从过程、效果到方法,全面细致地向公众介绍环保知识。当前社会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空间生态正义研究也应该更加强调如何促进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遏制城市的扩张和环境破坏。在这方面,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得到更好的保障。在空间生态正义研究中,还需要更好地关注移民和贫困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移民和贫困问题日益突出。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权益。这能够为城市的永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全球生态正义维度

从理论上讲,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应该跨越国家边界、划定范围、奉行集体主义视角,考虑全球人口所面临的生态挑战。马克思主张消除现存的贫富分化,找到一种新的、绿色化的发展模式。马克思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空间霸权,强调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制度背景对于生态正义实现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态平衡和社会公正。“推动全球范围内达成生态治理的共识,符合全人类利益,有利于全球经济共荣”[11]。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可以为全球议程中的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其他生态问题提供一种理论支持。

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需要在实践中贯彻和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政策,从而能够有效地维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共同利益。空间生态正义是指在保障人类福利的基础上,通过平等、民主、公正等方式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与改善,旨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只有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夯实全球生态空间正义的思想根基、强化生态空间治理组织建设以及深化全球生态空间正义的主体实践,才能达到构建全球生态空间正义的价值目标”[12]。在当下,工业化和城市化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重了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进而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全球生态正义在现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生态正义观倡导全球生态协同治理,提出“治理的世界化”,即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必须超越国境、达成全球共治。马克思认为,任何国家、民族都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都应该热爱和珍视自然,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共同责任。“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会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13]926-927。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推进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多方共赢,积极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全球化时代,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协调。因此,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成了空间生态正义得以实现的必经之路。

首先,国际合作需要厘清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根源性。环境问题往往跨越国界,而且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深入分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及其根源,才能形成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其次,强调国际环境标准的制定及其实施。国际环境标准的制定需要符合科学的准则,而且需要尊重各国的文化和法律制度。同时,实施国际环境标准也需要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以确保各国在环境问题上能够遵守国际规则。“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14]460。再次,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生态技术。各国需要加强技术交流与创新合作,以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最后,注重环境保护的民主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各国需要建立透明公开的环境信息发布机制,搭建广泛的环境参与平台,让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推动环境问题治理的民主化进程。总之,通过环境问题全球性、标准制定与实施、技术创新以及公众参与等多个环节的推进与实践,才能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和地区的生态问题已经超出了本国和本地区的范围,变成了一个共同的、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成为一项必要的措施。首先,加强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和资源的共享,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进步。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世界各国都逐渐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环境立法和合作已成为全球环保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国的优势资源,实现技术、信息、资源、资金等有机结合,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其次,加强国际合作也可以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促进全球环境治理的协调发展。在生态危机面前,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环保事业发展水平和技术资源的差异将逐渐缩小。“全球化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也引发了史无前例的真正全球化的问题”[15]7。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共同应对日益加剧的生态问题。更进一步地,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环保技术和科技产品等,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此外,强化国际合作对于提高环保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加强国际的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监测和分析,将各国和地区的实践经验汇集起来,推进环保治理体系的整体升级。

总之,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是保证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各国要加强沟通,共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贡献力量。我们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提出更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正义理念,推动生态正义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理念,共同推进人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三)环境保护维度

马克思把土地、水、空气等自然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强调生态系统要为人民服务。资本主义生态系统是基于市场机制建立的,它需要在集体主义原则下重新加以调控,以强化我们对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保护。“自然界内部的生态与物质的联系以及他们对劳动过程的协作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虽不能说被完全忽略了,但也被相对地轻视了”[16]73。资本主义空间生产让许多地区的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致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这需要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马克思提出了生态平衡的思想,要求我们通过调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通过自我改造和内涵发展,实现自我转型;通过社会转型,实现社会和谐。但是,现实中,一些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仍然是不合理和不科学的,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行新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不断调整和完善现有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7]159。马克思强调了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价值,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建设城市和保护环境的同时,要注意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但是,现实中,一些地区的资源分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人们探索出新的解决途径,促进资源公平分配、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地球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需要实现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共生共荣,摒弃传统的“人类至上”的观念,将生态系统纳入哲学思考的范畴中,打破人与自然的隔离,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实践可以缓解都市化带来的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城市化的加速使自然资源的使用不断增加,这极大地消耗了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极大的压力。而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实践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类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式。不仅如此,他在改变这种形态的劳动本身中还是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18]56。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实践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来保护人们的权益。只有通过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的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思想有助于加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觉性和问题意识。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实践应着眼于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保意识,打造多元化、共享式环境治理机制,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推动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的重要方面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同发展,呼吁人们强化对生态系统的保护。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的核心观点是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这与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崇的绿色发展理念密切相关。建设一个良好的空间生态环境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理解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的内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9]519。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空间生态正义的必要途径,也是人类和谐发展的必要保障。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达到空间生态正义的目标。

