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启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理论的认知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历史新高度。从民族维度、国家维度、人民维度和国际维度出发,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进行研究。从民族维度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新时代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国家维度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回应新时代文化建设相关问题,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人民维度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主体论,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从国际维度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原创性贡献 四重维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比较视阈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独特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23BKS081);天津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新时代党提升抗御自然灾害领导力研究”(TJKS22-004)
[作者简介]柳兰芳,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后(天津 300350)
[DOI编号]10.13761/j.cnki.cn23-1073/c.2024.04.001
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启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从实践层面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理论的认知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历史新高度,深刻体现党的文化理论的升华,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历史自觉、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其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历史高度,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民族维度、国家维度、人民维度和国际维度具有原创性贡献和当代价值。
一、民族维度:提出新时代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揭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五大特性,并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命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抓住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守文化根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文物进行深入挖掘、精心保护,并通过“两个结合”实现现代性转化,完成中华文明从古到今的历史传承、现代创造,在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中塑造现代中华文明。
(一)坚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的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这一文化根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将其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政治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发展。
从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证了现代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及历史传承问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先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源进行了实证考察。2002年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同时发力,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悠久的人类史、文化史和文明史,牢牢夯实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宣示了我们党对待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认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因此,要高度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系统梳理。
从发展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充分凸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特性。一方面,要以扬弃的态度继承传统文化中具有借鉴意义及现代适应性的元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及表现形式,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要以发展的眼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要素进行拓展,使之顺应时代诉求与人民需求,实现其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论:实现“第二个结合”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首次提出“第二次结合”的重大判断,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蕴,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从“第二个结合”的内涵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的是空间上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解决的是党的治国理政与不同思想文化资源相结合的问题。二者的落脚点其实都是马克思主义,所以都是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最终形成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党治国理政,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思想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篇,就必须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和沃土,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纵深的历史感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只有立足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从“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看,二者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第一,从二者的相互契合来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自不同时空,但在价值理念、价值认同、价值评价等方面有高度契合性。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理念和马克思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人民立场二者辩证统一,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政治立场。第二,从二者结合的结果来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打破了时空界限,相互成就,使马克思主义实现空间转化,成为中国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时空,成为现代的。第三,从二者结合的过程来看,实现了主体性的跨时空创新。完成“两个结合”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在众多外来文化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时空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国家维度:回应新时代文化建设相关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运与国运相连,文脉同国脉相通。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以社会精神力量的方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1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表征,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在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和如何建设文化等重大问题,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凝聚、润滑、整合作用,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
(一)呈现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两个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五大中国特色之一。一个国家拥有坚实的先进的物质文明是其影响世界的物质基础,拥有强大的精神文明是其更为深沉厚重的力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在构筑物质文明大厦的同时,也要构建起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大厦,二者相互协调、辩证统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刻阐释了社会运动规律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文化思想将精神文明提升到与物质文明同等地位。这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所以要坚持人民至上,通过满足人的需求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来看,这种“需要”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是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要前提之下的进一步提升,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和把握。“两个文明相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另一方面,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来看,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支撑,精神文明建设则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认为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力,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高度的文明”推动中国社会行稳致远。
(二)为文化强国凝心聚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当今世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之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2]105。纵观世界,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同,所对应的社会精神生活必然会有所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核心价值观,所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主流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必须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正在面临的时代命题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展现了文化的时代内涵,是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建设发展、社会稳定团结、人民诚信友爱指明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心聚力、形成全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有效维护的“基础工程”,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铸魂工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挺起民族精神脊梁的价值根基,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坚定走好第二个百年目标赶考之路。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根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让理想之光照亮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职责,要始终做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承担起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动力,新时代的“长征路”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我们中国人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敢于面对前进道路中的风险和挑战。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前提,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格,不负人民则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三)构建中国自主话语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意识形态”一词早而有之,最先由19世纪初法国的哲学家德·特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中首先提出,指关于观念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最初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在于批判、否定的意义上,进而运用唯物史观改造、发展了这一理论,赋予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新的内涵,最为学术界公认的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塑造直接相关。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两个大局”的国际视野,将马克思主义置于灵魂和基础地位,认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才能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时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挑战依然严峻的现状,比如从思想领域来看,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样,一些错误思想观点伺机冒头,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从现实生活来看,市场存在的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等反映和进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受到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提升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加强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等重要举措。
