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能单纯地靠教师讲授来实现,而是需要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通过思考和体验,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实施及时有效的追问是维持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下面,笔者结合平时教学中的案例片段,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有效追问。
一、在真实情境中追问,形成科学物理观念
追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一种方式。教师在教学情境中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再度追问”,能够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由已知领域顺利过渡到未知领域。例如,在教授“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时,笔者设计了如下追问环节。
教学片段一:平面镜成像
师:请各小组拿出准备的镜子,观察镜中自己的像,然后将镜子前后移动,再次观察镜中自己的像。根据观察结果,小组内交流,提出“关于像与物”的猜想。
生:物体远离镜子时像会变小。
生: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物体远离镜子时,像也远离镜子。
生:像与物左右相反。
师:同学们试着找到像的位置。
生:只能看见却找不到。
生:镜子后面没有像。
师追问:如何才能确定像的位置? (适时追问,激发学生思考。)
生:我想到将白纸放在看到的像的位置。
师追问:为什么这么想?怎么想到的?(及时追问,了解学生的思路。)
生:上节课我们学习小孔成像时,用白纸当光屏,光屏上呈现了像。
师:我们可以参照小孔成像的方法,去找平面镜所成的像。
生:平面镜里有像,但视线绕过平面镜,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没有像。
师追问:平面镜成的像与小孔成的像一样吗? (及时追问,发展学生对比分析的思维。)
生:不一样。
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称为虚像”。
……
【设计意图】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比较抽象,片段中笔者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利用追问及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从小孔成实像到平面镜成虚像的认知,经历从具体情境到抽象理论的演变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物理概念。只有帮助学生从源头理解物理概念,才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为培养学生科学的物理观念奠定基础。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多样化的,教师应结合实际,以学生的回答为基础,在有序的追问中适当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物理观念不断发展。
二、在实验探究中追问,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追问作为前一问题的延伸,被广泛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追问的时机,“追”在思维的过程中,“问”在问题的关键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学科,教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追问,能够为学生搭建思维跳板,帮助他们开拓思路,激起探究的思维火花。若教师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追问,能够促使学生设计更周密的方案;在学生得出结论时追问,能够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他们引导,促进他们的思维横向发展,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教学片段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师:在“磁生电”现象中,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产生感应电流?
生:需要在闭合电路中。
师:很好,还需要什么条件?
生:我们用手旋转叶片,二极管才会发光的,因此,需要让导体在磁场中动起来。
师:是不是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会有感应电流产生呢?请大家动手做一做。(及时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生:有时导体运动能使电流表指针偏转,有时不能。
生:导体运动方向刚好与磁感线平行时,电流表指针不会偏转。
师:我们可以利用蹄形磁铁,看看导体如何运动才会产生感应电流?(追问,启发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式来验证猜想。)
生:磁体水平摆放时,磁感线方向是竖直的,导体水平运动、斜向运动有感应电流产生,竖直方向运动时没有感应电流产生。
师:导体在水平运动和斜向运动时,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把刀,与磁感线相交的运动就称为切割磁感线运动。那么,大家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了吗?(追问,让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实验结果。)
生:一是电路要是闭合回路;二是电路中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要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设计意图】片段中笔者没有做演示实验,而是让学生猜想,并分组实验,通过追问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理解和归纳,并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两个条件。教师在实验探究中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追根溯源的思维方式,而且落实了学生的学科素养。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没有思维过程,实验就缺失了探究的意义。通过对实验的过程性追问,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而且能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三、在思维深处追问,提升科学思维品质
追问作为一门教学艺术,能碰撞出师生之间的智慧火花,是教师课堂智慧的充分体现。教师有意识地在思维深处追问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仅能拓展学生思维深度,更能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教学更有生机和活力。笔者以苏科版物理九(上)“变阻器”的油量表习题教学为例。
教学片段三:油量表工作原理
师:油量表原理图中电阻R1、R2怎样连接的?当油面下降时,电阻R2如何变化?电路中的电阻和电流如何变化?(图略)
生:电阻R1、R2串联。当油面下降时,浮标向下运动,滑片向上滑动,电阻R2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大,电路中总电阻变大,电源电压不变,电流变小,油量表示数变小。
师:很好。那么,电阻R1能去掉吗?(追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生:不能。当油面最高时, 电阻R2接入电路的阻值几乎为0,如果电路中没有电阻R1,此时电路将出现短路现象。因此,电阻R1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不能去掉。
师:非常好。油量表的零刻度线与电表的零刻度线重合吗?(追问,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不重合。油量为零时,电路中的电流不为零。
师:非常好。如果将油量图中的电流表换成电压表,则电压表应该接在哪里?(追问,引导学生挑战高难度问题。)
生:接在电阻R1两端。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电压表接在电阻R1两端时,油面越高,电压表示数越大。如果接在电阻R2两端,油量越少,电压表示数越大,这样不符合人们的思维,不利于判断油量。
【设计意图】片段中笔者通过追问,把习题中隐含的电学知识挖掘出来,开拓学生思路,引发学生思考,不仅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在追问中敢于质疑、探索,在释疑中得到感悟,在探索中求真知,有助于学生成长,在思考过程中获得的价值远远超过从教材中获得的知识,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融会贯通,有效提升思维品质,推动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课堂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优化课堂追问环节,把追问落到实处,让追问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以情境为引,以教材为载体,以追问对话为抓手,加之理性思考、科学推理,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以物理观念为依托,以实验探究为手段,以科学思维为纽带,以科学态度与责任心为保障,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应用物理方法,领悟物理本质,切实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新区初级中学)