总之,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指导作用。通过对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三重维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的内涵和发展方向,从而在实践中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三、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的理论创新与启示

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对城乡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公正和社会福利的保障等方面。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理论的创新点包括社会生产力与空间生产力的统一性、重视绿色的生产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等。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思想及其实践成果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思考其如何在实践中落地并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

(一)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态正义观是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其对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和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引起的非正义现象,让空间正义的出场建立在劳动实践、市民社会和共产主义立场基础上,从而在实践论、社会论、价值论等方面表达了空间正义的需求”[20]。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理论的主要贡献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首先,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理论强调了正义的政治性质和社会性质,即在环境问题与日俱增的今天,社会正义问题和生态问题已经密不可分。其次,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理论揭示了空间生态正义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并探讨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理论的实质是不断地追求人类的共同福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旨在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球环境保护提供指导。

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理论在环境问题与社会正义紧密关联性的问题方面作出了深入的思考。“马克思抛弃了思辨哲学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社会实践出发看待空间生态伦理问题”[21]。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理论的实践应用和深化发展,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思想带有鲜明的实践性:一方面,理论形态的完善可以促进国际生态危机共同对话机制的构建;另一方面,进一步探讨生态危机背后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助于构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反资本思潮,使之成为化解全球生态危机的示范。

(二)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观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关注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中国,这意味着需要审视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一种既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转向更加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与之相呼应的是生态正义,即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平等获取和享受的权利。在中国,这意味着需要确保生态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用,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对弱势群体造成的不公平影响。马克思主义强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中国,这意味着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和管理生态环境,采取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治理措施,协调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防止局部优化带来的整体不平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之一。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探索出更加可持续和自发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马克思空间生态正义在解决生态危机、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启示,需要通过实践逐渐深化和完善该理论,以更好地应对当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重新梳理和阐发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正义理论,能为社会主义再造新的空间格局,抑或讲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正义,都具有重大意义。”[22]空间生态正义思想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成因与根源,并对其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探讨。空间生态正义思想也可以借鉴生态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与时俱进地开展交叉融合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这样一种方法,空间生态正义思想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有效地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结 语

空间生态正义是人类生态治理的方向,政府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实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秉持不断优化的思想实现社会公平、和谐。政府需要更加注重如何落实生态政策、解决城市移民和农村贫困问题。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永华.论生态正义的理论维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郎廷建.生态正义的三重维度[J].青海社会科学,2015(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陈翠芳,周贝.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优势·矛盾·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11]李泽栩.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7(4).

[12]方世南,许力凡.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全球生态空间正义构建[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1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5]彼得·圣吉.必要的革命[M].李晨晔,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6]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M].唐正东, 戚佩洪, 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孙全胜.马克思“空间正义”出场的基础、逻辑与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

[21]孙全胜.马克思空间生态批判伦理的四重维度[J].理论导刊,2023(7).

[22]李武装.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正义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2).

[责任编辑 于光大]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s View of Spatial Ecological Justice

SUN Quan-sheng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destruction of spatial ecosystem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the issue of ecological imbalance has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 In this context, studying Marx’s view of spatial ecological justi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arx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spatial ecological justice, discussed the issue of achieving balance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is view of spatial ecological justice presents three dimensions: space rights, global ecological justi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realization of spatial ecological justice should refl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lso consider the fair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people.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improve relevant policies and laws, strengthen people’s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cept, but also to build a new 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be better protected and the people can get better development and welfare.

Key words: Marx spatial ecological justice space rights environmental equity three dimen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