三、人民维度:坚持文化主体论,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
就文化主体而言,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196,文化自然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所以,从事现实活动的个人就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推动者和享有者,即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坚持让全体中华儿女“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3]161。
(一)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汇聚磅礴伟力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将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考量,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倡导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时代的中国人需要文化自信。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近代,当时的中国人被冠以“东亚病夫”的耻辱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创业的伟大奋斗;改革开放后,党积极带领人民探索富民强国之路;特别是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提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368。
“文化自信”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第一次明确把坚持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实践的观念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概括,是新时代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标识,必将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汇聚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
(二)激发文化自觉:让全体人民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等著作中强调了文艺作品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2]176。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牢牢植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创造、人人共享。习近平文化思想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的核心观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让新时代党的文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累累硕果。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兴起,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新业态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不容否认,随着文化的快速发展,存在诸如“浅”“泛”“滥”“抄”“乏”等一系列突出问题,这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破解当前文化建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就要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创作激情、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鼓励他们上场当“剧中人”,激励他们真正成为“剧作者”。
创新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波澜壮阔的新场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深沉的文化自信、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守正创新,秉持开放包容,深入现实生活、感悟中国式现代化、讴歌人民,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以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奋进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四、国际维度: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提出文明交流互鉴重要理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繁荣提供了强大精神指引。这一重要论述,既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多样化的“百家争鸣”,更有助于人类整体文明的繁荣发展,必将获得世界上更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支持,也必将成为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坚持文明多样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在人类有记录的600万年历史中,直到5000多年前,随着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三要素”的出现,“文明”才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黄河与长江流域诞生。当今世界有8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所以,尊重多样性这一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与基石。
交流互鉴拒绝封闭、霸权,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而使文明充满生命力,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欣欣向荣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一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本身就是交流互鉴的历史。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五千年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明不断在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生命力。纵观历史,无论是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北魏汉化改革、唐代丝绸之路、明清西学东渐等等,还是最为人所熟知的玄奘取经、鉴真东渡,都是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经典标识。当今中国,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奇迹”,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行稳致远,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立足全人类文明立场,秉持向一切优秀文明学习的态度,尊重其他文明,从其他文明中汲取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6]。
在交流互鉴中凸显中华文明鲜明特性。20世纪最具世界影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未来最有资格、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创新文明的是中国。鉴于当时中国所处的艰难历史时期,这一惊人预言是基于对中华民族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和一直保持下来的美德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延绵不绝与魅力独特的中华文明的高度礼赞,成功预言了当时处于低谷时期的中华民族将在21世纪伟大复兴。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决定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决定了中华文化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始终倡导维护世界和平。
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文明平等,是对文明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的超越,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明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文明互鉴,是促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不竭动力,即不同文明间通过互学互鉴激发智慧、协同发展;文明对话,是基于对不同文明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正向肯定,增进了各文明之间的交流、理解和互信;文明包容,以文明同存为前提,承认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充分体现了文明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在求同存异中实现文明和谐发展。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7]198。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擘画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繁荣的时代蓝图,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强大思想伟力,为我们担负起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当今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借鉴世界先进文明促进了自身发展,又用实际行动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充分展现了大国责任担当。
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8]。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必将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思想资源和价值遵循。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重大课题,创造性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续深化,经历了从理念到实践、从构想到布局、从被部分人熟知到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参与,为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供了中国方案。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从地球村生存繁衍和人类文明发展繁荣的高度,第一次揭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人民至上”为价值追求,以“世界大同”为奋斗目标,将其蕴含的崇尚公义、兼济天下、和合大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到全世界,弘扬国际主义精神、让发展果实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结 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在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和如何建设文化的重大问题,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结晶与思想引领,是民族之需、国家之需、人民之需、时代之需,必将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正在以中国精神为引领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1.
[6]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
[7]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责任编辑 于光大]
Four Dimensions of Original Contribution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LIU Lan-fang
Abstract: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s opened the cultural chapter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marking that our party’s cognition of 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rasp of the law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ve reached a new historical heigh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original contribution of Xi Jinping’s cutural thoughts from four dimensions: the nation’s dimension, the national dimension, the people’s dimens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Starting from the nation’s dimension, Xi Jinping’s cutural thoughts put forward the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new era and constructs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arting from the national dimension, Xi Jinping’s cutural thoughts respond to the issues related to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and calls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starting from the people’s dimension, Xi Jinping’s cutural thoughts adhere to the theory of cultural subject and meet the people’s cultural needs in promoting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Xi Jinping’s cutural thoughts adhere to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of civilizations, promote and create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s original contribution four dimen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